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連稱讚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除掉瓜農

帝王的心思深似海,是普通人難以捉摸的。歷史上有過不少帝王,他們的性格各異,待人處事的風格也有所不同,但是可能是因為身居高位,儘管性情再溫和,也有著“殺伐果決”的一面。

《鐵齒銅牙紀曉嵐》可能是無數人的童年回憶了,這部電視劇當中就講述的是乾隆年間發生的事情。而清朝的皇帝似乎都非常喜歡“微服私訪”,在這一過程中切身體驗民生,順便聽聽百姓對自己的評價。乾隆在某次微服私訪當中,就在路邊的一個西瓜攤當中吃了一些西瓜,還連連稱讚西瓜甜。

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結局卻朝著奇怪的方向走去了,因為乾隆吃完走出百米之後突然下令讓處掉瓜農。使得不少人感到疑惑,這是怎麼回事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乾隆吃瓜的那些事兒。

乾隆吃瓜記

文章的開頭我們就說過,清朝的皇帝似乎都非常喜歡微服私訪,在這一過程當中他們表現得與常人無異。而百姓由於不認識他們的原因,也會以平常心去對待,說話更是“口無遮攔”一些。而這些話有時候會哄得帝王十分開心,有時候卻會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首先,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乾隆。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大家對於乾隆還是非常熟悉的。而他也算得上是歷史上非常長壽的帝王了,生於1711年,死於1799年,在位時長長達60年之久。

能夠在位這麼多年,並且承襲康熙留下的盛世,順利達成了“康乾盛世”的成就,就說明這位皇帝不簡單。事實上,乾隆確實很厲害,並且在用人方面算是獨具慧眼了,畢竟守護江山不能只靠皇帝一人。因此,乾隆是非常愛才的,對於有才華之人的珍惜,才使得後來他“吃瓜”以後做出了那麼多大家想不通的事情。

據悉,當時正值夏天,出遊的乾隆已經帶著自己的幾個侍衛走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且隨身沒有攜帶水囊之類的東西。因此,這時的乾隆感到非常的口渴,便讓手下去找水喝。可是環顧四周並沒有可以飲水的地方,也無水源存在,讓人非常惱火。所幸侍衛在尋找水源的途中,發現附近有一個賣西瓜的小攤。

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乾隆自然也不願意再忍受口渴繼續向前行走,以等待不一定會出現的水源。就讓侍衛帶著自己前往那個小攤,待到達時,卻發現瓜農正在睡覺。這時的乾隆雖然已經口渴異常了,卻沒讓侍衛叫醒瓜農,畢竟這時候他不是“帝王”,而是尋常的百姓。

還好瓜農只是小憩了一會兒就醒來了,並且發現有客人上門。趕忙起身招呼乾隆他們,並且詢問他們是否要吃西瓜。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後,瓜農很快就將西瓜分好並且端給了他們。這期間,乾隆一直在與瓜農閒聊,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應該就是與民生有關的。畢竟深入群眾之間,才能知曉真正的情況。

在這過程當中,乾隆就發現,瓜農可能並非是簡單的“鄉野村夫”。因為乾隆提出的問題,他都對答如流,並且每一個答案都正中要害,說到了乾隆的心坎兒裡。憑藉著自己“慧眼識珠”的直覺,乾隆對瓜農顯得非常感興趣。

就這樣,乾隆應該與瓜農聊了很多事情。待到西瓜都已經吃完,乾隆仍然顯得有些依依不捨,畢竟能在這種荒郊野嶺發現這般有才識的人是很難得的,就像是在沙漠當中拾到黃金一樣。

不過這時的乾隆依舊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而是開始試探瓜農的態度。詢問他是否願意“入朝為官”,要知道這在當時是多少人趨之若鶩的事情,從每一年的科舉考試就可以看出來了。如今這位瓜農不需要透過“萬人過獨木橋”的考試,就能夠當上官,換做其他人可能早就答應了,畢竟這種運氣可能一輩子只有一次。

想必乾隆也是這樣想的,所以當時他遞出橄欖枝的時候應該是信心滿滿的。未料,當瓜農聽到他的試探後,立即斬釘截鐵地表示,自己只想在這鄉野之間度過餘生,並不想進入官場,因為在他看來,官場的“腌臢事”實在是太多了,他不願意參與。

乾隆雖然被直接拒絕了,但是沒有表現出不滿。而是起身付錢,然後與瓜農作別,繼續啟程。不過,“帝王心,海底針”是真的。當他走出百米之後,突然停下了腳步,並且讓手下的侍衛返回將瓜農殺掉。

