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木工修繕宮內門窗虛報一千兩,內務府大臣直搖頭:這活值11萬兩

清代北京城有句俗語,叫

“房新樹小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內務府任職的官員都是暴發戶,他們的家的房子是新蓋的,院子裡的樹是新栽的,牆上掛的畫也是不古的。

這句俗語是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京城的大小衙門中內務府肥水最多

。那麼,內務府任職的官員,到底有多肥呢?

內務府是管理皇室事務的私人衙門,它與外朝各衙門互不干涉,直接受皇帝控制。順治入關那會兒沿襲明制設立十三衙門,專門服務於皇室,其首領皆為太監。

到了康熙時期,鑑於前明宦官專權,裁撤十三衙門,改名為內務府,設定“總管內務府大臣”為最高長官。不過康熙帝卻規定,內務府任職的官員,只能在上三旗的包衣中挑選,這個規定後來形成定製,使得內務府成了一個皇室家奴壟斷的衙門。

康熙之所以要將內務府交給那些出身低微的包衣,是因為在他看來,那些老實巴交的家奴是最值得信任的,他們身上沒有體制內文官的貪腐習氣,與外界聯絡也不多。

起初的時候,也正如康熙帝所料想的那樣,內務府倒也老實幹淨。但這個世界上,沒有金錢腐蝕不了的人性,隨著內務府機構的不斷擴大,吃內務府飯的人也越來越多。到了康熙晚年,內務府成了清代最大的衙門,與外廷的三院六部相互平行。

據不完全統計,乾隆時期在內務府當差的官員多達三千餘人,其下還有很多的工匠、雜役、蘇拉,總人數以萬計。內務府所屬的七司三院,幾乎涉及了方方面面。

內務府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因此只要皇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他們就可以為所欲為。只不過出格的事情多了,皇帝自然就不能放任不管。所以每一個皇帝登基之初,都會出臺一些新的管理制度。

然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帝由於久居深宮,對正常的市場行情根本無從瞭解,他們甚至不知道一個雞蛋、一隻鴨子值多少錢。內務府官員藉著從宮外採購的物資,承辦人坐地起價就呈送到御案前。

皇帝每天處理軍國大事,哪能理會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更不會向普通百姓那樣成天拿著自家的賬本算開銷流水。皇帝自己都沒有疑問,那麼大學士、軍機大臣以及六部尚書,更是不敢多說。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個雞蛋報價五兩銀子的稀罕事,搞得道光帝都不敢多吃一個。

當然,從採購程式上來說,內務府是沒有任何違規甚至違法之處的,而中間的差價就這樣合理合法地進入辦事人員的口袋,乾隆時期國力鼎盛,內務府官員就差往自己家裡搬銀子了。

對於外朝官員來說,升官無疑是最具誘惑力的。但這並不適用於內務府,在內務府當差最幸運的事情並非是升官,他們所盼望的就是上馬皇家工程。比如修建園林,皇家陵寢等等,只要是和工程扯上關係的,想不發財都難。

一個內務府官員如果在任內攤上一項大工程,整個家族幾輩人的吃穿往往都不用發愁。晚清時,紫禁城內僅僅是搭建一個臨時的竹棚,報價就高達八萬餘兩,而實際開銷不過是三千兩。

說起內務府報價,野史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話說同治六年,有幾個木工透過關係攬上了宮裡修繕門窗的活兒。他們從內務府領來了木料,用最精湛的技藝精心打磨,整套門窗修繕下來,總共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

按照當時的市價,這幾個木工的工價大概是一百二十兩銀子。活兒幹完後,幾個木工就到內務府去結賬,他們知道內務府有的是銀子,於是便壯著膽子報了一千兩。

內務府一個負責營繕的郎中看到報價後直搖頭,並示意他們可以再報高一點。幾個人一合計,便又報出了五千兩的高價。結果郎中還是不滿意,將其駁回,讓他們再使使勁往高裡報,於是他們大膽報了一萬兩。

郎中拿到報價後,就送到了內務府大臣那裡去審批,內務府大臣一看這個報價也是搖搖頭,親自提筆又加了十萬兩,合計十一萬兩。

有了內務府大臣的批示,廣儲司支出現銀十一萬兩,內務府大臣分了五萬兩,具體負責辦事的郎中、員外郎以及主事等,共分得五萬兩,剩下的一萬兩則分給了幾個木工以及介紹人。後來這幾個木工向人感慨道,這是他們一輩子接過最有價值的活兒。

內務府油水之豐,弊端之多,歷代皇帝都是清楚的。可他們卻不加以控制,放任這些家奴肆意妄為。

其實說白了,對於皇帝來說,什麼軍機大臣、大學士,也不管是滿是漢,他們都不是真正的家人,只要這些家奴們才是皇室真正家人,畢竟早在關外時期,他們的祖先就跟隨太祖、太宗創業,如今他們的兒孫們乘機撈點錢又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