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林黛玉和薛寶釵誰更懂寶玉?就看這件事,答案不言而喻

如題,作為《紅樓夢》感情關係裡永恆的話題之一,林黛玉和薛寶釵,到底誰更懂寶玉呢?這裡透過第二十二回中的一件事來試證明。

上回說到,榮國府為薛寶釵過生日。因為是“將笄之年”,這生日過得頗具規格,不僅有生日宴,還安排了聽戲。

這生日過得熱鬧,卻也發生了一些趣事,其中關於薛寶釵點《魯智深醉鬧五臺山》這齣戲,以及寶玉與史湘雲、林黛玉因為“戲子像黛玉”玩笑引起的矛盾,此前我都曾撰文介紹(分別為《薛寶釵喜歡魯智深!共情之下,隱藏著她內心的渴望》和《史湘雲與林黛玉因一句玩笑起矛盾,卻為什麼都生寶玉的氣?》),此處不贅,只來說說寶玉受了“夾板氣”後的“開悟”。

話說寶玉夾在史湘雲和林黛玉中間左右不得好,“細想自己原為他二人怕生隙惱,方在中間調和,不想並未調和成功,反已落了兩處的貶謗”,正好與前日所看《南華經》上“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山木自寇,源泉自盜”等語相合,就“越想越無趣”相合;

又想到,“目下不過這兩個人,尚未應酬妥協”,將來更能怎麼辦?一時心灰意冷:在世上,在原本認為親近的姐妹中間,自己似乎並沒有什麼價值,並沒有自己所曾想象的那樣有分量。

其時他正在黛玉房中,如此一想,就覺得沒有什麼好與黛玉

分辯

的了,轉身回房了。黛玉在他身後喊話“這一去,一輩子也別來,也別說話”,平時聽了這話,寶玉明知是氣話,當不得真,也不免回頭用一“哄”字訣搞定林妹妹的,但是此時卻不理了。

回到房中,寶玉就“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

襲人知道他吃了癟,不敢直接就事論事,而是拿其他事情來轉移他的注意力,說“寶姑娘一定要還席的”;寶玉是喜歡熱鬧的人,本來是會很高興的,但今天不同,回答襲人的是冷笑:

“她還不還,管誰什麼相干。”

這完全不是往日的口氣啊,又問他“好好的大正月裡,娘兒們、姊妹們都喜喜歡歡的,你又怎麼這個形景了”,寶玉又冷笑:

“她們娘兒們、姊妹們歡喜不歡喜,也與我無干。”

原本不相干也要弄成相干的人,現在明明相干也變成不相干了。

襲人再說“她們既隨和,你也隨和,豈不大家彼此有趣”,寶玉卻說:

“什麼是‘大家彼此’!她們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說了這句話,寶玉還忍不住流下眼淚來了。

一時之間,在賈府如眾星捧月的寶玉,竟似成了“多餘的人”。

然後,寶玉有感而發,寫了一首偈子: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說實在的,到現在我也只能是囫圇瞭解這偈子的意思,也就只能根據我的理解大致說一下,說得不妥處,還得方家指正。

偈中的“證”字,作為佛家用語,是“證果”,即一般人所說的開悟或得道。用到感情生活中,就是印證、證驗了。

偈子的整體意思是,我們總在尋求證驗(開悟),而事實上,真正的“存在”是無需外部證驗的。

我的理解很可能是錯誤的,但方向應該是差不離的,就是說,寶玉覺得自己的心意,找不到合適的證驗來體現。

為了防止別人看不懂,寶玉還填

了一支

《寄生草》曲子,也寫在偈後: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大致的意思是,你我的感情本來就在那裡,什麼悲愁喜,什麼親疏密,空自忙忙碌碌找證驗,又有什麼意義。

把偈子和曲子結合起來,是表現了寶玉的“開悟”;那麼他是不是真的開悟了呢?

不是。因為他只是“找不到”感情的證驗,而最多也只是考慮到“無需”證驗,卻還是以“感情的存在”為前提,並沒有深入到“有沒有感情又何

來看寶釵和黛玉的破解吧。

寶玉的偈子和曲子都被前來觀察動靜的黛玉

拿去了

,當晚給湘雲看了,次日又給寶釵看了。

寶釵的反應是“這個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兒一支曲子惹出來的。這些道書禪機最能移性”,就把它們撕碎了,讓丫頭們去燒了。

她看到的,是寶玉有了“出世”之想,會影響到追求科舉仕進。

黛玉的想法卻不一樣,她認為“不該撕”,只要去問他些話,“包管叫他收了這個痴心邪話”。

她比寶釵更瞭解寶玉,知道其實他還沒有“悟”,只是看起來好像悟了而已。

於是黛玉、寶釵和湘雲一齊到了寶玉房中,果然把寶玉“打回了原形”。

黛玉主要說了這麼兩句話:

第一句:

至貴者是“寶”,至堅者是“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

對哦!自稱“鬚眉濁物”的寶玉,又憑什麼“如寶似玉”呢?

但如果往這個方向去想就錯了,為什麼呢?又變成找“證驗”了啊!

而寶玉呢一時也真答不上來了,因為他跟我們大家一樣去尋找作為“寶玉”的依據了,而確實又真的找不到什麼可靠的依據。

既然這樣,又怎麼稱上

“悟”呢?不還是停留在世俗中人的思路上嗎?

果然,黛玉等三人看他答不上話,都拍手笑道:“這樣鈍愚,還參禪呢。”

第二句:

無立足境,是方乾淨。

這句話是接續寶玉偈子中“無可雲證,是立足境”的,因為她覺得,寶玉這兩句“固然好了,還未盡善”;接上她的兩句後,境界馬上發生了變化,方向是“開悟”。

對此,寶釵像寶玉用曲子註釋偈子一樣,拿了六祖惠能的一首偈子來為黛玉的兩句偈語作注:

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徒弟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當時充役火頭僧的六祖惠能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五祖便將衣缽傳他。

這正與寶玉所作偈子相應。就是說,真正的“開悟”,是“無立足境”,是“本來無一物”,而寶玉最多做到了“無雲證”,卻仍念念不忘“立足境”,那就是說明仍有“牽掛”,並不“乾淨”。

回到前面黛玉問寶玉憑什麼叫“寶玉”,就好理解了,正確的回答方向,並非證實或證否,而是“寶玉”本身可以“不存在”,是“空”的。

現在寶玉是懂了。但已經證明他並未開悟;即未開悟,就不要“談禪”了,黛玉說得絕:

“連我們兩個所知所能的,你還不知不能呢,還去參禪呢。”

而被黛玉這一說,對寶玉來說,又真似“當頭棒喝”,想到“原來她們比我的知覺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尋苦惱”,也就自認是“一時玩話”,不再存此心了,“四人仍復如舊”。

實際上,前面寶玉寫了偈子後,怕別人不懂,還要寫曲子作注,也說明他是沒開悟的。

寶玉“參禪”之事就這樣過去了,不得不說,從這一件事來看,論懂寶玉,還得是林黛玉啊!她也更會做思想工作。如果寶釵的說教味道淡一點,或許寶玉對她的態度會大有不同呢。

對以上說法,朋友們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

這樣的故事,在《紅樓夢》裡數不勝數。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看到別人,看到社會,看到人性,非常值得品讀。如果尚未讀過,或者家中未有一部,建議抓緊購買閱讀,早讀早受益,並且無論何時讀起都不會遲!

(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