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道家文化與開闢神話的誕生和演進(一)

道家文化與開闢神話的誕生和演進(一)

王 寧

所謂開闢神話,也叫創世神話,

是關於天地開闢、人類和萬物起源的神話

大體可以分為由神來開闢天地、由巨人化生萬物和自然演化形成世界等三大類。

說到我國的開闢神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但是要說明的是,這個神話的明確文獻記載始見於三國時代的徐整的《三五歷記》和《五運歷年記》(宋代羅蘋《路史》卷一注引

《六韜

·

大明》雲:

召公對文王曰:

天道淨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寧。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兇。

’”有人據此認為“盤古”之名先秦就有,但考《六韜》中並無《大明》篇,此文疑是羅蘋誤引或後人偽託,不可靠),是東漢末期的東西,在此之前還沒有這種說法,在先秦時代更是無跡可尋。但是,先秦時期人們的確已經有了關於對宇宙和天地起源的思考,並且誕生了開闢神話。

一、神話與巫文化

神話本來是一種古人口頭文學創作,屬於文藝的種類。上古三代(夏商周)時期,文化是掌握在巫史手中的,他們掌握著文字,也是思想的創造者,同時肩負著文化創作和傳播的責任。後來經過演進,形成了黃河流域的史文化和長江流域的巫文化。而就神話而言,這兩種文化的觀念和做法是判然不同的。

黃河流域的史文化的特點是忠實記錄歷史,重實際而輕玄想,從史文化誕生出來的思想也有這樣突出的特色,比如儒、墨,講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唯重實用,他們是不大講神話的,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墨子雖然信鬼神,但他也唯在實用,他所說的鬼神沒有什麼玄幻語怪的色彩。黃河流域即使是有神話也是最為樸實的想象,比如“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姜原履大人跡而生后稷”等等,為什麼會這樣?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分析認為重要的原因就是“

太勞苦

”,他的理由是:“

因為中華民族先居在黃河流域,自然界底情形並不佳,為謀生起見,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實際,輕玄想,故神話就不能發達以及流傳下來。勞動雖說是發生文藝的一個源頭,但也有條件:就是要不過度。勞逸均適,或者小覺勞苦,才能發生種種的詩歌,略有餘暇,就講小說。假使勞動太多,休息時少,沒有恢復疲勞的餘裕,則眠食尚且不暇,更不必提什麼文藝了。

”所以在黃河流域的文化中是很少看到真正的神話的。

長江流域的巫文化的情況的完全相反,長江流域山川秀麗,物產富饒,有魚米桑麻之利,人們不用太勞苦就能豐衣足食。在吃飽喝足之後,對著秀麗的山川湖澤,看著裊裊上升的雲霧水氣,他們的想象力就有時間和空間得以充分發揮。他們篤信萬物有靈,所以在他們想象力的推動下,玄想的成果斐然成章,長江流域的吳、越、徐、楚等地,巫風盛行,鬼神文化發達,神話也就隨之產生並日漸豐富,特別是楚國,是長江流域的文化最發達的地方,是一個思想文化的中心,所以楚地的巫風淫祀極為熾烈,神話也是最為豐富的,影響到他們文化的方方面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楚辭》,實際上就是巫歌的翻版,其中的《九歌》等作品直接就是巫歌的原樣。他們在夏商周三代關於祖先、先公、先王和自然神祗崇拜的種種口傳的基礎上,充分加以想象和擴充套件,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神話與傳說體系,這我們得感謝楚國詩人屈原,他給我們留下了一篇史詩《天問》,這看看《天問》就能明白這個神話體系是多麼的豐富,只可惜這套神話體系沒有完整得流傳下來,裡面問到的好些問題我們現在已經不能知道確切答案了。但不管怎樣,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些瑰麗玄幻的神話,大部分是透過楚人的作品如《山海經》、《歸藏》、《楚辭》等等才得以流傳至今。

從現在能見到的神話傳說資料來看,三代之時,人們對祖先的崇拜很盛,祭祀隆重,同時一些自然神也在崇拜和祭祀之列,而對天地萬物的起源問題原是不大在意的,並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專門的問題去思考研究,也就是說他們還沒有開闢的觀念。但這不等於他們沒此類的說法,比如殷人,他們留下來的卜辭就是巫文化裡具有代表性的產物,從卜辭的記錄可以發現,殷人對先公先王的祭祀十分重視,而他們能追溯到的最遠祖先就是高祖夒,經王國維、郭沫若等學者研究,這個夒就是傳世典籍中的帝嚳、帝舜,在《山海經》中寫作帝俊,殷人在卜辭中尊稱之為“高祖”、“帝”、“上帝”和“王帝”(王帝即皇帝,在古籍中王、皇常通用無別),既是他們的最高祖先,同時也是最高的神祗,也就是殷人的主神,在殷人的心目中,他無疑具有開闢神的性質。證之者,

