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張幼儀離世後,墓碑上僅留下4字,卻是對徐志摩最好的“報復”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是著名詩人徐志摩的詩歌代表作《再別康橋》裡面的片段。

這首詩字句清新且意境優美的詩歌被收錄在中學課本里。從這裡可以看出,徐志摩的詩歌在中國文壇上是有著一定的地位的。有人評價他的詩歌:他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徐志摩是新月社的代表人物,在徐志摩去世之後,新月社被梁實秋、胡適等人掌管,而這樣一位擁有優秀創造才情的才子,在感情上卻一直被後人詬病。

思想改變,爭取婚姻自由

徐志摩在1897年1月15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他從小家境富裕,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少爺。

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清末民初時有名的實業家,徐氏家族世代經商,徐氏各族都很有經商天賦,且由於祖上多代的經商財富的積累,徐志摩的父親作為徐氏家族的分支,也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首富。

徐志摩一出生就是尊貴的大少爺,作為徐家的長孫獨子,他從小就接受著優良的教育,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值得一說的是,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著名的武俠小說家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中國當代作家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這些名人和徐志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理所應當的,徐志摩也是一個富有聲譽的人。

徐志摩自幼學習成績就很好,從師張樹森,滿14歲之後徐志摩又在表叔沈鈞儒的介紹下進入了杭州府中學堂,在中學的期間,他和郁達夫、歷麟似是同班同學,對文學很有興趣的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學作品《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

隨後在1915年夏,徐志摩從1913年改稱為“浙江一中”的杭州府中學堂畢業了,接著,徐志摩又考入了現為上海理工大學的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

也在1915年的十月份,年僅18歲的徐志摩被家庭包辦了婚姻,和門當戶對的上海寶山縣羅店富裕之家張潤之的女兒張幼儀結婚。而1900年出生的張幼儀也才剛好15歲。

一個十五歲,一個十八歲,在那個民主自由和封建約束同時存在的時代,在家庭的包辦下結婚了。

徐志摩這場完全由父母操控的婚姻很是反感,接受過新式教育的他認為“應該婚姻自由”,但是這個時候的徐志摩完全沒有能力違反父親徐申如的命令。

而張幼儀才15歲,和徐志摩的婚事其實是由她的四哥張嘉璈做的媒。張嘉璈當初任職為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在一次偶然巡視學校的時候發現了才華橫溢的徐志摩。於是當擁有龐大的政治和經濟條件的張家提出聯姻要求時,已經是江南首富的徐申如很快就同意。

就這樣,兩人的婚事就定下了,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徐志摩對於這場婚姻的態度,會給張幼儀帶來一輩子不可磨滅的傷害。

冷落妻子,移情林徽因

拒絕這場婚姻的徐志摩將“渣男”的角色扮演到底,年僅15歲的張幼儀本來在女子學校上學,在輟學和徐志摩結婚後並沒有過上舒心的生活。

徐志摩對年僅15歲的妻子張幼儀沒有半點憐惜之心,徐志摩認為這場婚姻 是“媒妁之命,受之於父母。”其實完全可以理解,才情和家境都很優異的徐志摩應該不缺乏追求者,張幼儀雖然上著女子學校,但是在思想上完全不能被徐志摩認可。

15歲的花季少女張幼儀又何嘗沒有期盼過這次突如其來的婚姻,她希望她那位才情超群的丈夫可以疼愛她,關懷她,可是完全相反的,徐志摩一直冷落她。

直到徐志摩迫於家中催促,讓18歲的張幼儀生下了長子徐積鍇,而同年,徐志摩離開中國,飛往美國,無視妻子張幼儀,義無反顧的去追求他理想中的婚姻。

徐志摩在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隨後又進入歷史系,獲得了學士學位的他還不滿足,繼續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攻讀經濟系。這些年的求學經歷都更加地改變了徐志摩的思想,他也越發的追求理想中的婚姻。

