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蘇軾說他一生的功業只在這三地,那如何客觀地評價蘇軾的一生?

2000年千禧年伊始,位於法國巴黎的《世界報》編輯部裡,主編讓·皮埃爾·朗日裡耶和他的同事們決定用一種創新的方式,迎接新千年的到來。他們決定用專欄的形式,寫一組文章,講述近一千年來世界知名的重要人物的生活故事。

這家報紙的編輯部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整理自公元1000年一直影響到公元2000年的重要人物的備選名單,這真是一份浩如煙海的名單,他們在這份名單裡整理、遴選出12位重要人物,並編輯成冊,名為“千年英雄”。這些文章於2000年7月份發表。

中國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字赫然位列“千年英雄”名錄,而蘇軾是唯一入選這份名錄的中國人。

是啊,提到蘇軾,最先映入人們腦海的印象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寫出《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放詞人;他是寫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人;他是畫出《古木怪石圖》的畫家;他是寫出《新歲展慶帖》、《黃州寒食帖》的書法家。

蘇軾多才多藝,才華橫溢,可以說是一個“全能”的文學藝術大師,他的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都很有名,他取得了他那個時代的最高成就,蘇軾的文學成就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蘇軾的仕宦之旅

其實,與蘇軾光彩奪目的文學藝術成就比起來,他跌宕起伏的仕宦之旅也是值得人們細細思量的。在蘇軾40年的仕宦之旅中,他任職過的地方就有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宜興、金陵、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等十五處。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蘇軾出生於四川省眉山縣城內紗穀行蘇家老宅。蘇軾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進士,時年蘇軾21歲。1061年,25歲的蘇東坡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由於蘇軾的思想和變法主流不相一致,所以他就站到了舊黨的一邊,對變法持反對態度。

於是在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由殿中丞被貶為杭州通判,時年蘇軾36歲,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轉知密州

(今山東省諸城市)。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擔任徐州知州。兩年後蘇軾又到湖州(今浙江省吳興市)擔任知州,這一年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此時的變法仍然在進行著。蘇軾一到湖州,他就給宋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上表》,這本是例行公事。

但蘇軾在表中寫有“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還有“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的話語。這些話被新黨的一些人抓住了把柄。其中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從蘇軾大量舊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新法的句子,對蘇軾加以彈劾。一時間,朝廷上下一片倒蘇之聲。

同年7月28日,蘇軾在湖州上任才剛滿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押往都城汴梁,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為什麼叫“烏臺詩案”呢?

因為“烏臺”就是指御史臺,這是出自於《漢書·朱博傳》中的記載:“御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其上。”所以後來的人也把御史臺稱為“烏臺”,又因為蘇軾的這件事都是由於御史的彈劾引起的,所以也被稱為“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經過多方的營救,包括身在江寧的王安石出面寫信營救,蘇軾才倖免於難。蘇軾出獄後,被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團練副使。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4年),支援變法的新黨再次主導政壇,蘇軾在新黨的擠兌下,橫遭貶謫。此年四月,蘇軾從定州知州任上貶謫到英州。中途又加貶為寧元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又被貶為瓊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別駕,昌化(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時年蘇軾62歲。1100年,蘇軾仍以瓊州別駕的身份移知廉州(今廣西合浦縣)。

宋徽宗即位後,大赦天下,身在廉州的蘇軾接到詔令,踏上了北歸的行程,1101年三月,蘇軾由虔州出發,經南昌、當塗、金陵,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徵),蘇軾經過真州,他帶著一絲欣慰的心情遊覽了真州名勝金山寺。

在金山寺的牆壁上,他意外看到了自己的畫像,原來這是當時著名畫家李公麟繪製的,李公麟的畫作形象逼真。畫上的蘇東坡手執一根細長藤杖,坐在磐石上,安詳的神態中又有一種似醉非醉的意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見到這幅畫像的時候大加稱讚,他認為這是最像蘇軾本人的一幅畫像。