《山海經·大荒西經》

:“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又《山海經·大荒南經》:

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郭璞注:

羲和蓋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歸藏·啟筮》曰

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

又曰:

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於暘谷。

’”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生月的是常羲,生日的是羲和,而《歸藏》說“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那麼這個“羲和”應該是分開讀為“羲、和”,“羲”是常羲,“和”是生日的羲和,實際上,把“羲”、“和”合稱為“羲和”並當作一個人的名字應該是個錯誤,生日的羲和應該叫“女和”,

《山海經·大荒東經》,謂之:“有女和月母之國”,女和就是日母羲和,月母就是常羲,所以《尚書·堯典》把她們分稱為“羲氏”、“和氏”是非常正確的。

據郭沫若研究,羲和(女和)就是娥皇,也就是卜辭中的祭祀物件“娥”,實際上這個字是“女我”二字的倒合書,應該讀為“女我”,因為我、和古音相近,所以才演變為“女和”;常羲在卜辭中倒合書為“京羲”,京、常古音相近,所以演變為常羲。因為常羲和女和是日月之母,所以後人常把她們合稱為“羲和”,更後則將“羲和”誤為“女和”的專名了。

根據《歸藏》和《山海經》的說法,羲、和是天地剛剛產生的時候誕生日月的人,那麼作為上帝的帝俊是羲、和的丈夫,也就是日月的父親,當然也具有開闢神的性質。實際上,所有民族的觀念都與此同類,他們的最高祖先如黃帝、炎帝等等,都被認為具有開闢神的性質,比如黃帝,古代甚至有他造人的傳說,《三天正法經》說:“

逮至皇帝

(黃帝)

,始立生民,結土為像於

曠野

三年能言,

各在一方,故有傖

羌,五情合德,五法自然,承上真

氣,而得為人也。

”顯然具有開闢神的性質,不過這都是他們不自覺的設想和創作,因此說得沒有那麼明確。

二、道家文化與開闢觀念的產生

從巫文化重玄想的風氣中誕生出來的思想,也充滿了玄妙的色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道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聃就是楚國人,他創立的道家學派講究的是“不出戶,行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主要透過玄想來思考萬物的本源和產生髮展的規律,天地宇宙和萬物的起源就成了他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命題,於是才產生了關於宇宙和天地萬物生成的種種設想,開闢神話也就隨之誕生。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先秦時期的有關開闢學說的記載,大部分是道家或與道家思想有關的文獻。其中《老子》中就有不少說到宇宙和天地萬物起源的內容,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催生下,有了一篇專門講天地萬物生成的文章《大一生水》,這是在郭店楚墓中發掘出來的一篇出土文獻,它和《老子》抄寫在一起,無疑是一篇道家文獻,“大一”就是傳世文獻中所說的“太一”。茲錄其全文如下:

“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

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覆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寒熱。寒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溼燥。溼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者,溼燥之所生也。溼燥者,寒熱之所生也。寒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埋,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

,不知者謂

口口]。”

這裡面主要是道家學派一種對天地萬物起源的哲學思考,神話成分還是比較少的,但是它為後世的開闢神話的創作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後來的道教繼續在探討這個問題,《道藏》中的許多道教文獻都說到開闢的話題。所以可以說,中國的開闢觀念和神話就是在楚文化中產生出來的。

到了秦漢時期,這種道家理論被引入了《周易》,開始對儒家學說產生影響,儒生們借用道家理論來解釋《周易》,將這個理論與易理相結合,《繫辭》裡說: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業

這裡的“太極”就相當於《老子》中的“一”,“兩儀”就是《老子》說的“二”,“四象”就是四方,“八卦”就是八方。

到了後來的讖緯之書裡,把這個理論又做了充分發揮,如《易緯乾鑿度》裡說:

孔子曰

易始於太極

太極分而為二

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佈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幹剝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

還有一段說:

夫有形生於無形

乾坤安從生。故曰

有太易

有太初

有太始

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

形見也,天象形見之所本始也。

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畔,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到了晉代人偽造的道家文獻《列子》的時候就把這些搬過來,在《天瑞篇》裡說:

