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同是學術"超男",為何餘秋雨會被圍攻,而易中天卻可大吃四方?

餘秋雨出名較早,當時的網路還不普及。他靠《文化苦旅》一舉成名,被人“槍打出頭鳥”實屬正常。成名之後愛自我標榜,並且骨子裡過分清高,“有錯不改”。私生活被人放大,再加上一些別的問題,被越炒越臭。結果,他反而借“臭名”來賣書,繼續走紅。

易中天是“電視造星”,群眾基礎大大超越了餘秋雨,並且有自己的粉絲,叫“乙醚”。在他出名之後,《百家講壇》製造了大量學術明星出來,讓一些眼紅的專家罵之不及,最後“罵不過他,只有加入他的陣營”。

而且,易中天私生活好像沒有什麼槽點。對於自己的一些錯誤言論,也表現得十分謙遜,肯接受意見。

餘秋雨一九九二年出版《文化苦旅》之後,迅速成名。那個時候,正是中國加大開放力度的關鍵時刻。商品經濟發達了,國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一切向錢看”。文化人想要賺錢,就不能一直端著高高在上的架子,得找到一個市場的突破口。

餘秋雨找到了一個讓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聯通的突破口,那就是“大文化散文”。他知道中國人熱愛歷史,喜歡史詩般的敘事。又對外面的世界感到新奇,於是他創作了《文化苦旅》。

出版後,馬上引起了轟動。後來,他又與《中國國家地理》合作,創作了《行者無疆》和《千年一嘆》等文化散文。他的成名,真可謂是“石破天驚”。

文化領域的大佬們發現,錢居然可以這樣賺!但是,為什麼自己之前想不到呢?於是有人開始跳出來攻擊他,質疑他的學術水平,還寫書給他挑出二百多處文史錯誤。

面對這種指責,餘秋雨並沒有虛心改正。他覺得對方過於苛刻,假如按對方的標準來創作作品,恐怕再也沒有人能寫出好的文學作品。

但是不管他說的是不是在理,他的高傲已經激怒了半個文化圈子。於是,對他的罵聲越來越大。又有人翻出了他一些陳年舊賬,甚至是婚姻史,對他進行攻擊。

餘秋雨除了“文史錯誤多”,“不肯改正”,“有陳年汙點”,“私生活受質疑”之外,許多細心的讀者發現他特別愛在散文中自我標榜,自吹自擂。所以,任何一個人,只要想罵他,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連篇累牘地寫上幾千字長文。但是想罵易中天,就困難得多。

餘秋雨走紅的最初沒有網路,反對他的是學術圈中人,他們拼命在報刊上發表文章進行攻擊,而餘秋雨的普通支持者,一般不具備在報刊上出聲的能力。

易中天走紅的時候網路已經普及,並且他是電視捧紅的明星,粉絲規模龐大。誰敢罵他,“乙醚”包管罵得那人找不著北。

易中天沒有餘秋雨招罵,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他的群眾基礎好;第二,他的粉絲黏性相對較高,而且穩定;第三,他本人態度謙遜;第四,他的形象非常“親民”,第五,他的私生活比較檢點,黑料較少。

先說第一點,易中天的群眾基礎比餘秋雨好。餘秋雨寫文化散文成名,他的粉絲有人研究過,大概是初高中的學生居多。而易中天靠《品三國》成名,他的粉絲年齡跨度比較大。

餘秋雨在網上被人罵,有一個粉絲站出來替他說話,可能就有三個以上的人出來反駁。但是易中天被人罵了,一下子就跳出來十個粉絲挺他,想罵的人看看這陣勢,馬上就閉嘴了。

第二點,我說易中天的粉絲黏性較高,並不是說他自建了“後援會”,而是指他走紅在網路時代,他的粉絲們很方便自發地在貼吧、網站聚集。他們平時互相討論,交流心得。

在這種氛圍下,他們的看法受到彼此的認可和肯定,他們會更加堅定對易中天的喜愛是正確的。而餘秋雨的粉絲群體一開始是不具備這種發酵環境的,所以他們比較“散”。

第三點,餘秋雨被“糾錯”後態度比較強硬,而易中天卻開了社交媒體,鼓勵大家去替他糾錯。因此,“路人”會覺得餘秋雨十分傲慢,而易中天是和藹可親的,這是一大加分項。

第四點,易中天主攻的方向是經典文化作品。《三國演義》本來就是一部通俗小說,裡面的小說人物,像劉、關、張、曹操、諸葛亮等等,中國人十分熟悉。他講起來不吃力,而觀眾接受得也很容易。

但是餘秋雨寫的是“大文化散文”,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寬泛。其實許多普通的國人,對外國的文化毫無興趣。所以,也就無法談接受和欣不欣賞得來了。

因此,從選題上來看,就註定了易中天在中國的受眾群體會更加廣泛。並且易中天演講的風格十分幽默,在成名後的作風,也顯得非常有“個性”,他敢想也敢罵。比如,罵乾隆是龜孫,罵《弟子規》是毒藥。這種作風,正對了當代普通人的胃口。

最後一點就是易中天走紅這麼多年來,幾乎沒有被曝出過什麼“陳年汙點”和私生活上的問題。導致有人想罵他的時候,缺少一些素材。

前一陣看了餘秋雨的《中國文化課》,讀後覺得他還是很有才學的。只不過網友批判他愛標榜,這個問題也的確存在。他被罵了這麼些年,他也沒有改正。這麼看起來,他其實也非常有個性。

每一個人成名的道路都是不一樣的。餘秋雨當年其實是“半憑實力,半憑罵”走紅。易中天現在固然吃得開,但是餘秋雨這幾年書也沒有少賣。至於“圍攻”,想來他餘秋雨經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