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說文解字》第411課細說“誓”字,誓師大會的“誓”如何解釋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言”部的兩個漢字:“誥、誓”。“誥”字在現代漢語簡化為“誥”。“誓”在現代漢語是常用漢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佈《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誓是本課的重點漢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誥(誥)。讀gà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誥,告也。從言,告聲。”形聲字。本義是告,特指上告下。《爾雅·釋詁上》:“誥,告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則用告字,以此誥為上告下之字。”《易·姤》:“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名誥四方。”天下吹行著和風(無物不遇),象徵“相遇”,君王因此施發命令、傳告四方。

有意思的是,誥的古文寫法,字形大致如“詧”,張舜徽先生《說文解字約注》:“誥則告神之專字也,其古文從又持肉,即古代用牲告神之事。”“誥為禮神之稱,故《爾雅·釋言》雲:‘誥,謹也’後世用字之際,誥為告下之稱,故《廣雅·釋詁》雲:‘誥,教也。’一字而具正反二義,此乃相反相成之理,不足怪也。”顯然,誥在古代也有以人告神之義,是下告上。顯然,它一字兼正反二義。

這一點,唐蘭的《史(臣舌)簋銘考釋》(《考古》1966年第五期)一文中解釋“誓”的金文字形(如下圖中字形4):“用雙手捧言,以示尊崇之義,収也表聲。”拱手而言,以示尊崇,更可證誥本為禮神之稱。

(誥的字形演變)

誥是告的古字、異體字,但後來一般特指“上告下”,下告上的字義消失。比如,誥命是皇帝任命下屬官員,授給官員家屬的榮譽。

(誥命夫人像)

“誥”在本義之外,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警戒。《國語·楚語上》:“近臣諫,遠臣謗,輿人誦,以自誥也。”王引之《經義述聞》:“自告者,自戒敕也。”身旁大臣勸諫,遠方臣僚批評,眾人誦誡議論,他們都能用來自我警戒。

(警戒)

(2)特指告戒之文。如《書》有《康誥》《仲虺之誥》。古者上下有誥,漢以下專用於帝王的文告。比如上面說的誥命。《正字通·言部》:“誥,秦廢古稱制詔,漢武帝元狩六年初作誥,然不以命官。”《周禮·春官·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誥,四曰會,五曰禱,六曰誄。”

(誥命)

誥的小篆寫法如圖:

(誥的小篆寫法)

2、誓。讀s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誓,約束了民。從言,折聲。”形聲字。本義是古代軍中告誡、約束將士的言辭。《書·湯誓》:“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如果你們不遵守誓言,我將要把你們淪為奴隸,或加以刑殺,不會有所赦免。《左傳·閔公二年》:“誓軍旅。”杜預注:“誓,宣號令也。”對軍隊發號施令。現在繼續沿用的“誓師大會”的“誓”字,用的就是誓的本義,它不是發誓的意思。

(誓師大會)

本義之外,誓的用法還有很多,比如:

(1)發誓,立誓。這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用法。《字彙·言部》:“誓,約信也。”《正字通·言部》:“誓,以言語相邀約為信用誓禮。”《詩·衛風·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鄭玄注:“我其以信相誓旦旦耳。”談笑之間露溫柔。海誓山盟猶在耳。《左傳·隱公元年》:“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鄭莊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潁地方,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

(連環畫《掘地見母》)

(2)誓辭;盟約。《左傳·昭公四年》:“周武有孟津之誓。”周武王有孟津的盟誓。

(3)接受爵命。《玉篇·言部》:“誓,命也。”《周禮·春官·典命》:“凡諸侯之適子,誓於天子,攝其君,則下其君之禮一等。”鄭玄注:“誓猶命也。言誓者,明天子既命,以為之嗣,樹子不易也。”凡諸侯的嫡長子被天子命為太子,代理他的國君(朝聘天子時),就比國君的禮儀降一等。

(4)告,告知。《儀禮·大射儀》:“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侯,大夫射參,士射干。”鄭玄注:“誓猶告也。”司射面朝西告訴太史說:“國君射畫有熊飾的射布;大夫射畫有豹、麋飾的射布;士射畫有犴飾的射布。”

(5)謹慎。《玉篇·言部》:“誓,謹也。”《禮記·文王世子》:“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鄭玄注:“曲藝為小技能也;誓,謹也,皆使謹習其事。”對於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也要勸勉謹慎對待,以待下次考評。

(6)通“哲”。明哲。不再詳說。

誓的小篆寫法如圖:

(誓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411,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