就這樣侍衛返回準備殺害瓜農,卻發現瓜農早已不見蹤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就這樣,他們只好作罷,返回覆命。乾隆知道以後也沒有讓他們繼續搜查追殺,畢竟他此行的目的並不在此,這只是一個插曲罷了。

至於乾隆為什麼與瓜農交談甚歡,而後來又反常的要侍衛殺死瓜農,後人的猜測其實有很多種。第一種認為,乾隆這麼做肯定是因為瓜農的拒絕使得他覺得“丟了面子”,雖然瓜農不知道他的身份,是無辜的,但是常年受人景仰的乾隆還是咽不下這口氣,所以才會決定殺掉瓜農。

但是,這種看法實際上有失偏頗,畢竟作為帝王雖然心中有著明顯的“尊卑意識”,卻也不至於對一個一無所知的老百姓動怒。並且瓜農在拒絕時說明了原因,而這原因並未觸及乾隆本人的底線。

所以,第二種說法明顯更有說服力。也就是乾隆發現了瓜農的謀略,因此在其拒絕自己以後,擔心他在未來會站在自己的對立面,阻礙自己。不如就殺了以絕後患,這種心理有點類似於“得不到,就毀掉”。

不管怎麼說,最終瓜農並沒有死。或許聰明的他也早就在交談之中,感到乾隆絕非常人,因此在他們離開之後才會“腳底抹油”也離開了。畢竟這般有見識的人,又怎可能不會“審時度勢”呢?

乾隆的巡遊

這只是乾隆巡遊當中發生的一件小事,而從這小事就能看出,帝王的脾氣確實是讓人難以捉摸,難怪自古臣子都會感嘆“伴君如伴虎”,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畢竟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手裡掌握著生殺大權。

不過,話說回來,乾隆其實也算是一個明君了,且也算是一個非常喜歡巡遊,實地體會民生的皇帝。在其在位60年之間,乾隆曾經數次走出深宮,前往各地巡遊,有前往江南的南巡,也有前往天津的東巡,總之他確實很喜歡旅遊。

據相關資料記載,乾隆的巡遊地點很多,北謁盛京,東巡天津、泰山、曲阜,西幸五臺山,中游嵩洛,六下江南,短則幾日,長則數月,先後達一百五十多次。

雖然明面上來看,乾隆可能是嫌棄在深宮當中太無趣了,所以選擇出遊。畢竟乾隆是非常喜歡寫詩的,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他一生所作的詩超過了四萬首。而寫詩是需要靈感的,久居深宮是沒有靈感的,只有出門旅遊才能夠“即興作詩”。在巡遊的時候,乾隆確實也寫了不少的詩歌,用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當然,除了找靈感以外。他巡遊其實是有目的性的,首先就是巡遊能夠鞏固自己的統治,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乾隆在民間雖然不會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是巡遊時到達一些軍事要地,還是會進行檢閱軍隊等工作的。如果一直待在宮中,軍隊的情況只能從紙面上獲得,遠遠沒有親自來看更加真實。

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二十四日,駐蹕靈巖山行宮時閱兵。二月二十七日,乾隆皇帝駐蹕南鬥圩期間閱兵。三月二十五日,乾隆帝駐蹕江寧府行宮時閱兵。 清實錄中記載的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閱兵情況即上述三次。

此外,巡遊還能夠起到懷柔蒙古、加強東北統治的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打江山很容易,但是守護江山卻很困難。尤其是當時的交通和通訊並不像現代這樣便利,就使得帝王對於自己國家的邊境之地,總是很擔憂。畢竟“天高皇帝遠”,那裡的臣民一旦有了二心,等訊息傳回宮中的時候,就已經太遲了。

所以,乾隆的巡遊是有威懾的成分在其中的。當地的官員看到他時不時就會來訪,必然不會特別的囂張,做事的時候心裡也會有所顧慮,這對於乾隆來說是件好事,更方便他治理國家,尤其是邊關之地。

最後就是切實體會民生,發展經濟的目的了。“不入百姓中,怎知百姓苦?”確實,當地的官員往往怕保不住自己的烏紗帽而選擇報喜不報憂,導致不少地方民怨四起。乾隆不想看到這種情況發生,所以微服私訪,去檢視民間的賦稅和百姓的“幸福感”,然後釋出政令,做出改變。再者,萬一巡遊過程中遇見了瓜農這樣的奇才,還能收為己用,算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