蘇軾看到自己的畫像後,感慨萬千。經過多年的邊貶謫歲月與艱苦生活,他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也感覺生命走到了盡頭,他在金山寺的畫像下追憶了自己一生的經歷,寫下了《自題金山畫像》一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六月,蘇軾經潤州擬到常州居住。靖國元年(1101年)7月28日,蘇軾在常州(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去世,享年66歲,一代文豪就此為他的風雨人生畫上了句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正如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寫的那樣,蘇軾將黃州、惠州、儋州的貶謫生涯視為“功業”,其中有一絲自嘲的味道。其實也寫出了貶謫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黃州、惠州、儋州是蘇軾仕途上最為重要的三個轉折點,這三個地方也給蘇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蘇軾在仕途貶謫的歲月裡,他並沒有因為仕途的坎坷而變得意志消沉,相反,他在貶謫的歲月裡,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在任職的每一個地方,他都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為當地的教育文衛事業都做出了值得讓人點讚的成就。

尤其是在貶謫的歲月裡,蘇軾因為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他的文學創作達到了另一個高峰,他的大量文學作品也正是在貶謫的歲月裡創作出來的。

毋庸置疑,黃州、惠州、儋州是蘇軾仕宦生涯的低谷期, 卻成就了蘇軾思想性格、心態的最高峰,也成就了蘇軾文學成就的最高峰

有峰有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蘇軾在黃州期間曾寫過一首《西江月》的詞,這首詞最能表達蘇軾第一次貶謫的心態:

世事一場大夢, 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詞作上片借夜晚的風和落葉渲染了貶謫的悲涼心境;下片又含蓄委婉地暗示了這種悲涼心境的原因:橫遭貶謫以及別人的不理解。

詞作最後兩句將貶謫的心態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既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又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心情,還表達了自己難耐的孤寂與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

蘇軾初遭貶謫的心態既是正常的,也是普遍的,亦或是那個時代或者歷史上計程車大夫階層的普遍心理。但是蘇軾和他們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因為蘇軾在貶謫之後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悲苦之情。

蘇軾雖然也表達了孤寂與落寞之情,卻沒有任何的幽怨。相反,蘇軾卻有一種審美的詩意境界,這是蘇軾豁達樂觀心態的體現。

蘇軾初到黃州時,在這舉目無親的荊楚之地,眼看青春逝去,他悲哀地寫道: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再如蘇軾初到黃州時寫的這首《初到黃洲》詩: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接,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擅長逆境求生的蘇軾並沒有絕望。黃州反而成為他一生中創作最旺盛、生命質量最高的一個時期。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仍然愛它。蘇軾就是如此。他總有一種力量,超越於逆境和悲哀之上,把他鄉變故鄉。近五年的生活,黃州早已成為他生命裡的另一重“故鄉”。

這種心態反映到文學作品中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此時豁達樂觀的心態已經昇華為蘇軾的一種審美的人生境界。

所以蘇軾在黃州期間,遍遊黃州山水,在遊覽黃州赤鼻磯時,他寫下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一詞,幾乎就是他彼時彼刻的心境的寫照。蘇軾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來表現內心對自由的渴望,逍遙物外的意志的同時,又以“何時忘卻營營”吐露出自己無法擺脫儒家思想的束縛: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吾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側重敘事,交代了作者雪堂夜飲歸臨皋住所的客觀環境氛圍,以及詞人自身的主觀精神狀態。下片是詞人的內心獨白,表現了蘇軾“聽江聲”時的情緒波動、心境變化。

全詞真實細膩地反映出作者在遭遇挫折、身處逆境、心情沮喪、情緒低落的情況下,在一個特定的夜晚,徜徉於江邊,寄情於自然,適時地調整心態,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達觀地面對現實世界的心理轉變過程。

在黃州,蘇軾還致力於研究豬肉的吃法,並專門寫了《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到了惠州,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也喜歡上了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還有這個地方美味的特產水果。他在《惠州一絕·食荔枝》中寫道:“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棵, 不辭長作嶺南人。”可以說,

