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吳承恩受儒釋道哪家影響更深王陽明沒有我的心學,便無西遊記

西遊記具體成書時間不詳。

有史記載,金陵世德堂刊本出自萬曆二十年,但早在嘉靖年間,就有地方性刊行《西遊記》的記錄。

因此,西遊記成書時間不晚於萬曆初年,也就是說,傳承至今已經有五百年。

為什麼西遊記有這麼大的魅力?

名著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經久不衰。最大的推動力量,少不了民間的推崇。

西遊記的故事中充滿了宗教元素,使得故事的層次更加分明,結構更加飽滿,趣味性也更上一層樓。

那麼哪家對於吳承恩的影響最深?本文咱們詳細分析一番。

從唐王治世,能看到儒家對於西遊記的影響。君為臣綱,臣為君死,在唐僧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唐僧之所以要取經,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為了普度眾生,另一個是滿足唐王對於度化地獄眾生的願望,實際上是為了穩固江山。

因此,唐僧一路西行,最終完成了唐王的期望,帶著三藏真經榮歸故里。這是一種喜人的成就,相信很多人在看結局時,都會為唐僧歸來感到激動。

這種情緒的源頭在於何處?

實際上,類似於讀書人的登科之喜。寒窗苦讀十幾年,終於得到了統治者的認可。箇中喜悅,恐怕是歷朝歷代儒家學子的至高追求。

唐僧取經歸來,正滿足了儒家對於報效國家的渴望,以及舒展個人抱負的釋懷。

從天庭來看,吳承恩也深受道教影響。

道家神系受到歷代的豐富,在大明朝達到了一個巔峰。吳承恩借鑑了道教的成果,譜寫出‘天’在民間的無上地位。

自古至今,華夏子孫經歷了漫長的農耕文明,大地產出是生存之本。種子從播種、發芽到收穫的過程,蘊含著道生萬物的真諦。

所以,秩序顯得至關重要。而古人對於自然的崇拜,在天庭的概念誕生之初,便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神仙意味著天地規則,有了他們的存在,時令、節氣、氣候才能有序執行。滿足了人們對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渴望。

可以說,道家文化影響了西遊記的前半部分,那麼後半部分就交給了佛家。

唐僧取經的整個過程,最隱晦的訴求,就是佛家從西方向中土擴張的慾望。

而於民間而言,中土的戰爭和苦難連綿不絕,道教的存在已經不能滿足老百姓,對於精神世界的追求。

因此,佛家的傳播水到渠成。

縱觀西遊記,成仙和成佛的需求顯而易見。同時,三教合一,也催生了由道入釋的可能性,即使西遊記廣為流行,也不會受到道家的苛責和抨擊。

下面開始本文的主題。

吳承恩寫西遊記,受儒釋道的影響很明顯。但實際上,還有一門學問,對其影響完全不亞於前三者。

開篇咱們說,西遊記成書不晚於萬曆初年。而在當時,王陽明的心學已經是社會的主流思潮。

吳承恩自然也受到其思想的影響,將心學的核心融入到西遊記之中。

說起核心,咱們有必要重新分析一下儒釋道,比較之下,可能容易理解。

儒家的核心,筆者認為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出自北宋思想家張載之口。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僅僅是這樣的一句話,充分表達了儒家的治世理念,與封建統治者的安民思想不謀而合。

比起狹隘的君為臣綱,這句話的胸懷更為宏大。不僅加重了儒家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同樣在民間也確定了獨尊儒術的地位。

唐僧取經,不僅是滿足唐王穩固江山的渴望,還讓生民有佛法所依,佛家經典在中土得到發揚,同樣如果人人行善,萬世自然得到了太平。

再談道家核心思想。

從老子西出函谷關的那一刻起,道家思想中的核心——

無為而治

。於是轉向了未知的軌道。

哲學思想開始成為神學的基礎,修道成仙成為了道教的主流追求。

所以,我們往往將道家和道教分開來講。

比較無為而治,統治者需要安撫百姓。而道德經中的‘使民愚之’也被曲解,讓無慾無求的道家思想,成為了統治者的工具。

因此,筆者認為,西遊記中雖然道教成分濃郁,但跟道家思想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了。

仙人、丹藥、洞府,這其實是道教神系中的核心內容。

最後說佛家,佛教誕生之初,原始佛教中的思想更接近於哲學範疇。大多是關於宇宙、天地和解脫的哲思。

而當上座部和大眾部佛教分家之後,佛家思想走向了一條神學之路。

隨著漫長的傳播,形成了諸多派別。但其核心經久未變,筆者以為《增一阿含經》中的一句話,可以概括佛家的思想核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句話將佛家思想世俗化,也中和了與中土道家的衝突。可謂佛家在漢地流出的基礎。

佛家的教化力量也出自這句話,唐王讓唐僧去取經,目的在於教化地獄眾生。同時,民間受到佛家的影響,也開始積德行善,可謂一舉雙得,何樂而不為呢?

說完三家的思想核心,咱們開始說心學。

如果說,道教成就了西遊記的前半部分,佛家成就了其後半部分。那麼心學便和儒家一樣,存在得很隱晦,但卻貫穿了整部西遊記。

為什麼這麼說?

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便是著名的‘王門四句教’。

無善無惡是心之本體,有善有惡是心之動,至善至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良知。

總而言之,便是致良知三個字。

道教追求成仙,佛教追求成佛,儒家追求修身而成聖。

心學追求的則是良知二字。

什麼是良知?跟內心分不開。

陽明心學將心分為俗心和聖心,而追求良知的過程,就是超凡入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功夫,從學習、領悟到實踐,便是知行合一。

說了這麼多,西遊記到底跟心學有什麼關係?

唐僧師徒從個人經歷,到西天取經的過程。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整個過程,伴隨著最後的結果便是超凡入聖。

金蟬子在佛說法時表現輕慢,被貶下凡塵轉世;靈明石猴誕生便為神仙,因自負傲慢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了五百年;豬八戒本是天河第一神將,因酒後失德,調戲月娥被貶。捲簾大將也是同樣的命運。

小白龍更加悽慘,只是打壞了定海珠,便差點被千刀萬剮。

總而言之,師徒四人因緣際會聚到一起,開始了一場‘歸心’的歷程。

取經大任於三教都有著重要意義,但對於心學而言,更是師徒四人對於自身的一種磨練。

縱觀整個取經過程,師徒四人都有著明顯的心理上的缺陷。

唐僧膽小懦弱,孫悟空高傲自負,豬八戒懶惰多嘴,沙悟淨左右逢源,小白龍太過緘默。

這都是俗心的表現,想要回歸聖心,需要在‘事上磨練’。

而取經便是最好的途徑。

經過十萬八千里,九九八十一難,師徒四人從隔閡到團結,終於剪去了心中的魔心,迴歸到一心,最終達到了聖心的圓滿。

對於西遊記所有讀者,這未嘗不是一種激勵和啟示。陽明心學雖然在內地沒有儒釋道影響廣泛,但卻融入到俗世的各個角落。

只要有對聖賢的追求,心學便始終存在。也正應了陽明心學中的那句話:人人可以成堯舜。

通俗解釋,這便是廣義上的成功學。

綜上所述,吳承恩受到心學的影響可見一斑。較之儒釋道,甚至更勝一籌。

最後再多說一句,菩提老祖出場不多,但卻奠定了情節推動基礎。而讓孫悟空最尊敬,也不敢怠慢的老師住在什麼地方?

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正是一個‘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