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人文廣濟】史俊傑:妙趣橫生,款款武穴方言中的幾個典故

關注我喲

小編竊語

廣濟文化博大精深。說她博大,源於廣濟每一個地名,都有她的歷史故事和神奇傳說;說她精深,源於廣濟文化是一個綜合型的文化形態,主要由佛教文化和港埠文化兩大文化主系和商貿文化、戰略文化、戲曲文化、武術文化、竹藝文化等文化支系構成。請讓小編分期為您慢慢道來。

妙趣橫生,款款武穴方言中的幾個典故

作者 史俊傑

方言作為一個地方的民間交流語言,一直在一個區域性地區長期使用。各地方言各有不同,千差萬別,如果沒有一個能聽懂第二方語言的人進行翻譯,就無法知道在述說什麼,更不知道什麼意思,這就是方言的奇特性。但是,方言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人口的快速流動,各地方言都不同程度的被普通話所掩埋,很多當地年輕人幾乎忘了本土語言,長此以往,方言將會和很多地球上物種一樣被滅絕,到時再想去挖掘幾乎不可能,武穴方言也有同樣的命運,因此很有必要,將武穴方言文字化,以備無患。而且武穴方言有很多與其他方言不同之處,細細品味,其味無窮,很是有趣。特別是武穴人自己就對武穴方言缺乏信心,認為武穴方言無法用文字表達,其實是錯誤的,只要認真品味,耐心查詢,總會找到相關的文字。

我就從武穴方言的語言源頭開始說起。

款方(kuan fan)

武穴方言款方的意思用現在的時髦語言就是聊天,武漢 方言叫咵天。

哪款方是怎麼來的呢?過去農村人種菜園,每當一伐菜吃完了,就要種新的菜,但又不能在原來的的地上繼續耕種,必須將該塊地進行翻挖、平整,以便新種的菜茁壯成長。別看平整土地,哪是一種技術活。過去,貧困的家庭一般先由男人用鍬一鍬一鍬的挖,富一點的可以用牛、犁耙篩,硬的地方還要用挖鋤挖,直到把整個的老地翻一個過,然後用鐵耙把土一點點的破細,再用沙耙鎏溝,直到把這塊地款出一個長方形的地塊,新的菜園方就形成了,在上面可以種新的蔬菜。這最後的過程就叫款菜園方,簡稱款方,是一個比較輕鬆的活。

話說一天,隔壁菜園的兩個新媳婦,都被各自的婆婆派到各自的菜園款菜園方。早上出門就來到菜園,拿著沙耙開始款方,兩個好久未見面的媳婦邊款方邊聊家常,家長裡短,閨蜜私聊無所顧忌,聊到激動處竟用沙耙拄著下巴,開心的聊著,不知不覺用上午就悄悄地過去了,但菜園地卻沒有整出一半,也不知是哪一家的婆婆在家等的不賴煩了,趕到菜園地,看見此情景,開腔罵起來,“是叫你來款方的,哪是叫你拄著沙耙咵天?”媳婦嚇的連忙彎下腰邊鎏溝邊解釋:“我是在款方、我是在款方”。後來,這個故事被人傳出,慢慢地人們就將幾個人在一起閒聊叫做款方,也就一直流傳至今。

曰(yue)

曰這個字其實很文雅,我們一般聽到的意思有,子曰、皇帝詔曰等等。聽聽既文雅又高大。可我們武穴人用起來就與其有天壤之別,完全不是這回事。

武穴人說曰的意思是高聲喊叫。比如,當一個人受了傷,痛得比較厲害,就會高聲喊叫,旁邊的人會說,那個人痛得作曰的,會痛死。再比如,一個小孩跑出去玩,玩忘了行,不曉得回家,到吃飯了,還不想回家,其母親就會喊其大一點的孩子“快啟把你弟(妹)爾曰回來吃飯。”結果大孩子也沒有叫回小的,就會說“曰就曰不回,氣死人的。”還有一種情況,當兩人吵架,一個人聲音很高,另一個人就會說“你曰麼事呀曰,你還有理,你再曰我打死你。”

當一個人離你很遠,比如,在山的那一邊,河的另一邊,你要找他,你就得曰,不然他就聽不見,你也找不到他。

看,這就是武穴方言裡的曰,根本沒有“子曰”的文化味道,也沒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帝王口氣,純粹的民間哩語,但也霸氣十足。

嚼(jiao)

當兩個人在一起,竊竊私語,還不時地瞟著你外一個人,如果這個人快走近了,他們趕快散開,這種詭異行為會立即引起來人的注意,來人就會說“你們在嚼我麼事啊?”其實來人自己心裡清楚,最近自己的某些事已被他人知道,只是別人不會明說。這裡的嚼的意思就是,某個人的不光彩的事情被人發現後,讓別人偷偷議論,該人不小心知道後就要說議論的人為嚼,普通話的意思為嚼舌頭。武穴方言一個字“嚼”,但如果不高興還會罵“嚼蛆(qi)”。

有的人說話愛喋喋不休,也會被旁人說:“再莫總是古嚼,嚼多了沒人聽”。

以上三種語言表達是武穴人與其他地方的人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

打觸鈸(bo)的

要知道這句話的來歷,先要對鈸有所瞭解。人們知道民間樂器有打鑼、打鼓,但知道打觸鈸的也有,只是不知道叫法。其實鈸的形狀有點像宋朝時期士兵的帽子(見圖),用起來要一對,聲音很脆。常常與鑼、鼓一起用,但比鑼、鼓用的時間少、頻率低。不用的時候,打觸鈸的人喜歡乘人不備,忽然在人的耳邊敲打一下,往往會嚇得這人一跳,這人就會罵:你個打觸鈸的。

打觸鈸的是調皮的意思,後來延伸了意思為不聽話。其物件往往是指小孩。偶爾也用在成年人身上。小時候不聽話,愛貪玩,老不見人影,母親就會著急,並開罵:呢個打觸鈸的跑哪啟了,快把他找回來。

鐃鈸(qiao bo)

莫名其妙的意思。

襏襫(bó shì)

襏襫這一稱呼估計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是指木匠師傅。我以前一直把他當著博士二字,其實不然。

襏襫在古代是指農夫穿的蓑衣類的雨具。哪跟木匠師傅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先把襏襫與蓑衣劃成等號。那麼蓑衣作為雨具只有在下雨時,農夫要下地耕作,才要穿上它,並不是像衣服要天天穿。木匠則不同,特別是剛學徒的小木匠,他們必須天天上山伐樹,古代的森林,山高林大,雲霧繚繞,溼氣騰騰,加之伐到的樹上落枝落葉,穿上蓑衣那是很好的保護,因此小木匠們就必須天天穿著蓑衣。久而久之,穿著蓑衣的木匠,人們就用襏襫一詞代替了。

現代人不用襏襫稱呼木匠,而且木匠也幾乎沒人稱呼,一起將所有的工匠稱呼為師傅。襏襫將成為遙遠的故事。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