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世人都說盛世佛教,亂世道教,但別忘了還有一句治世儒生

“盛世天下佛門昌,道家深山獨自藏。亂世菩薩不問事,老君背劍救滄桑。”

華夏三教,佛道儒,而現在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佛教,道教也在各種題材的文學中可以見到,至於最後的儒學,自五四文化運動以來便很少見到,只至近年來的孔子學院等,才讓世人又一次見識到了儒家的風貌。

然而,其實儒家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興起,現如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只不過儒家和其他兩家不同,盛世佛教,亂世道教,至於儒家,則是治世儒生。

佛道儒三家發展史

道儒兩家皆是中國本土宗教,而佛教則是自西漢以來從外國傳入我國的。只不過在剛入我國時只是一個小宗教,直到後來才開始慢慢興起。

然而發展至今的佛教,其實和當初傳入進我國的佛教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現今的佛教是貼近世俗的佛教,也就是佛教的一個分支——

禪宗

佛教講究出世,摒棄人之本,提倡放下,用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佛系”,通俗點就是隨緣,不為世俗所憂。佛教拋棄了人的七情六慾,實則是行不通的,人之本性又豈能說放下就放下。

道家比之佛教來說就歷史悠久點了,作為中國本土宗教之一的道教,也是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只不過道家提倡無為而治,所以很少見到道家之人。道家所謂的“無為而治”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去插手世俗的瑣事,隱世修行。

我們現今對道家的印象還是那種一身道袍,仙風道骨的樣子,這也是道教文化的一種傳播所致。道家雖然不適合治世,但不代表以道家治世行不通,就比如說春秋時期的齊國,還有後來的文景之治,都是道家治國的表現。

然而道家治國的例子也只是個別,真正適合“治世”的還是儒家。

儒家思想多以

孔子

的學說為基礎,以四書五經為具體綱領,提倡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思想,重視人本身。比如提倡禮樂制度,讓人們講禮數,同時也有精神修養。在宋代

朱熹

之後,儒家又提出了“三綱五常”的思想。這樣一來,儒家思想就更加適合修人性了。

至於為何儒家適合治世,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思想很契合世人之理,還因為其的統治思想。

儒家在統治方面,講究被統治者要履行自身義務,統治者也是如此,被統治者有權反抗不履行義務的統治者。這樣的思想對於統治者來說是在好不過了,非常適合以此來約束被統治者。

為何說“盛世佛教,亂世道教,治世儒生”?

現今社會,人們見到最多的就是佛教,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廟不計其數,而道觀卻很少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佛教喜歡在盛世發展,也更容易發展,而道教因為無為而治的思想,在盛世會選擇避世不出。

在盛世的情況下,佛教的思想更加適合世人尋找精神依託,佛教諸佛,都是人們對於精神昇華的依託者。因為在盛世時,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基本滿足,所以想去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因此,佛教興起。

佛教在世間一直以救苦救難的樣子出現在世人面前,對於貴族,信佛可以讓靈魂昇華,對於平民來說,想在遭受苦難時能有一個精神上的慰藉,這也是禪宗的思想,貼近於人。

在盛世之下,佛教興。而在亂世中,人們所想的就是不再流離失所,能夠安居樂業,虔誠的教徒在亂世中或許會繼續信仰諸佛,祈求能夠保佑他們渡過困境,但在祈求無效以後,該受的苦還是得受,所以便失去了自身信仰,信仰的崩潰反而是更可悲的。

人一旦喪失信仰,就和行屍走肉沒什麼區別,正因如此,所以亂世中佛教之光就慢慢暗淡下去了。這時候道教就開始出世了,道教宗旨在亂世中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因此,

道教遇到戰爭年間時,就會行走於世間,幫助百姓,救治傷員等。

歷史上的亂世時期都有道教的影子,

像商末的姜子牙,秦末的張良等

,都有著一定的道教背景。

再說近點的,近代的抗戰時期,也曾有道士下山幫助抗戰軍隊。著名的就有狼牙山道場的

李圓通

道長,幫助游擊隊傳遞情報,利用道觀隱藏物資,還救治傷員;還有茅山道士

黎遇航。

在印象中茅山道士都是存在於神話中,這一次他們走了出來,加入了抗戰隊伍,並且還負責情報工作,為抗戰隊伍做了極大貢獻。兩位道長為抗戰做了諸多貢獻,但是最後抗戰結束後,卻選擇隱居山林,深藏功與名。

在亂世中,道教能夠出世救人民於水火中,亂世結束又能獨善其身,對世俗利益不為所動。

由此觀之,道教也不愧我國的本土宗教。

再反觀佛教,近代抗戰中,不僅沒有任何幫助的動向,甚至有些寺廟還投靠了日本軍,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在亂世中的無用。

儒家自孔子以來,便發展繁榮,在外人看來,儒家都是一些舞文弄墨之人,其實不然,儒家也有方士一系。

只不過

秦始皇

時期,由於一些人假冒方士,為秦始皇煉丹,且沒有任何進展,從而讓秦始皇認為方士都是騙人的,這便有了著名的“

焚書坑儒

”,其實焚的書並不全是傳統儒家的經典,只是一些煉丹書籍。

不過儒家的

《樂經》

也被參雜在其中,這也導致了《樂經》就此失傳。同樣的,坑的儒也不是儒生,而是方士。

在到漢朝時,儒學進入鼎盛時期,

董仲舒

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案,使儒家進入了巔峰,同時也讓

漢武帝

當政時期的漢朝出現繁榮的景象。

從漢朝的繁榮可以看出,儒家在治世方面有其非比尋常的作用,之後的朝代,統治者都會參雜一些儒家思想,以此來加強統治,不管是在亂世還是在盛世。

近代時期,儒家在

戊戌變法

時起了些波瀾,但真正收到打擊的還是在新文化運動,因為當時正值亂世,而且收到外國新思想的衝擊,導致傳統的儒家思想無法適應時代的腳步而被取締。

只不過這並不能說明儒家思想不行,儒家思想在人與人之間還是有其作用的,比如禮儀,很多禮儀現在依舊還在使用。

現代三大教的發展

總的來說,盛世現則佛教興,亂世臨則道教出,治世之道則觀儒家。現今社會,佛教昌盛,各地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種類的寺廟,然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獲取香火錢而設立的。

道教在此盛世選擇避世不出,而儒家雖然經歷了戊戌變法,但是由於新時代的復古風興起,致使儒家思想又一次興起,只不過這一次是以文化輸出的形式,不僅國人重新見識到了儒家文化的絢麗,也讓外國人再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感到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