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丁敬如何從釀酒師變身篆刻宗師,奇人,奇事,奇刀

丁敬,對於篆刻愛好者來說自不陌生。“浙派鼻祖”、“西泠八家之首”……諸如此類的描述也聽過很多回了。今天,在這“榮耀”基礎之上,我們來談一談丁敬的人生“三奇”——奇人,奇事,以及那把“奇刀”。

△丁敬畫像

今天,在這“榮耀”基礎之上,我們來談一談丁敬的人生“三奇”——奇人,奇事,以及那把“奇刀”。

奇人

丁敬出生於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生於浙江錢塘縣。年少時主要靠父親賣米酒來維持生活,有“家貧甚,其親皆年高”的說法,可以看出丁敬家境比較貧寒,典型的窮苦人家的孩子。

長大後,也許是“子承父業”,丁敬便成了杭州西湖邊一家小釀酒坊的掌櫃。

△丁敬作品:丁居士

這樣的出身在當時的篆刻界還是比較特殊的,丁敬既不是科舉出身的舉人進士,也不是衣食無憂的望族子弟,是個地地道道的“草民”。

丁敬是沒能力嗎?不是的,他只想做一個不諳世事的草民。

△丁敬作品:丁敬身印

年輕時的丁敬飽讀詩書、博學多識,曾經有機會被人舉薦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在當時,對於一般讀書人而言,博學鴻詞科是改換門庭、步入仕途的絕佳機會。

可是丁敬卻毅然放棄了大多數人熱衷的官場,而是繼續在杭州經營自己的釀酒坊。或許丁敬認為,只有摒棄一切世俗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鍾愛的書畫金石藝術。

△丁敬作品:豆花邨裡草蟲啼

除了詩書畫印之類的藝術創作之外,丁敬還有一個重要的愛好,那就是不辭辛苦四處訪碑。只要一有時間有條件,丁敬就會背上行囊,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

他遊遍杭州及其周邊各地,遍訪碑版、摩崖、墓誌、刻石……有知識的地方就是丁敬的落腳點,都有丁敬的身影。

△丁敬作品:兩郡風流水石間

靠著多年的努力和積累,丁敬寫成了兼具歷史與藝術價值的《武林金石錄》,這本書改正了一些前人研究上的錯誤,填補了宋朝後半段的歷史空白。

本來,作為一個生活窘迫的下層草民,一個釀酒坊的掌櫃,似乎與高大上的篆刻藝術不相干。但是憑著自己的愛好,透過自己的努力,丁敬卻成為一位不折不扣的篆刻藝術大師,這應該算是一種奇蹟吧!

奇事

奇人總會有奇事,因為奇人做的事情簡稱為奇事,哈哈……開個玩笑,其實丁敬的奇事還真是挺奇的。

△丁敬作品:曹焜之印

譬如在南京的時候,“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結識了丁敬,他很喜歡丁敬的印,想買一兩方,誰知那時候的丁敬傲岸不群,即使李方膺花費千金也買不到丁敬的印。

為什麼?丁敬嫌錢少?不是的,因為丁敬不賣啊,而且理由是沒有理由,不賣就是不賣,完全憑自己心情。

△丁敬作品:鐵研齋

錢都買不到,這可怎麼辦?其實也好辦,讓丁敬送幾方得了。

沒聽錯、看錯。你給我錢,我不給你刻;你不給我錢,我反倒送你幾方印。還是丁敬自己說的:

通州李方膺晴江,工畫梅,傲岸不羈。罷官寓金陵項氏園,日與沈補蘿、袁子才遊……予愛其詩,為作數印寄之,贈一枝春意。(源自《印跋》)

△丁敬作品:汪氏書印

你看,任性的丁敬就是這麼有範,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

這是奇事之一。另有就是“你向我求印,我不但不刻,反而要破口罵你”的奇事。

據說當時很多達官顯貴都很喜歡丁敬的印,便紛紛向他求印。但丁敬又不輕易為他人刻印,對於達官顯貴更是如此,絕不會隨便答應,如果對方十分強求,丁敬就痛罵一頓,弄得對方十分尷尬。

△丁敬作品:梅竹吾廬主人

當然,這樣奇事的背後是有原因可尋的。

大約在丁敬60歲左右,丁敬家中突發大火,“所藏棄,盡化黑蝶”。他這一生所收藏的書籍文獻幾乎都被燒燬了,十分的悽慘。

後來他的父親母親和他的長子也相繼去世,這些打擊使得他非常鬱悶,壓力很大,由於沒有發洩之處,與鄰里之間相處,並不愜意,常常喝醉酒,痛呵他人。

△丁敬作品:亦耕

由此可見,痛罵達官顯貴的奇事也算是“情有可原”了。

奇刀

如果要給篆刻史上所有名家的刀排個名,毫無疑問,丁敬的刀是一定可以被入圍的。

而且是前三名,第一也會是眾望所歸,是名副其實的。

△丁敬作品:宗鏡堂

我們知道,丁敬在篆刻歷史上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公認的就是在治印刀法上的大膽創新。在丁敬之前,所有關於篆刻的刀法基本都是徽派篆刻體系所一直倡導的“衝刀”。

在“衝刀”法大行其道時,丁敬非但沒有拘泥於前人的思想,拘泥於前人的刀法,而是產生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想法:革新刀法。

△丁敬作品:玉幾翁

他想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刀法,不說是改變篆刻史,因為丁敬當時或許並沒有這樣的想法,只是單純地想改變,不希望所有人的刀法都陷入一種固有的模式。

在有了偉大的想法之後,丁敬便著手於這個理想,付出應有的行動。

而後世的我們也早已知道了它的結局——丁敬在取法先秦印譜、融匯明人與徽派的篆刻成就,博採眾家之長,在潛心研究多年之後終於創造出具有重大革新價值的刀法“切刀”法。

△丁敬作品:硯林亦石

如果要問:衝刀和切刀哪個更好?其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丁敬也是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刀法。

從表面上看,丁敬的創新似乎僅僅是刀法上的創新,實際上印章的筆法與章法相應地都得以創新,而正是這種創新,才成功地為清朝篆刻界開啟一扇嶄新又雅緻的窗戶,讓印人擁有更加廣闊的篆刻思維與更加深邃的篆刻意識。

也許,丁敬也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刀法能引來篆刻格局上的巨大改變,在那之後,清朝篆刻界從徽派“一枝獨秀”逐漸發展成徽派浙派“二水分流”的天地。

△丁敬作品: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這可謂是篆刻歷史上的一大奇觀,丁敬的刀也可謂是篆刻史上的“奇刀”。

其實,無論是奇怪的性格,還是奇特的事情,或是神奇的刀……這一切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丁敬本身就是個奇蹟。

到了晚年,丁敬的篆刻水平越來越高,但是家境卻越來越差,陷入了“學愈老成而家愈貧”的艱苦境地。

△丁敬作品:同書

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奇人”丁敬始終都沒有放棄自己深愛的篆刻,一直痴迷於研究與學習。這樣著迷的狀態,從釀酒坊的掌櫃變成篆刻界的一代宗師也一點不會讓人覺著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