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四課文言文二則

多音字:

繳jiǎo(繳費)(繳獲)   zhuó(弓繳)

與yǔ(與人為善)(與時俱進)  yù(參與)(與會)   yú(弗若與)

為wéi(為難)(作為)   wèi(因為)(為虎作倀)

鬥dòu(戰鬥)(搏鬥)   dǒu(漏斗)(才高八斗)

知識連結

一、

作者簡介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

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二、

課文理解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通國:全國。

之:的。

善:善於,擅長。

弈:下棋。

者:代詞,用在名詞後,指“......的人”。

也:語氣助詞,用在句尾,表感嘆。

譯文: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使:讓。

誨:教導。

專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惟:只。

譯文: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一心一意,聚精會神,只聽弈秋的教導。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之:指弈秋講的內容。

鴻鵠:天鵝,大雁一類的鳥。

 援:拉。

弓繳:弓[繳:指系在箭上的絲繩]。

之:指鴻鵠。

譯文: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講,可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將要飛到這裡來,想取過弓箭,把它射下來。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個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譯文:這個人雖然與前一個人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了。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為:因為。

其:他,指後一個人。

弗若:不如。

與:嗎。

曰:說。

非:不是。

然:這樣。

譯文: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學了《學弈》,你明白了什麼?

學習態度不同,結果就不同。做任何事,必須專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二意就會失敗。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東遊:向東遊歷。

辯鬥:辯論,爭勝負。

故:緣故。

譯文:孔子向東遊歷,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爭論的緣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以:認為。

始:開始。

去:離。

日中:正午。

也:助詞,無意義。

譯文: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開始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譯文: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開始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正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如:像。

及:等到。

則:就。

盤盂:盛物的器皿。

為:是。

譯文:一個小孩說:“太陽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等到了正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探:伸手。

湯:熱水。

譯文: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初升時清清涼涼,等它在正午時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孔子/不能決也。

決:判斷。

譯文:孔子不能判斷。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孰:誰。

汝:你。

 譯文: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兩小兒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看法?

答:因為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標準不同,結果也就會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來,他的態度是怎樣的?

答:他能實事求是,不怕露醜,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這個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發?

1、

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我們要不斷學習。

2、

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3、

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同結論,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

4、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誠實謙虛。

課文理解:

《學弈》

1.“惟弈秋之為聽”“思握弓繳而射之”這兩句話採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這兩句話間

使用了分號。把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態度

烈起來寫,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一個人專心致志聽奕秋講學,而後一個人雖然看上去在聽

秋教誨,而心裡卻在想

拉弓橫箭射天上的飛鳥。這樣對比敘述。為“雖與之俱學。費惹之矣”的絕果提供了依據。

2.“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這兩句話在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這兩句話總結全文,對二人一起學下甚卻結果不同的原因作了分析,也使文章的寓意蘊於甚中。

3

.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了什麼啟示。

示例:學了《學

》這

課文。我感受很深。文章用一個淺顯的故

事告誡

我學習應該

心致志

不可三心二意。我們班的

學。在相同的環境

學習想同的內容

習成績卻

同,

差異

明顯,究其原因

是專心與勤奮的程度不相同。

兩小兒辯日

1.探究一:兩個小孩兒辯論的問題焦點是什麼?各自的觀點是什麼?

問題焦點在於一天中,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遠,什麼時候離我們近。

第一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一些,正午時離人遠:第二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一些,正午時離人近。

2.探究二:兩個小孩兒是如何論證各自的觀點的?

兩個小孩兒是根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感受作出判斷的。第一個小孩兒是透過觀察太陽不同時間段的形狀的大小,運用比喻和反

的手法來論證的

第二個小孩兒則是根據不同時間段太陽溫度的高低(照在人身上的涼熱感覺)得出結論來進行論證的,也採用了反問的手法。

3.舉例說說你體會到孔子和兩小兒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質。

孔子具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美好品質,如"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具有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的美好品質,如兩小兒分別闡述了對於太陽遠近的觀點,並從太陽形狀大小和溫度高低的角度為自己的觀點提供了依據。

4.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了什麼啟示。

透過學習《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古代兒童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也體會到了孔子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處事態度。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不應該不懂裝懂,只學到一點兒皮毛就沾沾自喜、自以為是,而應該不懂就問,敢於質疑,積累知識。

寫法借鑑

寫法點撥 巧用對比

對比是一種表現手法,它是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運用對比可以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學弈》中把"惟弈秋之為聽"和"思援弓繳而射之"兩種不同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闡明瞭"專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學習態度會產生不同結果的道理。《兩小兒辯日》中把兩個小孩兒的不同觀點進行對比,表明同一個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的道理。

那麼,我們在寫作時,應該如何運用對比手法呢?(1)將對立的兩個事物或人物進行對比,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2)將同一個事物或人物前後兩個不同方面或不同情況進行對比,如將家鄉變化前和變化後的樣子進行對比,突出家鄉的巨大變化。

運用示例

公交車到站了,上來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司機阿姨問道∶"哪位乘客能給老人家讓個座?"此時,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坐在"愛心專座"上的一個戴著鴨舌帽的年輕人身上。只見他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戴著耳機,壓低帽簷,眼睛望向窗外。整個車廂陷入了沉默……突然,車廂後方傳來一個清脆的聲音∶"老奶奶,您到我這裡坐吧!"隨即擠過來一個小姑娘。她拉起老奶奶的手,撥開人群,又擠回了自己的座位。望著這個只有十二三歲的小姑娘,老奶奶

感激地說:“孩子,謝謝你呀!”“老奶奶,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

結構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