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老和尚偶見一樹桃花後,悟出了這首妙詩,28字無一生僻卻千年難解

“悟”這個字,作為動詞用時,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會意字。右邊的“吾”,表示的是正中的;而左邊的豎心旁,指的是人的內心。所以所謂“悟”,就像是一支箭一下子擊中了你的內心,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恍然若悟之感。

千年文壇,有很多本默默無聞的詩人,卻能寫出令人歎為觀止的詩作,靠的就是這個“悟”字。宋代的志南和尚,前半生沒有留下過任何詩作,後來年邁時,拄著柺杖出門遊玩了一番,一時有感悟出了一首《絕句》,就讓自己文壇揚名,而這首詩至今仍被捧為經典,後兩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很多人是愛不釋手。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位和志南一樣的老和尚。此僧名叫靈雲志勤,是唐末五代時期的僧人。史書上關於志勤的記載並不多,只知他是長慶大安禪師之徒,本是福州人。出家多年的志勤,多年不曾參悟佛法真諦,十分苦惱。一日,他偶見寺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盛,突然頓悟了。隨後他還寫下了首妙詩,這就是本期我們要說的《三十年來尋劍客》:

《三十年來尋劍客》(唐五代:靈雲志勤)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華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其實這首詩寫得很簡單,說的就是自己看見一樹桃花後的領悟。首句“三十年來尋劍客”,寫的是自己30年來無法參透的事實。詩人用“尋劍客”來形容自己,尋劍就是尋找智慧之劍,尋找佛法真意,自己就是那個在凡塵中苦苦尋劍之人。

次句“幾回落葉又抽枝”,則是寫自己苦尋的時間漫長。在這30年裡,他見過了落葉紛紛,也見過了老樹抽新枝。這一句,透過落葉形象地將季節的變化,都融合到一個具體的事物中,充滿著禪意,令全詩更加生動、立體,也為後面寫桃樹埋下伏筆。花開花落,詩人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遠兮。

三、四兩句,寫自己看見一樹桃花後的感悟。自從那日看見一樹灼灼盛開的桃花,詩人才頓悟了,於是心中再無疑惑。“自從”和“直至”連用,一氣呵成。至此,全詩落筆。

全詩短短28個字,無一生僻字,從詩的角度來看,確實寫得是有水平的,充滿了禪意,這也是其能流傳1000多年的原因。但是同時,它也是一首千年難解的謎詩。

志勤看到這一樹桃花後,到底為何會頓悟?他想到的是什麼?這是後世想不明白的事。有人認為,志勤是從一樹桃花中,看見了生命的力量。《詩經》有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灼灼的桃花,預示著生命的力量,所以志勤看到這樹桃花,便認為佛法的智慧之劍就是生活本身,真諦就在平凡的生活裡。

也有人認為,這樹桃花讓志勤悟出了“無常即常”的道理。世事變遷無常,花開花落,這一樹桃花在一瞬間闖入了詩人的眼簾,讓它看到了世事的變化之快。甚至有人認為,志勤其實感悟的是佛法中色與空的道理。

所以這首詩,其實是一首讓每個人體會不一樣的作品。志勤當時的想法,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但他卻憑這首詩在詩壇有了名氣。

其實像這樣的靠一個“悟”字,寫成的千古名作還有不少。與志勤一樣,有一位不知名師太也曾寫過一首類似的禪詩。當時她偶見了一枝梅花,也悟出了佛法真意,寫了首這樣的小詩:

《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師太不辭勞苦,登山尋找春天,可是芒鞋都踏遍了千山萬水,還是沒有看見。等到自己回到寺中時,卻發現梅花已經在枝頭盛開,原來春天就在眼前。這首詩與志勤見桃花寫詩一樣,也是由花悟道。不同的是,這首詩顯然寫得要更加直接、易懂。她想表達的就是眾裡尋它不得,其實美好本來就一直在身邊的哲思。

不管是志勤,還是這位不知名的師太,他們的詩作,都有著一般文人沒有的禪意。這類詩在文壇還有很多,對它的解讀不像一般文人的詩作一樣,都有統一的答案。這些禪詩,能理解出幾分,靠的是讀者個人的閱歷和體會。甚至有些詩,還會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這正是禪詩的魅力之一。這類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