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窮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這個說法影響很大,自此以降,說開闢者都遵循這個理論,直到宋代羅泌作《路史》也採用了這個說法,他所根據的一些書如《丹壺記》之類都是道教文獻,所以《路史》裡的道家氣味很濃。羅泌說:

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眾人疑之,聖人之所稽也。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老氏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而蕩者,遂有天地、權輿之說。夫太極者,太一也,是為太易。列圉冦曰:“有形生於無形,天地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與形質具而未離曰“渾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究也。九變復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而騫者為天,濁重而墜者為地。衝粹而生者為人,天地壹縕,萬物化醇;男女會精,萬物化生,而庶彚繁矣

這裡說了這麼多道家關於天地萬物起源的設想,就是想說明,這些道家理論對後來開闢神話的創作起了重大的理論指導作用。

三、最早的開闢神伏羲、女媧

正因為開闢神話的產生、發展與完善是在楚地,道家文化也是在楚地誕生的,所以在楚人的作品中時或展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楚辭·天問》。《天問》是一部就當時所有的神話和歷史傳說故事進行發問的問句型史詩,王逸《楚辭章句》說:“

屈原放逐,憂心愁悴,仿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嘆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何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論述,故其文義不次序云爾。《天問》之作,其旨遠矣。蓋曰遂古以來,天地事物之憂,不可勝窮。

”《天問》一開始就說:

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闇闇,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於蒙泛。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伯強何處?惠氣安在?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就是從“邃古之初”天地形成之前的鴻蒙混沌狀態問起,問到明暗的產生、天地的生成、日月、星辰、惠氣的出現和執行等等,詩人問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當時已經有了相關的說法,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圓滿回答出來的。

最早可以稱為創世或開闢神話的記載是在長沙子彈庫發現的《楚帛書》,這也是一篇戰國時期(中晚期)楚國方術家的文獻,方術也是巫文化的產物,和道家有很深的淵源,二者在觀念和思維方式上有許多共通之處,所以後來的方術都被道教文化吸取兼併了,看看《道藏》中收錄的道教典籍,許多都是方術類作品。

《楚帛書》的乙篇就是專門講述開闢神話的內容,共有三部分,茲錄其原文如下(其中無法辨識和殘缺的文字用口表示):

(一)

粵古大熊雹戲,出自□雬,居於睢□。氒田漁漁,□□□女,夢夢墨墨,亡章弻弻,□□水□,風雨是於(遏)。乃娶虔□□子之子,曰女媧(嬌)。是生子四□,是襄天踐,是格參化。廢逃,為禹為蠆(契),以司堵,襄晷天步。途乃上下朕斷,山陵不疏。乃命山川四海,□寮氣豁氣,以為其疏,以涉山陵,瀧泔淵澫,未有日月,四神相隔,乃步以為歲,是

惟四時。

(二)

長曰青幹,二曰朱四單,三曰□黃難,四曰□墨幹。千有百歲,日月允生,九州不平。山陵備泆,四神乃乍(作),至於覆。天方動,扞蔽之青木、黃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敷,奠四亟(極)。曰:非九天則大泆,則毋敢斁天靈,

帝允,乃為日月之行。

(三)

共工誇步,十日四時,□□神則閏,四時毋息。百神風雨,震禕亂作。乃□日月,以轉相□息,有宵有朝,有晝有夕。

這裡面說的主要內容是在天地之初,出現了一位神祗大熊雹戲,也就是後來所說的伏羲,那時候天地間一片“

夢夢墨墨,亡章弻弻

”的混沌景象。雹戲娶了女媧為妻,生了四個兒子:青幹、朱四單、口黃難、口墨幹,稱為“四神”。命令禹、契“

襄晷天步

”,也就是主天文曆法;命令山川四海出氣,以使山川充滿生氣,淵水流通。當時還沒有日月,就由四神分開運行於天,根據他們的執行確定了年歲,產生了四時。過了一千一百年,日月產生了,但九州不平,山嶺廢弛。四神出來,看到天執行不穩,就用青木、黃木、白木、墨木之精來支撐遮蔽。炎帝命令祝融帶領四神降臨,奠定了三天和四極,於是九天大大安定,沒有人再蔑視天神,上帝非常嘉許,就制定了日月之行。然後共工透過推步,確定一旬為十日,確定了四時,並制定了置閏的規則,四時執行不息。百神、風雨、晨、晦都有秩序的發揮自己的作用。又命令日月運轉,互相更替作息,這樣就產生了宵(夜晚)、朝(早晨)、晝(白天)、夕(傍晚)。這是一篇真正講述開闢的神話故事,它把伏羲、女媧當作一對開闢神,他們生的四個兒子即四神

