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從山場,到火功,再到品種,聊聊巖茶香氣的“散”和“聚”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前天文章裡,有一筆帶過巖茶的重水求香。

當時有提到——正巖茶的真正值錢之處,不在於香氣,而是湯感。

接著有位老茶客留言指正,分享他的喝茶感受。

他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他說,

正巖的茶香,同樣能體現巖韻!

表現為茶香透著骨,有滲透力。

彷彿會滲透杯蓋,聞著有種衝頂的感覺,香氣像是一團霧那樣,久久不散。

巖茶的香清甘活,“香”的最佳展現是杯底留香,冷香持久……

聞言,沉思良久。

說實話,對方提的這番話略顯抽象。

沒有接觸過巖茶,或剛喝茶不久的新手,未必能看懂。

但如果是稍有閱歷的茶客,打心底裡會認同這番話。

因為正巖茶的香氣魅力的確如此,茶香清晰不易散。

聞香細辨時,就像走入一團綿柔的雲團裡。

花香一片雲,果香一片雲,焦糖香一片雲,彼此交疊在一處。

香氣好聞到不得了。

香得雲裡霧裡,雲深不知處!

《2》

雖說真實喝茶感受,的確如此。

但穩妥起見,這番話麻花不敢100%認同。

因為這有待驗證。

這種感受從何而來?

為什麼外山茶大多落水香平平,茶香高揚但輕飄易散?

為何正巖茶能做到茶香沉穩,悠長,更有凝聚力?

諸如此類的飲茶體驗,難以得到文獻資料佐證。

學術期刊文獻上,極少會有這種主觀、抽象的品鑑感受內容。

但不可否認,這些差距的確有存在。

當你在喝正巖茶時,集中注意力,細細分辨一番,這種對比感一目瞭然。

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飲茶體驗,剛好也反映出巖茶的好玩之處。

是的,一泡茶如果只剩香甜茶味,平鋪直敘,缺少層次起伏。

那未免太無趣、太不好玩了。

永遠充滿未知的驚喜,才是巖茶的特色所在!

《3》

沒有不散的宴席,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道理。

但巖茶的茶香,同樣有類似的聚散之分。

巖茶香氣的“聚”和“散”,除了和山場因素有關(正巖茶香氣更加不易散)之外。

據說,焙火程度也會影響茶香表現。

之前為了介紹輕火茶、中火茶、足火茶的區別,特意連線了不少武夷山朋友,詢問他們的看法。

當時,和度假村那位開店的老友打電話拜年敘舊。

進入正題後,朋友說,輕火(茶)香氣更高揚,足火則香氣更沉穩。

嗯,這是為什麼?

他沉默半晌後,進一步說,焙火會影響茶香。

“你想,從輕火到足火,焦糖香之類的風味肯定是越焙越濃郁。但就茶香而言,

輕火茶蓋香更高揚,足火茶杯底香更馥郁,聞著茶香更能聚成團!

結合喝茶感受看,這確實如此。

七八月間,隨便喝一泡輕火黃觀音、瑞香、金牡丹、雀舌之類的茶。

在揭蓋聞香的那一瞬,高揚馥郁的花香,噴薄而出。

香到不得了!

在高揚、高調、馥郁的蓋香過後,反襯得杯底香默默無聞。

但足火茶則不同。

足火茶的香氣更沉穩,揭蓋熱聞時,前幾衝時,時常是焦糖香、烤瓜子香等烘焙氣息,率先登場。

論花香的高揚程度,遠不如輕火茶的蓋香。

但在喝完一小杯茶後,聞杯底香。

(注:為了便於聞香,選白瓷、窄口的品茗杯,效果會更好。)

足火茶的杯底香,就像前文提到的那個比方。

一聞,就像陷入一團棉花雲那樣。

悠長、沉穩、渾厚、有凝聚力。

照這麼看,輕火茶蓋香明顯,足火茶杯底香突出,倒也不無道理。

因為隨著焙火程度的加深,低沸點的茶香在逐漸減少。

在高溫焙火的考驗後,巖茶香氣迎來脫胎換骨的蛻變,變得更加成熟沉穩!

