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盛行方言的古代中國,皇帝如何聽懂地方大臣說話?答案原來很簡單

大家好,我們的子萱愛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即使是今日,方言帶來的交際障礙仍然在一些地區存在,在普通話從孩子抓起的今天,全國各地各民族的人民都在學習普通話。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在古代中國,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臣,古代皇帝在上朝的時候能聽懂全國各地官員說話嗎?皇帝會不會想:這些地方官員到底在說些啥?

其實,古代地方官與帝王的交流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書面交流,另一種是口頭交流。書面交流的時候,地方官員都會用官方規定的語言文字書寫奏摺,然後呈交給皇上,這樣皇帝也沒有看不懂官方話這回事。大臣在上朝的時候也會將所要表述的內容寫到自己手中所拿的象牙牌“笏”上面,但是君臣之間一旦開口交流,那皇帝估計就頭大了。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想到了解決之策。

中國古代幅員遼闊,各地方口音雜異,“十里不同音”的古代人自然也會意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在交流上會有一些問題。從先秦開始,各國政府就開始了推行民族共同語的行動,這種行動在幾千年裡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就包括“正音”,即各地使用同一種正式的語言進行交流。最早關於標準音的記載出現在《論語·述而》中,“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古語言家認為,所謂的“雅言”就是西周時期以鎬京地區語言為標準音的華夏民族共同語。

在“正音”這件事情上,古代許多皇帝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最有成效的莫過於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對這種語言障礙有切身體會,雍正曾經說道:每次在朝廷上引薦大臣的時候,閩廣官員帶著鄉音的官話根本一點都聽不懂。這種官員如果安排到別的省去做官,讓他們讀一些訓諭、判詞,這些閩廣官員能夠說明白嗎?

於是,雍正就讓閩廣地區的總督聘用能夠講標準“官話”的教官在該地區從教,建立正音書院,還要求童生秀才舉人們在幾年內學好官話,否則不許參加科舉考試。雍正皇帝的這一舉措,掀起了大清王朝各地方學習官話的熱潮,學官話不僅和官員的仕途相掛鉤,就連百姓也不得不學官話。

早在康熙時期,康熙帝就頒佈過十六條《聖諭》來教導百姓如何做良民,雍正即位後,將十六條《聖諭》擴寫為上萬字的《聖諭廣訓》,要求各地設立宣講場所,每月兩次由地方官員向百姓講解。由於清代的官員任職要回避本省,所以地方官都是外省人,因而不通曉當地的方言,宣講的時候只能用全國通行的“普通話”——官話,因此《聖諭廣訓》所到之處百姓也懂得官話。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官話在中國已經相當的普及。

其實,歷史上的大多數朝代都有標準音,但並沒有強制要求百姓學習,所以雍正的這次推廣官話,大概是自秦朝以來波及面最廣的一次正音行動了。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語言問題有時候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同種語言間國家間的交流一般會比不同種語言的國家之間交流的更多。帝王在統治自己的國家的時候,也在不遺餘力地推行那個時代的“普通話”,歷史何其相似,我們的教育應該讓所有娃娃都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