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國徽為何不用滿清線條,而用漢唐線條?看懂了才知道林徽因境界高

“民國出大師”,這是人們對於那個渴望國家獨立的年代一種樸素而直觀的印象。然而,在民國時期偏偏有一個女子,以其卓爾不群的風姿在民國的那些大師中同樣有著一席之地,那就是林徽因。

只不過,坊間熱衷的往往是一些捕風捉影的八卦,對林徽因之所以被稱之為“先生”的貢獻卻鮮有宣傳,倒真是“明珠蒙塵”了。實際上,林徽因那“獨立自主”與“憂國憂民”的精神在時隔數十年的今天依然讓人拍案叫絕。

此為林徽因手書的《李成江村秋晚》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的字跡有著獨特的美學,工整雅緻之餘還有幾分靈氣,體現了相當高的審美志趣;林徽因的文字有著一種淡淡的溫柔,讓人如沐春風,娟秀婉約。

但林徽因對這些卻看得很淡,或許以古建築來傳承民族文化才是她一生的追求。

林徽因:紀念碑怎可用滿清線條,要用開拓進取的漢朝線條

1952年,整個新中國蒸蒸日上,我國也準備推出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來紀念那些為了中國獨立、富強而奮鬥的人們。而林徽因因其對建築學的獨到認識,受邀參與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設計。

國徽事關新中國的形象,凝聚的是整個中華民族對新中國的期許,而人民英雄紀念碑更是飽含著我們對新中國、對民族英雄的熱愛,對歷史的尊重。面對如此重託,林徽因自然是全身心的投入,然而就在初步方案出來後不久,林徽因的身體卻漸漸撐不住了。

她不願耽擱整體設計進度,就讓自己的學生幫忙繪製國徽的草圖。然而,在看到學生呈遞上來的草圖時,這個溫潤如玉的才女卻急了:你這草圖怎麼行?你怎麼能用康乾線條,你要去找漢朝的線條。你就去霍去病的墓前找漢朝時期的線條。

看到這,或許有些人會好奇這只是線條而已,怎麼還會有朝代之分?就算是朝代不同,又有什麼關係呢?

但對於林徽因這樣的大師來說,線條運用不適當就難免會讓國徽出現瑕疵,寓意上也就不夠完美。其實,散文家梁衡在其著作《線條之美》中就指出了林徽因線上條選擇上的深意,大意為:強漢盛唐的線條雖然看上去拙樸而蒼涼,但傳遞著那個時候華夏文明的進取與開放,更寓意著國家的強盛。

要知道,歷史上漢朝被認為打出了華夏民族的“骨氣”與“豪邁”,有著“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而唐朝則體現了華夏民族那種超出一般文明的包容。而不選擇康乾線條,大概是因為那時候已經是封建社會的強弩之末,線條繁縟奢華似乎映襯著日薄西山,又怎麼能與當時新中國建立後的如朝陽升起的寓意相適應呢?

林徽因在身體病重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一眼看出線條的年代,足以說明她早已經我國的古建築、傳統文化融會貫通。

林徽因:英雄紀念碑怎麼可以用東南亞的花,必須用中國的花

當時,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程頗為龐雜,林徽因主要負責的是須彌座的花紋圖案。當時,包括林徽因在內的不少建築學者都覺得用木棉花頗為合適。畢竟在認知裡,木棉花鮮豔如血,豔麗卻又有“傲氣”,特別適合用來紀念英雄。

後來,她在請教了花卉專家後得知木棉花居然是原產於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面對已經設計得差不多的初稿,她選擇自己否決了自己的想法。在她看來,既然是紀念新中國建立過程中浴血奮戰的民族英雄,腳下這片土地也是先輩們用鮮血拼搏出來的,那麼就必須用中國的原產花。

經過多次探索和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她選定了三種花作為花紋的圖案,分別是高雅的菊花、純潔的荷花和高貴的牡丹。

衝冠一怒為“古城”

1953年,當時擔任北京副市長的吳晗牽頭負責拆除永定門邊上的牌樓,理由是為了城市建設需要。知道這個訊息後,歷來溫婉的林徽因卻以一種不留情面的方式公開對吳晗說道:

要是真把這個四朝古都僅剩的牌樓古董給拆了,將來肯定是要後悔的。就算你們將來重新建起來了,那也只是假古董而已。

那時候的林徽因早已經因肺病而病入膏肓,可是她依然強撐著病體四處奔走呼告,希望能保留下那座牌樓。可惜的是,天不遂人願,那座牌樓終究未能留下,而林徽因的身體也進一步惡化,最終在同仁醫院與世長辭。

諷刺的是,在當年不顧林徽因等人反對毀掉牌樓後,後來居然又耗費了巨資重建了永定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假古董”。

勇敢承認對林徽因的誤解,她絕不只是真正的名媛

說起林徽因,很多人總是從流量入手,只著眼於那些風花雪月之事,終究是落了下乘。其實,林徽因之所以讓人尊敬,絕不是因為“花瓶”,而是她才氣縱橫。

實際上,很多表面上看僅署名為梁思成的作品,林徽因卻也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這一點即便是梁思成也是坦然承認的。比如下圖的《清式營造則例》,這本被當做中國建築學教科書的著作,梁思成在序中就指出:

林徽因在照片設定、圖版分配及校讀刪減,甚至主要行文上都起到了巨大貢獻,應該是這本書的另一個作者。

如果我們認為這不過是梁思成的愛妻之語,我們不妨再看看其他人是怎麼說的。比如梁思成的同行、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莫宗江對林徽因的評價就相當高,他直言不諱地說道:

梁思成一生最好的文章都是和林先生在爭論的過程中寫下的,林先生逝世後,梁思成的文章就平淡得多,不如從前了。

說到這,突然想給大家講講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一個感人故事。他們夫婦伉儷情深,曾經約定為彼此設計墓碑。在林徽因病逝後,梁思成自然沒有忘了此事,親手為其設計墓碑,而墓碑上的字卻出乎預料:建築師林徽因墓。

在梁思成看來,林徽因獨立而堅強,她的一生不該是作為別人的附庸而存在,建築師是她此生的熱愛。對林徽因最大的尊重,不應該只是某某人的妻子,而是林徽因三個字就夠了。

如今,婦女節將至,林徽因的故事也已經離我們幾十年了。其實,不妨多去閱讀《林徽因傳》,我們定會發現這個民國奇女子的“一生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