隱隱中,彷彿有一雙無形的手在調節。

焙火程度輕的茶,茶香分子們更加往上揚。

而焙火足一些的巖茶,茶香似乎在往下沉澱凝聚。

可見,焙火可以為巖茶的風味塑形。

喝巖茶時,輕火、中火、足火,各有各的好。

但千萬別選那些空有高香,但無絲毫茶香沉澱的走水茶!

因為它們的香氣實在太輕飄。

茶圈裡,奉行這樣的真理。

即,聞起來香的,不如喝起來香的。

茶香輕飄飄的茶,不過是帶有兩分虛假的皮相美,但聞久之後,便會發現,它們的香氣根本沒有高雅、清晰、持久、耐看的範兒!

這種細膩的茶香感受,茶友們不妨在喝茶時,認真體驗一二。

《4》

高香小品種的香氣,是不是不如水仙、肉桂?

比起巖茶的香氣聚散,茶友們可能會更耳熟一個詞,高階感!

喝巖茶,很多人覺得,小品種茶不如水仙、肉桂等傳統品種。

因為它們的香氣沒有高階感。

甚者,巖茶圈裡,存在這樣的隱形鄙視鏈。

部分自詡喝茶多年的老茶客,在外面遇到品種茶時,馬上會露出不屑的神情,“我們這樣的人從來不喝品種茶。”

“高香品種茶是留給新人喝的,喝茶有段位的人,只喝正巖核心肉桂和水仙。”

“什麼,黃觀音也能賣到上千塊一斤,太不值了!”

不知何時,高香小品種茶被排到了鄙視鏈的最低端。

話說,大家為什麼這麼不看待品種茶?

聽過這樣的解釋,“小品種太香了,像我們這樣的人要喝韻……”

聽完,麻花真心覺得不值。

要是真的因為小品種太香,而將其一票否決,實在太冤了。

茶香是一泡巖茶的靈魂。哪怕在專業審評領域,香氣佔比也不低,普遍能佔到總評分的30%。

評茶時,沒人會因為一款茶太香,而將一款茶淘汰出局。

不過,在很多人心裡,市面上的高香小品種喝了這麼多。

但普遍存在香高、水薄、沒有內容,體驗不了巖骨的弊病。

久而久之,認定這些品種茶不如正巖水仙、肉桂那樣有骨鯁感。

其實不然,那是因為種在正巖山場的小品種,實在太少。

喝一泡正巖的黃觀音,就能心知肚明:

巖韻這回事,跟品種根本沒關係!

根正苗紅的正巖茶,在接受充足的風化巖碎屑滋養下,只要工藝別太糟糕,又怎麼會沒有巖韻?

《5》

很多人覺得,巖茶重水,湯感好,韻致佳,才是重點。

至於香不香的,那就太小兒科了。

其實這是錯的。

巖茶的韻,是一種綜合感受。

香、味、韻,融為一體,互相成就。

正巖茶的香氣,也能透露出巖骨。

要不然,怎會有“香韻”一說。

好的巖茶,茶香是很有力量、很有凝聚力的。

不會像過眼雲煙那樣,一飄就散。

喝起來,芳香落水,水中含香。

茶湯過喉後,香和水彷彿化作氣韻,在口腔和喉嚨間蔓延。

這等體驗,實在美妙非凡!

更多關於巖茶的知識

喝巖茶茶醉?喝巖茶翻江倒海?喝巖茶滿口煙味?村姑陳給你支支招

武夷巖茶新手入門,該選擇喝貴的山場巖茶,還是便宜的口糧巖茶?

茶友來信,一般巖茶的烘焙期有多長?這要從巖茶的火功說起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真正好喝的正巖大紅袍是什麼口味?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