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以前的電話搖幾下就打,到底是怎麼知道打給誰需要搖幾下的?

要弄清楚:以前電話為什麼搖幾下就可以打出去?又如何知道會打給誰?首先要先明白打電話的時候為什麼要搖上幾下。

有不少人可能會有一種誤解,那就是以前的電話搖幾下是為了撥號,但其實這並不是真相,那時候我們用電話先搖幾下——最主要是為了給電話去供電,而不是撥號。

在電話剛被研發出來時,由於人類的電池設計生產技術比較有限,我們無法在電池中儲存大量的電力,這就代表著每一臺電話必須頻繁地更換電池,但是這相當不方便。

況且當時想要生產一塊電池,價格也非常高。因此根據後來的改進,我們便把電話設計成了一種可以透過手搖的方式來給裡面電池蓄電,繼而保證電話執行。

所以說打電話要搖幾下,它本身並不是一種撥號方式,而是為了給你所使用的電話提供足夠多的能源,讓聲音可以傳匯出去。因此不管你打電話的時候搖多少下,都不影響你打給誰。

真正決定你能不能把電話打到你想要的人那裡,靠的是接線員能否給你接通正確的電話線,而這就要從那時電話的聲音傳導方式說起了。

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現在的手機只要撥好正確的手機號,便可以把電話打出去。但是在電話剛研發出來時,卻並不是這樣,因為那時的電話聲音傳遞方式與現在手機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如今所使用的手機是一種無線電話,聲音的訊號是透過建設在全國各地通訊基站的無線電傳播去進行傳送。只要這個區域範圍內有無線電基站,那麼你打電話過去,聲音訊號就可以傳遞過去。

可是在一開始,我們並還沒有現在如此發達的無線電傳訊技術,而且那時基建水平也決定了根本不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建成通訊基站去傳遞手機訊號。

早期電話的傳聲原理是依靠聲音在空氣中的複合振動,把聲音的訊號傳遞到某一種固體的介質上,然後再透過電磁脈衝,在可以導電的金屬上把聲音訊號傳遞出去。簡單來說,就是早期的電話傳遞聲音必須要有固體介質,而不像現在的手機是無線通訊。

所以那時想要使用電話,首先就需要鋪設距離足夠長的電話電纜,透過電纜去傳遞聲音。而這樣的聲音傳遞方式,自然就會限制了電話的使用範圍,因為大家總不可能拿著電話,然後拖著幾百米,甚至是好幾公里的電纜出去亂跑。

這也是為何在早期,所有電話基本上都是固定式的。

況且在戰亂年代,連國家社會秩序都不穩定,又怎麼可能投入大量資金去搞規模化的電話通訊網路建設呢?就算是修好了電話光纜,萬一那天爆發個軍閥混戰,這些光纜極有可能會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想要實現電話與電話間的直接聯通,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人有那麼多錢,會專門在兩部電話間修建一個光纜。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針對電話的通訊便設計出了一套電話訊號人工轉接的執行體系。

在以前,這樣的人工轉接執行體系在全球範圍內都相當暢通,包括英、法、美這樣的早期工業化國家,也是靠這種人工轉接執行體系,來滿足電話溝通需求。

這套體系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兩部電話與一個人工轉接平臺。

——若你想打電話,要把電話先打到人工轉接平臺那裡,然後轉接平臺工作人員會詢問你:打電話是要打給誰?你要打的人具體位置在哪裡?或者他那有沒有電話?

在瞭解完後,他再把你的通訊電纜與下面那一部固定電話聯通起來,你才可以和那人進行電話溝通。所以在電話剛出現時,電話溝通是非常依靠人工轉接平臺的,這也限制了電話的使用範圍,沒點錢根本就安不起電話。

因此,在以前電話只有大戶人家、政府機構、商業財團和軍事部門才能用得起。

而在必須靠著人工轉接平臺接通電話的情況下,就有很多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如果我打電話給一個人,但他不在電話旁邊又該怎麼辦呢?這裡只能無奈地告訴你,只能等著了。

透過人工轉接平臺去實現電話溝通,已經是當時我們能夠想到的最好方式了。其實哪怕是在現代,我們在進行電話通訊的時候,同樣也是需要透過轉接平臺去轉接訊號,只不過現在的轉接平臺基本上都是電子化、軟體化了。

那些通訊網路的運營商會在全國範圍內建造通訊基站、通訊中心節點,而且都裝備有電子裝置,電子裝置裡面的專用軟體會分析、判定你的電話到底要打到哪裡,然後透過手機卡定位的方式,把你的訊號精確地傳導到你想要溝通的那個人的手機上,從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電話溝通。

但是這同樣是一種轉接的方式,只不過相比以前的人工轉接,透過電子軟體轉接要省力,並且要方便快捷得多。

當然這也是得益於人類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正是因為有無線通訊技術,才有我們人手一部手機的現在。若沒有無線通訊技術的話,我們手機恐怕無法實現它最主要的遠端通訊功能。

其實我國大規模使用無線通訊技術的歷史,也就是近幾十年。很多把八零後、九零後的朋友應該還記得小時候家裡面有固化機。直到像小靈通、半智慧手機、智慧手機逐漸風靡後 ,固定電話才淡出了我們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