在1920年,完全忘記妻子的徐志摩收到張幼儀哥哥張君勱的信,被迫把張幼儀接到他身邊,於是一直在家中獨自照顧的張幼儀在這一年見到了宛如陌生人的丈夫。

張幼儀在回憶錄裡寫道:她一眼就看見了徐志摩,因為在那些等待的人中,唯有穿著黑色毛大衣的徐志摩臉上的表情是不耐煩的,是唯一一個不願意呆在那的人,她不會認錯。

這些心酸的少女心事都在後來被釋懷的張幼儀慢慢地敘述出來,這些故事,代表著張幼儀的18歲,代表著這個婚姻失敗的女人的一輩子。

此時的徐志摩接完她之後就離開了,向張幼儀表達了他離婚的意願。因為這個時候,徐志摩已經被極具才情的林徽因深深地吸引了。

在和徐志摩在一起的這一段時間,徐志摩對張幼儀極盡冷酷,在張幼儀懷孕時,他直接說:“趕快打掉。”張幼儀不願意,可是徐志摩一心只想離婚和自己心目中的妻子林徽因過著獨屬於他們的幸福生活。

隨著產期將近,迫於無奈,張幼儀向在巴黎求學的二哥張君勱求助,後來在去德國柏林求學的七哥的幫助下去到了德國生下了第二個兒子彼得。知道她去向的徐志摩完全不關心張幼儀,只有在她生完孩子之後飛往柏林逼迫張幼儀離婚。

悲痛欲絕,在這次包辦婚姻裡深受傷害的張幼儀終於還是簽下了離婚協議。

悲痛離婚,成就另一個自己

在和徐志摩離婚之後,張幼儀重新振作起來。在她後來的回憶裡,她將她的人生分為了去德國之前和去德國之後,她說去德國以前,凡事都怕,怕離婚,怕做錯事,怕得不到丈夫的愛;到德國後,變得一無所懼。

為母則強,張幼儀在生下了彼得之後,為了能在德國生活下去,她邊僱保姆,一邊努力學習德文,很快,她就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就在這樣忙碌的生活裡過了3年,張幼儀第二個孩子彼得死於腹膜炎。

這對張幼儀的打擊非常大,對她來說,彼得是支撐著她在這個陌生國度,在這個語言不同的國家生活下去的所用的勇氣。如今,這個勇氣沒了,她的彼得,再也不會再回來了,

傷痛才最讓人清醒,也是在這個時候,她才明白,原來人生任何事情都需要依靠自己。所以在後來的時間裡,她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女強人,她的事業開始遍地開花。

在後來,1967年,張幼儀67歲的時候和蘇醫生結婚,對於第二次婚姻,張幼儀很謹慎,她問了自己的兒子,她的兒子完全尊重她的選擇。

蘇醫生先張幼儀去了,於是在張幼儀去世之後,上面的墓碑上寫著:蘇張幼儀。她和蘇醫生的合照在墓碑的旁邊。

徐志摩在追求他的浪漫,他的理想和他的熱忱的時候,不得不說,他對張幼儀是冷酷且無情。對於這樣一位傳統的中國女子,他是不屑的。

可是不得不說,對於徐志摩最後放棄這一位沉默堅毅、打理財務等能力都優秀的妻子是他最大的遺憾,墓碑上那四個字是對他最無情的嘲諷。

小結:

徐志摩一生對於浪漫和理想的追求是張幼儀無法理解的,徐志摩第一次看見張幼儀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

可就算這樣,和徐志摩離婚之後,張幼儀一直照顧著徐志摩的父母,世人都說她還愛著徐志摩,問道張幼儀這個問題,張幼儀也無法回答,她說:如果從這方面想,我可能是世界上最愛徐志摩的人吧。

你最愛的人,傷你最深;能傷你最深的,才是你最愛的人。二者何為正解?也許,愛與傷害,從來都是相伴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