青幹、朱四單、□黃難、□墨幹實際上就是四方神兼四時神,也就是四木之精,

同時裡面還有夏人的祖先禹、商人的祖先蠆(契)、姜姓的祖先炎帝、楚人的祖先祝融、水神共工,還有一個“帝”,也就是上帝——這些神人都在天地萬物的建立中作過工作。當然裡面最重要的還是伏羲和女媧,因為他們是最早出現的人物。

這個說法影響很大,後來的許多文獻都採用這個說法,把伏羲、女媧合稱為“二神”或“泰古二皇”,把他們的時代看作是最初人類的黃金時代,《淮南子·精神訓》裡說:

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聖人法天順情,不拘於俗,不誘於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靜漠者,神明之定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於外者,失之於內;有守之於內者,失之於外。譬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千枝萬葉,莫不隨也。

《淮南子·原道訓》有一段說:

泰古二皇

得道之柄

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滯,轉輪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萬物終始。風與雲蒸,事無不應;雷聲雨降,並應無窮。鬼出電入,龍興鸞集,鈞旋轂轉,周而復幣。已雕已琢,還反於樸,無為為之而合於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於和,有萬不同而便於性,神託於秋豪之末,而大宇宙之總,其德優天地而和陰陽,節四時而調五行,呴諭覆育,萬物群生,潤於草木,浸於金石,禽獸碩大,豪毛潤澤,羽翼奮也,角觡生也。獸胎不贕,鳥卵不毈,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出,賊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飛蝡動,待而後生,莫之知德,待之後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譽,用而敗者不能非,收聚畜積而不加富,佈施稟授而不益貧,旋縣而不可究,纖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墮之而不下,益之而不眾,損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殺之而不殘,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淺。忽兮怳兮,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應無形兮;遂兮洞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俯仰兮。

《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的門客所編寫的一本以道家學說為主體的著作,其中的大部分內容不是當時的創作,而是從先秦古籍中擷取改編而來的。關於“二皇”,高誘注說:

“二皇

伏羲、神農也。”清馬驌《繹史》卷一引此文後加按語云:“天皇、地皇稱為二靈,是泰古二皇也

”,這都是猜測之詞,其實一對照《楚帛書》的記載就可以知道這“二皇”就是伏羲、女媧。這個說法後來甚至影響到中國佛教的學說,比如佛教典籍

《須彌四域經》

就有這樣的說法

天地初開之時,未有日月星辰;縱有天人來下,但用項光照用。爾時人民,多生苦惱。於是阿彌陀佛遣二菩薩,一名寶應聲,二名寶吉祥,即伏犧、女媧是

此二菩薩,共相籌議,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寶,來至此界,

造日月

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時,春秋冬夏。時二菩薩,共相謂言:所以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諸天人民,盡共稽首阿彌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傾心向彼,故西流也。

這也是把伏羲、女媧當作最早出現的開闢神來描述的,

《莊子·大宗師》裡也說:“伏羲氏得之(道),以襲氣母”,“氣母”據諸家的解釋是“元氣之母”,

所以楊寬在《楚帛書

的四季神像及其創世神話

》(

載《文學遺產》

1997年4 期

4-12頁

)一文中就斷言“

伏羲是楚神話中的創世者和造物者

”。

而伏羲、女媧的傳說也不是憑空想象,它是有根據的,其根據就是常羲、女和(羲和)的傳說,也就是說伏羲、女媧是由常羲、女和演變來的,關於這一點,王暉認為:“

傳說中伏犧(或作伏羲等)與女媧實際上是由日月之母羲和、常羲與女和變化而來的。她們之間有的不僅性別發生了變化,而且二者的關係也產生了變化。她們不再是帝俊的兩個妻子,而是或稱兄妹,或稱夫婦。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第

21頁

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古人的心目中,生日月的常羲、女和具有開闢神的性質,所以在後來的神話中也把他們當作了開闢神來對待。

不過漢代以後,伏羲的開闢神的意味一天比一天淡漠,而成為一位遠古帝王,傳說

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始畫八卦,造書契等,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而女媧還保留了許多與開闢有關的傳說,比如《淮南子·覽冥訓》裡說她補蒼天、立四極、止霪水、殺黑龍、濟冀州,《風俗通》裡說她摶土造人等等,這些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話,後人祀之為“高媒”,高媒是古代掌管愛情婚姻和生育的神,都還含有開闢神的性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