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道德經》第十一章:虛空,讓生命活得更適宜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談論的是有和無的相互作用。這一章其實是對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講到的:“有無相生”概念的闡述。

和同一章提到的其他概念,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等相比,“有無相生”的概念,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比較抽象的概念。

不像其他概念,一聽就懂。比如,長和短,難和易,高和下。

這裡的“有和無”,類似於:實有,存在,和空有,空間。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輻:古代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轂(gu),車輪中心的樞紐,中有圓孔,插輻條的地方。

車輪的形狀,可以參考今天的腳踏車輪子的形狀。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轂中,構建成一個車輪。車輪有輻條,也有空的地方,所以才形成一個完成的車輪,構成一個車。

意思是:車輪不可能全部用充實的方式去做,必須有空隙,才能更好地承接重力。

這是強調:無的作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植:shān zhí,指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也就是製作陶器器皿。

用粘土和水,製作陶器的時候,一定會留下空隙。也就是無。當陶器有了“無”的時候,這個器皿才能用。

如果陶器裡面全部都是粘土,那還叫陶器嗎?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開門,開窗,營建房子的時候,一定會留下空隙,也就是“無”,這樣房子才能夠住人。

只有當房子裡面這個“無”存在的時候,房子的用途才能顯現。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和無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因為有,所以給人便利。因為無,所以才能使用。

並不是越有越好,越多越好。空無,才會讓有,變得真正實用。

老子《道德經》的這一章,提到的重要概念,是“有無關係”。在後代的玄學時代魏晉,有個著名的論題,就是“有無之辨”。

我們需要釐清楚的是:這裡的“有無關係”,不同於老子第一章談到的“常有”和“常無”的概念。那是哲學抽象起來的大概念。

這裡是具體的小概念。就是平時我們理解的有和無。

老子在這裡講的“有無關係”,是他的哲學體系裡一個重要關係。盈和虛的關係。

老子非常強調“虛”的作用。是因為我們庸庸世人,只看到實,看不到虛。

在一個完善又完美,神妙無比,奧妙無比,精妙入微的大千世界裡,如果沒有虛,只有實,這個世界該多麼拙笨無能,寸步難行啊。

正是虛空,空靈,空渺,給了這個世界無限的可能性。

我們每天沐浴空氣,感受時氣,為夜風的清涼而適宜,為寒風的凜冽而戰慄,為春風的煦暖而欣喜,唯獨沒有去想想:

正是這些虛空,讓我們的生命,得以存在啊。也正是虛空,讓生命活得,更加適宜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