這是蘇軾為惠州荔枝所寫的最生動的廣告文案了。

去儋州時,乘船渡過瓊州海峽,他在《六月二十夜渡海》中又寫道:“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蘇軾在儋州三年,離開這個地方時,他在《別海南黎民表》中又寫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比如事遠遊。”

蘇軾的字裡行間處處表達了這種豁達樂觀的心態,古語說“既來之,則安之”,蘇軾隨遇而安、豁達、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讓他從貶謫的低谷甚至陰影中走了出來。

蘇軾有著極強的自我調節的能力。在黃州時期,他漸漸地從貶謫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他內心的失落和痛苦實現了超越。在此期間,他還從我國的傳統哲學思想中汲取了精神力量,用以消弭“烏臺詩案”給自己帶來的精神打擊。

蘇軾從小就好讀《莊子》,蘇軾去世後,蘇轍給哥哥寫的墓誌銘《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寫道:“

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是書(《莊子》),得吾心矣。

”可見蘇軾是深得《莊子》核心哲學思想的精髓的。

蘇軾在貶謫期間用莊子的哲學思想來修身養性:一來可以靜心修養,以便實現對現實的超越,提升精神境界;二來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蘇軾不僅重視思想的修養,而且還重視養生,人們常說蘇軾喜歡美食,這是不無道理的。這樣可以讓他在貶謫的歲月裡保證了身體的健康。

在蘇軾到惠州,以至後來到儋州,他的這種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狀態逐漸地反映了出來。這與其思想不斷提升有著密切的關係,他追求一種不為世俗所累的境界,嚮往一種既入世又灑脫的生活。

如蘇軾到儋州之後,生活條件是相當清苦的,他以為自己在有生之年無法再回到家鄉,在《到昌化軍謝表》中,蘇軾寫道:“並鬼門而東騖,浮瘴海以南遷。生還無期,死有餘責。”

蘇軾到了海南情況比想象的還要艱苦,連書籍都看不到,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與程秀才書》中,蘇軾寫道:“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即使條件如此清苦,但是蘇軾還是慢慢地適應了這裡的條件,並逐漸安定下來。在海南一住就是三年之久,並且喜歡上了那個地方。

蘇軾海南儋州時,說動當地開辦醫院。這是繼杭州的官辦醫院“安樂坊”之後,經蘇軾努力而創辦的,面向百姓的,中國醫療史上的第二個官辦醫院。

在儋州的時候,蘇軾憑藉自己的知識,在儋州講學授課,傳播中原文化,培養出海南島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姜唐佐。

這其中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原來蘇軾離開海南前,在姜唐佐的扇子上寫了兩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說將來姜唐佐考中進士,就給他補齊這首詩。

三年後姜唐佐果然金榜題名,可是此時蘇軾已經去世。後來姜唐佐在河南汝陽遇見蘇轍(蘇軾的弟弟),姜唐佐說起蘇軾在儋州的往事,蘇轍聽後心中五味雜陳,便替兄長為姜唐佐續寫了後半首,原詩為《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其實,蘇軾在初貶到黃州時,內心還是有一定的起伏的:激憤不平的情緒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有體現,但是這種心態隨著蘇軾極強的自我調節而逐漸消失,思想也逐漸實現了自我超越。

在惠州與儋州期間,蘇軾的思想比起在黃州來更加成熟與穩定,更加從容淡定。他能坦然地面對生活與工作,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成為了他克服困難、面對生活的強勁動力。

在長期的貶謫生活中,蘇軾學會了從更高一層的角度看問題,這極大地緩解了自身所承擔的種種壓力,他的胸懷也更加寬廣了,視野也更加開闊了。他不再計較於榮辱得失、境遇的好壞。

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經歷了仕途的兜兜轉轉,蘇軾已經能用曠達與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中的沉浮榮辱了。

