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胡適能在26歲時候進入北大當教授,和一個人的提攜密不可分

我們都知道,胡適是著名學者,文學家,長期擔任北大教授。後來還擔任了北大校長。但是,很少人知道,胡適是如何進入北大的。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

胡適生於1891年12月,1910年(宣統元年)胡適赴美國留學,在康奈爾大學選讀農科。1915年,胡適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讀博士,師從約翰·杜威。

1917年,無論是對胡適還是對《新青年》雜誌,甚至對中國,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北大校長蔡元培成功說服陳獨秀,把《新青年》雜誌遷至北京。

胡適能夠進入北大,離不開蔡元培的器重。

遠在海外的胡適,在緊張的畢業準備期間,得知了《新青年》的徵稿,便寫了一篇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投給《新青年》。在文章排版期間,被蔡元培看到。蔡元培認為,這篇文章一定會引發中國知識界的巨大震盪。於是,他決定聘請胡適到北大任教。他立刻給遠在紐約的胡適發去聘書。

當時,胡適剛剛結束博士考試,並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接到北大聘書後,胡適非常興奮,他匆匆告別了導師杜威,搭乘輪船回到國內。

剛剛進入北京大學的胡適,課並不多,他上三門課,每週只有12個課時,按照五個工作日算,每天平均兩節課。這樣的課時並不算多。但是工資卻不少。從任職的第二個月起,胡適月薪280元。這在當時的北大教授裡是最高的。

剛入職就領那麼高的工資,超過了很多比他有資歷的教授,而且他那時才26歲。由此可見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對他是多麼的器重。沒有蔡元培,胡適在北大不可能那麼順利。

但胡適也確實是個有才的青年,他沒有讓蔡元培失望。《文學改良芻議》在《新青年》發表後,引起軒然大波。很快,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暴得大名,成為新文化中扛大旗的旗手,也成為北大的一塊金字招牌。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他本人曾頗為自負地說:北大的新文化運動是靠“三隻兔子”支撐起來的。所謂的“三隻兔子”,指的是他本人、陳獨秀、蔡元培,因為蔡、陳、胡三人生肖都屬兔,彼此之間各差12歲。胡適這話,確實不假。

胡適也是個懂得感恩的人,對於蔡元培的題寫賞識之恩,他念念不忘。到了晚年仍舊時時提起。他說,如果沒有蔡先生當年的著意提攜,他的“一生也可能就在二三流報刊編輯的生涯中度過”。

人生就是這樣,個人努力只是其中一方面,還要看機遇,看能否遇到生命中的貴人。如果沒有蔡元培,後來的胡適會是什麼樣?胡適在歷史上的位置還會那麼顯要嗎?新文化運動會是什麼樣子?這真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