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在南音繞樑中,跟陳日升認識文化泉州

本文轉自 泉州文旅

2021年12月5日上午,由泉州古城辦、泉州文旅集團主辦的“小山學堂·泉州學講座”文史系列第一期第三講在小山叢竹誠正堂精彩開講。

主講人為原泉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原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長陳日升先生。

講座由泉州師範學院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孫靜主持。

在兩個小時的講座分享中,陳日升先生從“認識文化泉州”的主題切入,以《藍藍泉州灣》歌詞創作的經典故事、泉州南音文化、閩南語方言及閩南字三個方面串聯起泉州多樣的文化。

藍藍泉州灣 青青戴雲山

“藍藍泉州灣,青青戴雲山,海上絲路從這裡鋪向世界……”一首《藍藍泉州灣》唱出了泉州人的深情,道出了對家鄉的熱愛及濃烈的鄉愁。

當初,陳日升先生希望泉州能擁有像《太陽島》一樣在當地傳唱的歌曲,便開始著手創作,但是醞釀了兩年,也沒有寫出滿意的歌詞。在一次接待蔡國強先生的過程中,被德化九仙山煙霧繚繞的景象所觸動便靈感迸發。

“青青戴雲山”這句歌詞是最先在陳日升先生的腦海中蹦出來的,戴雲山脈橫亙於泉州土地上,他希望從大泉州的概念著眼,拋開大部分人都會寫的東西塔、開元寺、晉江水,“藍藍泉州灣”這句歌詞應運而生。陳日升先生以磅礴的氣勢描繪出泉州的大好河山,展現泉州的包容進取和燦爛的人文歷史。

泉州土地上薪火相傳的歷史文脈,成就泉州人的文化自信。陳日升先生用資料說話,他指出,泉州的土地面積是的一千分之一,泉州的人口是的兩百分之一,泉州的GDP是的一百分之一,泉州擁有的文物是的五十分之一,這一些數字無一不凸顯出泉州的繁榮。

在此基礎上涵養泉州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陳日升先生透過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推廣泉州文化,以此喚起大家對泉州文化的重視。

傳承南音 保護傳統文化

陳日升先生稱,南音是泉州非遺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泉州文化的靈魂。

曾任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會長的陳日升先生,致力於推動泉州南音文化的傳承。講座現場,他特地請來了他的南音弦友為大家演奏了南音經典曲目《梅花》的片段。

表演完畢,陳日升先生逐一介紹了南音樂器。尺八洞簫從漢代傳到現在還留在南音裡面,它的長度決定了其音高。南琶不同於北琶,它是橫彈琵琶,在敦煌壁畫等歷史遺產上都有它的身影。以蛇皮製作而成的三絃,音調比南琶低一個八度。陳日升先生指出,南音樂器如此的設定,體現出了古人的聰明之處,在一千年前就能夠發展出多聲部的演奏方式。而二絃(奚琴)多用松木製成,配合洞簫完成南音的主旋律。這四種樂器配合起來奠定了南音餘音繞樑的基調。最後再以拍(古稱“節”)控制整個樂隊的節奏,應驗了古語裡的“執節而歌”。

全世界有閩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陳日升先生稱,南音起源於泉州,並且以泉州的方言音為歌唱的標準音,這是屬於我們的,屬於泉州的本土文化。

講好閩南語 營造泉州氛圍

營造泉州文化氛圍最重要的部分除了南音,便是閩南語。陳日升先生對閩南語有著深刻的研究,他在2004年至2010年這七年的時間內與晉江電視臺共同打造了《說文別字》這一節目。

《說文別字》旨在探尋閩南語方言中對應的文字,陳日升先生作為嘉賓經常為觀眾解答一些讀得出來卻寫不出來的字。他以“零食”一詞為例,這個詞在閩南語中寫作“時饈”,過去有人將其寫作“四壽”,為祭拜祖先時所需的四樣食品。而在臺灣地區有人將它寫作“四秀”,陳日升先生查閱文獻資料,在韓愈為其去世的侄兒寫的祭文中找到了“聊備時饈”一話,因此確認了“時饈”的正確寫法。

閩南語對應文字的探尋引發了陳日升先生的思考,閩南語作為泉州的方言,與古漢語之間有著深刻的淵源,在此歷史背景下,他懷著對家鄉的熱愛,著力研究閩南語文化,推動著泉州文化的發展。

——————————

陳日升先生在小山叢竹古書院的第三講,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和著餘音繞樑的南音,娓娓道來他與泉州文化的故事。講述了泉州悠久的歷史與薪火相傳的文化命脈,強調了傳承是對泉州文化最有效的保護。

接下來,小山叢竹古書院將繼續邀請在地文史先生開展泉州學講座,挖掘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涵養深厚的文化自信。

作者/來源:泉南文化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