蘇軾在每一個地方都能很好地和當地的同事和百姓融合在一起,找到歸屬感,找到精神的家園,從而獲得精神層面上的暢適與自足。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也就是蘇軾在世的最後一年,他從貶謫之地海南島獲赦北歸,五月一日舟至金陵(今江蘇南京),遇見老朋友法芝和尚,作《次韻法芝舉舊詩一首》:

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

但願老師真似月,誰家甕裡不相逢。

作此詩後不久,七月二十八日蘇軾病逝於常州。所以,蘇軾雖以“歸鴻”自喻,但蘇軾寫下“何處不歸鴻”的時候,內心還是有一絲欣慰與喜悅的。

蘇軾的人生華章

在蘇軾兜兜轉轉、步履不停的仕宦生涯中,他每到一處,都是恪盡職守的,他在每一處也取得了與他的身份相匹配的政績。

《宋史·蘇軾傳》中如是評價蘇軾斐然的政績:“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時年蘇軾在徐州知州任上,當時黃河決口,蘇軾親自率領軍民護堤守城,最終治理了黃河決口。

蘇軾曾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通判杭州,又於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共到杭州兩次,前後加起來只有五六年,可是卻做了很多關乎民生的大事。

蘇軾在杭州做的第一件關乎民生的大事情就是清理運河淤泥。京杭大運河與錢塘江交匯,錢塘江的水帶進許多淤泥,杭州城內的運河淤泥每隔四五年就要挖一次出來,否則河床升高,影響船運。淤泥一挖出來就被堆在居民門口,髒亂不堪。

蘇軾說他一生的功業只在這三地,那如何客觀地評價蘇軾的一生?

蘇軾想辦法把錢塘江的水先引入人口稀少的茅山運河,經過茅山運河流了三四里地,淤泥沉澱下來,再流到市中心的運河裡的水就是乾淨的了。市中心運河的河位比茅山運河低四尺,蘇軾又在餘杭那裡開了一條新運河,讓它與西湖的水相通,這樣就永久保證了運河的水位。這套辦法使得運河的水深到八尺,老百姓說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蘇軾還解決了杭州的城市飲水問題。在蘇軾此之前,人們主要利用修建水庫,把西湖的水引入城中,但是管道損害嚴重,居民們只能吃帶鹹味的水,西湖的淡水則需要花錢買。

蘇軾新建兩個新水庫,用陶瓷管代替以前的竹子管道,淡水由一個水庫引向另外一個水庫,這個工程建成以後,杭州居民家家都能吃上清冽的淡水了。

蘇軾說他一生的功業只在這三地,那如何客觀地評價蘇軾的一生?

對於西湖的疏浚與治理,堪稱蘇軾履歷表上的傑作。蘇軾第一次來杭州時,西湖上雜草叢生,淤泥阻塞的面積已經有十分之三,第二次來杭州時,西湖上的淤塞已經有一半了。蘇軾非常傷心,他上表高太后,說如果再不治理,過不了多久西湖就會被野草遮蔽,而城中的居民再沒有淡水可以吃。

蘇軾和工人費時四個月,將西湖的雜草淤泥清理乾淨。為了讓西湖不再雜草叢生,蘇軾讓居民在西湖種菱角,從而發展了西湖的養殖業。

但是這麼多的草和淤泥該怎麼處理呢?蘇軾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用這些水草和淤泥在湖面築一道長提,這樣既解決了垃圾的問題,又縮短了湖岸南北之間的距離,更留給後世一道楊柳鶯鶯、風景如畫的蘇堤。

蘇軾說他一生的功業只在這三地,那如何客觀地評價蘇軾的一生?

