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百無一用是書生”大家都知道,卻少有人知它的後兩句才是重點

大家在讀書時代相信都讀過詩句“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誠然,現在的我們確實有這樣的言論自由,但是這在古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我國封建主義社會階段,哪怕是再開明的王朝,都有因言獲罪之人,而這些人中大多數說的不過是心中所想,抒發自己的見解,或為民請命,或抨擊奸佞。就像蘇軾因不滿變法在上奏皇帝的奏摺中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這直接導致他被下獄,險些掉了腦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

而在封建王朝歷朝歷代中,這樣的書生意氣並不少見,但大多時候他們只能壓抑在自己的內心,哪怕表現也只是表現自己的苦悶,不敢說得過於直白,這樣的讀書人想來也是心酸,所以這才有了大家都知道的“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慨嘆。這句詩可謂是表達出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無聲的吶喊,不過比起這一句,其實它的前一句才是更為辛酸,而後兩句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下面就來和我一起走進這首詩。

《雜感》清代-黃景仁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著名詩人黃景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後裔。黃景仁一生窮困潦倒,始終為了生計而奔波,這一點其實和“詩聖”杜甫很像,不過他的詩作是學習“詩仙”李白,所作也大多是抒發自身窮愁不遇、寂寞悽愴的情懷。而這首詩寫的也正是這樣一種情懷,作這首詩的時候黃景仁才20左右,所以其中還有幾分屬於年輕人的憤懣不平。

這首詩的大意很簡單,詩人在成功的道路上一事無成,只能一個人在深夜發發牢騷。豪情壯志已然在困頓落魄中消磨殆盡,在這樣的境況下詩人對於女子已沒有輕狂之念,饒是如此,卻還是得了個負心漢的名聲。十個人裡面有九個人對我白眼以待,當個讀書人真的是百無一用。不要因為那些愁苦的詩句會一語成讖而擔憂,哪怕是春天的鳥兒秋天的蟲子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十有九人堪白眼”可見詩人的際遇只淒涼。而對於這一句還有一種說法是對於儒林官場中的人,十人裡有九人詩人都是投以白眼的,這樣的理解則是表明詩人作為讀書人的高潔品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但是不管是哪種理解,都能夠深刻地反映出詩人的孤獨,能懂自己的少之又少,可謂心酸。

最後兩句則是詩人對於恩師的回覆,當時詩人常作愁苦之語,恩師勸他不要如此,否則只是讓他增病勞形。而詩人用最後兩句詩回答其實也是表明了他的態度,不怕自己筆下的愁苦成為自己一生的寫照,自己還是會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其實就是韓愈《送孟東野序》中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而這,就是詩人作為讀書人的堅持,雖然“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看似有點消極,但是最後兩句卻是道出了詩人內心的真實想法,而這才是詩人想要表達的重點。

對於這首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