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杭州74歲老人,每天刺繡8小時,17年成就鉅著,繡品價值上千萬

“五陵公子憐文彩,畫與佳人刺繡衣。”人類從遠古時代發展到如今高科技時代,一直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狀態,懂得用勤勞和汗水創造美好明天。衣食住行成為人類生活的四大基礎,而其中衣服品飾的逐漸演變,從古代的女紅到現在的手工業發展,凸顯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是自古以來,人們面對紡織品的第一印象大多是為女子製作,如果說男子開始刺繡那便是一大奇聞。現代中國就出了這位男子刺繡大師,名叫趙亦軍,靠“男工繡”獨步天下。

他不僅僅是男工,而且還堅持了17年之久,為了讓刺繡重現往日光華,也正是他的堅持讓大家再一次看見了杭繡的出彩。

作為班上堅持時間最久的刺繡學生

趙亦軍出生於1946年,雖然當時家中條件並不是很寬裕,但他還是讀完了小學。小學畢業之後,他面臨著人生第一道難題,家裡已經拿不出足夠多的錢支撐自己繼續上學了,但是如果直接出去工作的話,以自己的學歷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勞務,他將何去何從呢?

其實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在繪畫方面很有天賦,在1960年他遇到了一所美術學校,願意接受他可以半工半讀,這也是他開始人生重大旅程的第一步。

學校願意接受他,但是自己學哪個手藝更好?他又開始犯難了,一開始想選擇繪畫,但是學校並沒有該專業,所以選擇了與其相近的木雕專業,但是很可惜,該專業並沒有錄取自己,而最終進入了刺繡專業。

杭州當地的刺繡工藝本就發達,由於繡法不同,變換多樣,而造出來的服飾也更加光彩奪目。最早期開始為皇家服務,在南宋時期比較流行大氣方正的服飾,恰巧這批繡工全是男性,隨著時間的流傳,這門手藝就傳給男性了。

但是刺繡的手藝並不是那麼好學的,不僅要細心,耐心還有一定的創作天賦,欲成大器,必須要千錘百煉,能堅持下來才是最優秀的手藝人。

目前,杭繡已經被列為我國的非遺文化,繡法達到50多種,當然,僅僅掌握繡法是遠遠不夠的,在開始刺繡之前,一定要進行嚴格的設計構圖,對用線配色進行嚴格選取,按照嚴謹的工序開始刺繡,這就對學生們的要求比較高。

學者們在學習的時候難免會被針尖扎到,雖然訓練的過程很苦,但是趙亦軍從來沒有說過放棄,放學之後還會勤加苦練。

趙亦軍的刻苦程度成功的吸引到了張老師的目光,張金髮老師非常欣賞他,教授他的時候也是儘可能的耐心教導,希望他能傳承自己的衣缽。手藝人其實有時候並不是為了真正的賺錢,而是對這門手藝的真正熱愛。隨著課程的不斷推進,許多學生也受不了這種課堂的煎熬,紛紛棄學了。但是趙亦軍卻堅持了下來。

趙亦軍開始學習刺繡是一個巧合的機會,但是在慢慢的學習中,他被刺繡中所蘊含的美給深深地感染到,對杭繡也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情感。而正是他對杭繡的喜歡,讓他默默堅守了一生之久。

趙亦軍在張金髮老師的嚴厲教導下順利出師。一直以來都對自己的作品嚴格審視,創作一幅刺繡在他手裡需要長達三個月,每一次都會自己設計構思構圖。當然,他自己也有對杭繡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夠創作出一個聞名於世的杭繡作品。

他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了八個小時,為了能讓傳承手藝流傳下去,他還著作了一本教科書。在這十幾年間,他也創作出了幾十幅明繡,可是他內心的那部鉅著卻還遙遙無期,而恰逢他51歲時,被一場大病擊倒了,終日只能臥病在床。

由於病情的干擾,他的手指不靈活,他還沒有完成自己畢生的夢想,不願意這麼倒下去。雖然自己的手指不能繼續刺繡了,但是自己可以研究刺繡技法,每天躺在病床上的他並沒有閒著,而是開啟了刺繡技法學習之路。他將刺繡與佛教元素串聯起來,一次一次地修改自己的手稿,最終確定了自己的作品《觀經圖》。

這篇鉅著甚至有人想出千萬收藏,但是他都沒有售賣,而是留在家中想為子孫後代留一些紀念,也希望杭繡能夠流傳下去。

而正是趙亦軍的這種堅持,更多的人知道了杭繡,為杭繡注入了新的生機。中國也滿懷期待,希望杭繡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