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觀瀾亭丨倒在父親節,這位父親留下的不應只是一個英勇的背影

6月19日父親節,一位父親定格於孩子眼中英勇的背影。當天北京門城湖景區內永定河與阜石路交界的橋墩下,3名孩子下水游泳被水沖走。眾人紛紛下水營救,終於將3個孩子全部救上岸,而救人者之一、1990年出生的北京市民周宏勃卻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當時周宏勃的妻子抱著孩子,就在岸邊,眼看著親人因救人體力不支而沉入河中。

年輕父親的離去留給親人和孩子的,是一生的傷痛和難忘。在孩子眼中,父親是一座高山,是一面一舉一動都在對照模仿的鏡子,父親危急時刻仗義出手、英勇助人,孩子將銘記一生。事發又恰逢父親節,周宏勃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父親的責任、擔當、大愛。

但周宏勃留給社會的思考卻不該止於此。就在三個孩子被水沖走的景區,設有“禁止入河”“避免兒童接近危險水域,防止溺水”等警示標牌,幾個孩子從年齡上看,想必他們已能夠讀懂標牌,然而這場悲劇的發生說明,我們的防溺水機制依然存在漏洞。防止悲劇發生,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越是酷暑難耐越渴望清涼,夏季親水近水可謂人之本能。為了規避溺水風險讓孩子們遠離野外水域,在本質上是一種逆本能的行為,改變人的本能,勢必付出相應的成本。在防溺水方面,就包括足夠的時間、經濟和人力投入。

溺水的高發人群是兒童,針對兒童的防溺水教育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能搞“一陣風”,而要常抓不懈。每年都有孩子進入校園,系統性的防溺水教育也需要隨之開啟。透過持續不斷的教育,讓每一屆學生都能充分認識到野外戲水的危險,具備對風險水域的識別判斷能力和遠離風險水域的自覺。只有年年講、屆屆講、反覆講,在每個孩子身上付出足夠的時間成本,才有可能讓避險思維代替親水思維成為兒童面對野外水域的本能反應,從根本上減少溺水現象的發生。

隨著經濟社會進步和技術發展,過去一些實現不了的防溺水措施如今也變成了現實。加大資金投入,在河湖水面、水庫、塘壩等野外水域加強技防措施也是一條防止溺水的有效途徑。比如增加圍欄、防溺水安全警示牌的設定數量,設定巡防駐防點,配備高畫質監控攝像頭、高音喇叭等設施,各地可以視情況推廣開展。

反覆說教、措施防護,或許不如一次切身感受印象更深刻。山東省委講師團百姓宣講員、濟南章丘的黃河阻泳志願隊隊長王和新十餘年來投身義務阻泳,已在全省幾百家學校宣傳過防溺水。他在宣講中注意利用體驗式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參與“溺水體驗”互動小遊戲,讓孩子體驗溺水的可怕。志願者宣講、現場巡查、家長教育……防溺水體系中,人防一環不可或缺。全社會持續不斷的投入,我們才能少一些家庭遭遇悲劇,少一些英雄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