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建國後,六大名著變四大名著,刪除的那兩本家喻戶曉

建國後,六大名著變四大名著,刪除的那兩本家喻戶曉

歷經數千年的文明洗禮,蘊藏著豐富歷史風貌和文化精髓的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璀璨奪目、光耀千古。它們不但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記錄著人類發展的足跡,而且滋潤著人的思想,陶冶著人的道德操守。

提起“四大名著”,有人常說:

“讀紅樓,要過情關;讀水滸,要過利關;讀西遊,要過欲關;讀三國,要過爭關。“

這反映出在中國儒家思想影響下,人們對古代”四大名著“價值取向的客觀態度。

研讀好”四大名著“,不僅能為我們提供閱讀中國傳統人文、社會、倫理、歷史、地理、民俗、心理、處事策略的機會,也會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有一個很直接的問題,或許很多人都沒想過,那就是“四大名著”是誰評選出來的?為什麼之前還有“六大名著”的說法呢?

“四大名著”的說法並不是今人的發明,明末清初,就有“四大奇書”的說法了。比如明末的馮夢龍將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稱為“四大奇書”。

而《紅樓夢》橫空出世後,贏得了

“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

的美譽,逐漸取代了《金瓶梅》的地位。近代,由於這四部著作出版量巨大,一些出版商便將這四部小說以“四大名著”的名號合併出版。

不僅如此,還有六大名著的說法,除了之前提到的四本外,還有兩本,一本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本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他們都在解放初期被刪除了,原因也很簡單:那個時候的條件不允許。

當時,四大名著出版後得到了眾多的好評,其他的出版社也跟風出版,最後導致人們只知道四大名著,而忘記了出版的另外兩本。不可否認的是,《聊齋志異》、《儒林外史》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所創作的靈異短篇小說集,其多以神仙(鬼怪、狐妖等)的故事來反映現實的黑暗和腐敗。全書共有491篇短篇小說,涉及題材廣泛,內容極其豐富,故事生動曲折,或悲傷寂寥,或發人深省。

《聊齋志異》講述的眾多故事中,大致可以分為四類:才於與佳人的動人愛情故事,悲傷曲折,現實而殘酷;人與非人之間的戀情,纏綿悱惻,極具諷刺;不滿黑暗現狀的反抗故事,正氣凌然;對不良道德的諷刺和批判;故事發人深省。

這些故事皆離不開現實二字,然而蒲松齡卻借神仙將現實社會虛擬化,來凸顯社會黑暗的一面。

《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長篇諷刺小說。其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入細膩,特別是其高超的諷刺手法,比之世界文學同類中的佼佼者也不遑多讓。

有名家曾說,

“關於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與命運,《儒林外史》裡已經全有了。”

的確,《儒林外史》開宗明義就要描寫一代文人所遭遇的精神折磨、各種各樣的誘惑與摧殘以及他們道德品質的變化,同樣具有超時代的啟示。

臥閒草堂評本的《儒林外史》上面有一句話,提醒讀者“

慎毋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

讀《儒林外史》,你會覺得周遭全都像《儒林外史》所寫的人物,這當然令人感到沮喪,但這種沮喪也能喚起一種警覺,這也是吳敬梓的意圖所在。

這本書相對來說與大眾比較疏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儒林外史》思想的深邃與多義性令淺閱讀卻步;

二、《儒林外史》知識的密度與廣度設立了閱讀的又一文化門檻;

三、《儒林外史》情節的淡化與深隱的敘事要求讀者改變消遣性閱讀習慣;

四、吳敬梓的尚古情懷與當下意識在時過境遷後產生的時間性隔膜。

《儒林外史》第三回寫周進取過范進卷子來看,看罷,不覺嘆息道:“

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這當然是作者的諷刺之詞。

對於《儒林外史》這樣一部思想深刻、知識豐富、敘事高超的小說精品,讀者可能倒是需要有一個這樣認真閱讀與反覆體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