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非遺傳承人的感人故事」楊經立:彈花是一門傳統的謀生手藝

10月10日,央視4套國際新聞頻道在常規時間段繼續播出了大型人文紀錄片——十集《傳承》,該欄目主要圍繞“非遺傳承人的感人故事”編排製作,受到了海內外廣大觀眾的喜愛,讓更多人瞭解到我國非遺傳承的價值和文化。這天播出第三季中第九集的“維繫”,講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江西省永修縣楊氏彈花技藝傳承人楊經立的心路歷程和他的傳承故事。

楊經立,現年六十五歲,江西省永修縣立華村人,年輕時起就學習彈棉花,在十里八村有口皆碑,靠著這門手藝,他和愛人一己之力養活了三個子女和興家立業,用楊師傅自己的話說:我以此為榮。

永修縣楊氏彈花,是一門傳統的謀生手藝,始於清朝康熙年間,世代相傳至今。能夠流傳下來都必然有其立足的原因。楊氏彈花有這麼三項規定:“不管出去的還是不出去的,都要遵守祖訓家規。第一,在外面不能欺行霸市;第二,不能偷工減料;第三,要做到和氣待客。永修縣的楊氏彈花一族人,早年就憑藉著這精湛的技藝和良好的信譽以及和善的待人處事,在江西地區闖出了自己的名號。數百年來,一直壟斷著整個省會南昌的彈花市場。

在彈花師傅楊經立看來,手工彈花不僅僅只是一門手藝,而是要實現自身價值的用武之地:“要學好彈花這門手藝可不容易,不但要學會手和槌子的協調性,而且還要有耐心和毅力。”楊經立手上的這把彈弓,跟著他一彈就是大半輩子,可以說見證了他的“心路歷程”。以前手工彈花是個很吃香的行當,不需要什麼成本,全靠自身手藝幹活,所以以前拜師學藝的人還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工業化的加速程序,機器制紗機器制棉的強勢侵入,手工彈花的沒落也已經在眼前了。年輕時的楊經立手腳麻利,一天一個人可以彈三床棉被,經常得到顧客的稱讚。

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大家都俗稱彈花師傅為“彈匠”。他們在三百多年的傳承中,一直嚴格遵守祖訓家規,但凡有違反者,都將被驅逐出彈花這個行當。正因為如此,永修楊氏彈花在江西廣受好評和認可,也造就了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已經年邁的楊經立師傅,看得出來,他動作已經很吃力不如從前,幾個小時下來已是大汗淋漓,但是他的動作之間嫻熟有力,彈得是極為認真和仔細。楊經立對這把彈弓的不捨也印證了他活著大半輩子的價值和尊嚴。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門手藝,現已成為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永修縣楊氏彈花技藝傳承人之一。

手工彈花,就是用木槌敲擊弓弦,透過頻繁的震動頻率,把棉花一點點地彈成鬆軟的棉絮,這個過程不僅需要體力,更需要毅力和耐力。彈棉花的幾道工序,除了上面說道的彈,當然還有棉絮蓬鬆均勻之後,開始壓棉牽紗,這個步驟就是用棉線拉出縱橫的網路,以此固定棉絮的過程。普通的棉絮一般只用白紗即可,而婚嫁會用到紅綠兩種不同的色紗在棉絮上,為的是喜慶,布好紗後,還要用質磨盤均勻地用力壓磨使之平貼牢固,這才將一床婚嫁棉被彈好,交付使用。

永修縣楊氏族人歷經數百年,將楊氏彈花技藝傳承至今,靠的不僅僅只是祖輩相傳的彈弓,還有踏實做人和誠信立業的祖訓家規。中華民族,在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長幼之間的言傳身教,父子之間的傳道授業,都承載著一種責任,延續著一種情懷,唯有這份骨肉相連的信念,始終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脈。幾千年的燦爛文明的進步,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血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