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有觀眾提出用普通話演滑稽戲,這還滑稽嗎?王汝剛建議學一些上海話,專家認為曲藝必須堅守方言

夏夜涼風習習,對上海市民來說,聽一場滑稽戲是很愜意的享受。前幾天,在黃浦區的一場“經典慢生活·文化進濱江”的公益演出上,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帶來了獨腳戲《溫暖》《南腔北調》《時尚點播》《愛心》,及小品《吊鹽水》、男聲獨唱《父親》,讓市民遊客領略傳統曲藝的魅力。

滑稽演員陳靚在現場迅速回應

作為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的當家人,著名滑稽表演藝術家王汝剛在現場為演員幫忙解圍,王汝剛認為:

今天現場觀眾上海人居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也不少。有些朋友說了,說普通話說普通話。話說得不錯,外地朋友來上海,聽不懂上海話很自然,但是來上海你必須聽上海話,這就是我們上海的特色。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上海朋友會贊成我的看法。

王汝剛建議這位觀眾,上海是海納百川的城市,想融入上海,不妨學一些上海話。

王汝剛在現場為演員幫忙解圍

資訊坊節目在上海街頭採訪了部分上海市民,聽取他們對此事的觀點:

我是上海本地人,我習慣了用這種語言來聽這種戲曲。

地方的戲曲總是要有地方的特色,作為我們上海人講起來就覺得老有親切感的。

我覺得還是用上海話講滑稽比較好一點,而且用上海話(在戲曲表演當中)會很好笑的。

部分上海市民觀點

資訊坊節目報道了這場公益演出情況和市民對此事的觀點

方言是戲曲的靈魂,在節目中,資訊坊主持人黃浩對此認為:

獨腳戲是上海獨有的一種曲藝形式,流行於江浙滬一帶,是以上海話為主體演出的地方曲藝。就拿二人轉和粵劇來說,這都是南腔北調,如果不用東北話唱二人轉,不用廣東話唱粵劇,葛麼,搿叫啥地方戲呢?或許我們不能聽懂,但不妨礙我們去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啊!

資訊坊主持人黃浩(右一)

有滬語人士對此事表示:“在上海要求滑稽演員用普通話演滑稽戲,這不是可笑而是可悲。入鄉隨俗包含了一個市民最起碼的教養和對當地文化的尊重,互相尊重和吸納才能形成好的語言氛圍。上海能容納全國這麼多的方言,為何就你因為聽不懂上海而要去改變滑稽戲呢?”

國家一級文學編輯、上海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故事家葛明銘被譽為“滑稽王小毛之父”,除了上海市民非常喜愛的廣播系列小品《 滑稽王小毛》外,葛明銘編輯錄制了30多臺滑稽大戲和100多段曲藝作品,近年來,他一直致力於上海話的傳承與保護工作。

上海故事家葛明銘的廣播系列小品《 滑稽王小毛》曾在上海膾炙人口

在接受採訪時,葛明銘表示:作為地方曲藝,滑稽戲有使用自己方言的語言要求,要求演員用上海話演

滑稽戲,

這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在自己製作《 滑稽王小毛》節目時,滑稽戲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語言上的挑戰。老底子,外地朋友到上海來跑碼頭,他們會有一種主動學習方言的迫切感,因為對他們而言,不學好上海話就難以在上海立足生存。現在來上海工作、學習、生活的人多了,很多人習慣講普通話,所以,要改變這些觀眾對滑稽戲的認知,首先還是要做好上海方言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讓他們熟悉和接受用上海方言演繹滑稽戲。

另外,現在有一些滑稽團體去北方演出,為了迎合當地觀眾而採用普通話演出,這種做法肯定是不正確的,一眼噱頭也嘸沒,演出效果也大打折扣,最終脫離了曲藝屬性;而且,這種做法帶來一個很不好的後果,就是讓北方觀眾誤認為滑稽戲其實也是可以用普通話演出的。

葛明銘認為:

曲藝必須堅守方言,正如相聲用北京話,二人轉用東北話,評彈用蘇州話,不然就丟掉了自己的特色。例如,現在許多年輕的演員用普通話來講相聲,覺得這很時髦,但是相聲的京韻沒有了。

關於獨腳戲

獨腳戲又稱“滑稽”,始創於清末,盛行於民國初年,一直傳承發展至今。它發源於杭州,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獨腳戲以上海方言和杭州話表演,它源自民間說唱和文明新戲,初時由一人單獨演出,後逐漸發展為兩人或多人同臺表演。獨腳戲一般有兩種型別,一種以說為主,一種以唱為主。前者主要靠講述滑稽故事和笑話來製造滑稽效果,亦可學講各地方言;後者主要學唱各種地方戲曲聲腔或民間小調,藉以博取觀眾的笑聲。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關傳承人包括:楊華生、童雙春、王汝剛、姚祺兒等。

作者/來源:周到客戶端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