蘇軾來杭州的第一年,收成不好,米價開始猛漲。蘇軾頗有遠見地把米存放在倉庫,以抑制米價或應付荒年。第二年五月份,暴雨開始傾瀉,並且沒有停止的意思。蘇軾到處買米,並且寫信奏請朝廷撥米給杭州,還請求朝廷同意他們用綢緞來代替大米完成每年的進貢。蘇軾深信一分預防勝過十分救濟,所以他不停地呼籲買米、存米,甚至七次上表朝廷請求撥款。

蘇軾在杭州當知州時,會把一些藥方貼出來,讓老百姓用。他吩咐搭建粥棚,為窮苦的病人煮粥,還派醫生一個坊一個坊地跑,給病人治病。還給無錢治病的人免費熬藥。後來他在眾安橋那裡建了一個醫院,名字叫“安樂坊”。

安樂坊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三年之內治療了一千多個病人。蘇軾還親自主持配製了“聖散子”這味藥方,價格便宜,療效顯著,救了不少傳染病人。

蘇軾說他一生的功業只在這三地,那如何客觀地評價蘇軾的一生?

蘇軾在惠州時,因其聲名卓著而具有影響力。於是他設法把鬧水患的沼澤地改造為西湖,又在湖上架起兩座橋以方便人們往來。惠州西湖因蘇軾而得名,也因蘇軾而揚名。

一次,蘇軾在遊賞完惠州西湖後,詩興大發,寫下了一次遊湖後醉意地寫道:夢想平生消未盡,滿林煙月照西湖;在《贈曇秀》一詩中,蘇軾也是興致盎然地寫下了讚美惠州西湖的名句“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橫秋水”。

經過蘇軾詩文傳揚,惠州西湖幾乎成為與杭州西湖、阜陽西湖可以媲美的風景名勝了。也可以說,蘇軾的詩文是惠州西湖最早的旅遊宣傳文案了。

蘇軾說他一生的功業只在這三地,那如何客觀地評價蘇軾的一生?

蘇軾還幫助惠州地方改革了納稅制度,以有利百姓。他在惠州還教會農民使用新農具“秧馬”種稻,以減輕辛苦,提高效率。蘇軾還幫助惠州嚴肅軍紀,安定民居,解決長期存在的軍民糾紛。

其間,蘇軾還去廣州遊玩了幾天,在廣州,蘇軾發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管“自來水”——他用竹筒連線法,把羅浮山清泉引入城中,讓廣州人的飲水再也沒有苦澀味。

蘇軾凡事親力親為,他也為一方的建設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風土人情,開闊了蘇軾的眼界,讓他飽經滄桑、歷盡憂患,也昇華了蘇軾的人生境界。 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蘇軾說他一生的功業只在這三地,那如何客觀地評價蘇軾的一生?

林語堂先生曾說,“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生動而有力,雖須視情況之所宜而異其趣,然而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

蘇軾的超脫,其實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切感悟,這是強有力的生活態度,這種進退自如、兼收幷蓄的人生哲學,為後世的知識分子開拓了一個身心兼顧的廣闊的精神空間。從這個層面來說,林語堂先生對蘇軾的評價是中肯而貼切的。

蘇軾的詩詞文學在西方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力量。20世紀30年代,英國人李高潔出版了《蘇東坡文軒》,翻譯蘇軾的16篇名作及前後《赤壁賦》《喜雨亭記》,也包括蘇軾生平、作品和文化背景的簡介。曾經任職英國駐福州領事館的韋納先生為此書作序。他在序言中說:“本書的讀者,一定會體驗到當年濟慈初讀卻潑門譯荷馬的那種驚喜的感覺。”

蘇軾說他一生的功業只在這三地,那如何客觀地評價蘇軾的一生?

蘇軾的命運和作品在歐洲,特別是法國,激起了專家和讀者的興趣,他們將蘇軾視為不僅推動中國,更推動世界進步的思想家。

法國最出名的漢學家成安妮女士說,蘇軾體現了“文化和道義方面的人道精神”,而這正是“極具批判精神並富有淵博學識的、不再是苛刻的評論家而更是對萬物都好奇的智者”的文人所追求的精神。

還有一位法國作家、著名漢學家,帕特里克卡雷,他很喜歡蘇軾,他將蘇軾在黃州時期的生活經歷寫成小說,書名為《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