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哨所21名士兵一夜之間被人滅口,救援隊發現駭人一幕!

餘秋雨是當代最著名的散文家之一,不過他原來是學戲劇出身的。易中天是正兒八經的中文專業碩士,可是他學了古代文學,最後跑去搗鼓歷史。

此二人皆有“不務正業”的“嫌疑”,但是最後二者都出了成果。易中天儘管不務正業,畢竟正兒八經修過文學的,因此他對餘秋雨的散文,還是頗有些看法。

曾經有一次,易中天在採訪中公開表示:餘秋雨的散文,不管是見識還是氣度,都不如他的朋友夏先生。可是,金庸卻說:“我不會寫小說,但我們浙江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

那麼,他們二人,到底誰說得對呢?餘秋雨的“真實水平”怎麼樣呢?

一、餘秋雨散文取得的成果

當你開啟餘秋雨的個人簡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從1997年到2010年的十三年間,餘秋雨憑藉散文,三度摘得臺灣文學獎項,2002年被評為“馬來西亞最受歡迎華語作家”。

由此可見,餘秋雨在散文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的作品在域外造成的影響力,是客觀存,不容否認的。

儘管國內很多人對餘秋雨的散文的評價有一定的爭議,但是像白先勇,余光中等純文學領域的名家,都對餘秋雨的作品作出了比較高的評價。

尤其是詩人兼散文家余光中的評價,很能說明問題。余光中曾經說過:“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朱自清、錢鍾書是什麼樣的江湖地位自不必說,余光中也是散文界的一流作家。他說餘秋雨能排在朱、錢二人之後。那麼,餘秋雨散文水平還低得下去嗎?

即使不考慮餘秋雨獲得的獎項和文化名人們對他的抬舉,餘秋雨也是中國當代散文一座繞不過的山丘。

因為他自創了一種“文化大散文”的寫法,打破了傳統小品散文的束縛,藉助對山川風物、歷史人文的描寫,探索人生真諦和中華文化的意蘊。

餘秋雨還藉助他的專業特長,把“戲劇創作”的技巧納入到散文創作當中,這就是他對散文創作發展的貢獻。

在餘秋雨之前,屬於純文學的散文總是高高在上,不考慮讀者的閱讀感受。餘秋雨打破了文體的界限,用通俗的語言、史詩般的文筆來探索中西方文明,這種開拓意識是值得讚揚的。

如果要說餘秋雨的散文有什麼“硬傷”的話,除了一些歷史知識點上的錯誤之外,那就是有時過度抒情,同時還有些“自戀”的問題。

不過儘管有這些缺點,依然有很多人會喜歡餘秋雨的作品。這些人中除了普通的大、中、小學生、社會青年,同時也包括了詩人、散文家和小說家。

這就變相說明了:餘秋雨的散文,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雅俗共賞”。從九十年代憑《文化苦旅》等作品成名以來,餘秋雨的作品先是搶佔了市場,後來又得到了部分主流權威的認可。

現在,餘秋雨的作品,已經成為了教育部門推薦中學生必讀的課外讀物之一。因此,在這個時候再來質疑他的水平,是“不科學”的。

所以,無論餘秋雨在中國當代散文家中排老幾,他的作品相對於平均學歷為初中的廣大網友來說,也絕對是一流的。

二、易中天和金庸,站在不同審美立場上的發言

易中天貶低餘秋雨散文的成就,是有原因的。易、餘二人同為“文化界超級男生”,易中天個性幽默、心直口快,明顯看不慣餘秋雨那種“肉麻”、“自戀”的抒情散文。

易中天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按理說,他畢業之後應該去寫散文,或者是小說。可是,為什麼他最後去搞歷史呢?因為他的性格問題。

寫散文,寫小說都要情感豐富,心思細敏,細節上還慢慢打磨,完全不適合性格急躁,一言不合,開口就罵易中天。

事實上,急性子的人,不要說讓他寫散文、小說了,一般情況下,他寧可看學術論文,都懶得看散文跟小說。

另外,小說和散文的資訊表達效率太低,當中抒情的部分,還會干擾讀者的邏輯判斷,對於不喜歡這的人來說,簡直是廢話連篇。

再加上當時的餘秋雨,自己也一些問題,他鬧了“詐捐門”,私生活問題也一直被人家拉出來做文章。

易中天是“網紅”本色,靠玩“脫口秀”蹭熱度賺錢,自然就把餘秋雨當成了一個靶子來打。在批判其人品的同時,隨口點評了一下他的散文,大家不要太當真。

金庸評價餘秋雨,主要是當時人嘲笑他小說寫得不好,還上升到浙江人不會寫文章上面。於是金庸就回答說:“我不會寫小說,但我們浙江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

拿餘秋雨和魯迅相提並論,不知道的人,可能還以為金庸是在諷刺前者。

要知道,魯迅的文章是有魏晉風骨的。他一向發表一些犀利的言論,而餘秋雨不光普通的散文寫得肉麻,有時他還會寫馬屁文章。

不過,金庸在這裡提到余光中,卻沒有網友那種複雜的心思。他確實沒有拿魯、餘二人排座次的意思,金庸應該是真的覺得餘秋雨不錯。

金庸和余光中是好朋友,余光中早已經給餘秋雨的散文下了一個定論:他就是僅次於朱自清、錢鍾書的散文大家。

餘秋雨散文裡面有文化的味道,歷史的感覺,文人的抒情和細膩的情感表達,這些都是文學藝術所推崇的東西。喜歡他的人,閱讀後會覺得得到了一種心靈上的享受和深刻的啟迪。

金庸本來也是一個情感豐富細膩,喜歡歷史文化的人,所以他對餘秋雨的評價也是非常真誠的。

結語

文學評價一般都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它和評價者個人的閱歷、見識、審美層次以及個人偏好掛鉤。有一些人,像易中天,理性大於感性,其實不太適合讀節奏慢悠悠的散文作品。

儘管易中天出身中文專業,但是他搞的卻是歷史。所以,他對於餘秋雨散文的評價,就遠不及白先勇、余光中的評價,來得有參考性。

再加上,易中天當時明顯是把餘秋雨當成了一個靶子在打,所以他說的話,大家看看,然後笑笑也就算了。

金庸的評價是很隨意的,沒有人知道他是否真的欣賞餘秋雨的散文。但是很明顯,他認可餘秋雨“水平”的。

因此,當金庸需要在浙江範圍內找出兩個“寫得好”的文化名人的時候,他就想起了魯迅和餘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