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西漢長沙王后漁陽墓,墓主竟是女性貴族的漁陽大墓,你知道嗎?

西漢長沙王后“漁陽”墓

談到長沙漢墓,估計網友第一反應會想到馬王堆。其實從等級上講,馬王堆算不了第一,墓主同樣是女性貴族的漁陽大墓,便遠比馬王堆顯赫——墓主乃長沙王王后。

發掘現場

此墓座落在湘江西岸成嘉湖西側望城坡古墳垸一座小山包上,由主墓和三座外藏坑構成,屬於西漢長沙王族墓地。

整個墓地佔地20餘畝,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佈局非常完整。

此處地勢高曠,墓葬南枕麓山,東臨鹹嘉湖,依山傍水,東北與陡壁山、象鼻嘴山隔湖相望。

按照古代堪輿標準,這附近都是風水寶地。

如在陡壁山,發現了疑似長沙王王后曹X墓,象鼻嘴山發現了某位長沙王墓,這兩座已在1974年和1978年,被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和湖南省博物館先後發掘了。

陪葬坑

漁陽墓是1992年發現的。當年12月,時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在校園的東北角基建施工,在推平小山包後發現了此墓。

1993年2月-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長沙市文物工作隊發掘了這座墓。

實際上,漁陽墓所在山包之前已被推測有古墓。1980年代在修建山腳下的長寧公路時,從這裡取土已挖到了大墓的外藏坑,並破壞了此坑。

319國道長寧段

發掘時,漁陽墓封土已被基建工程完全破壞了,未破壞前尚有5米高的饅頭型大封土堆。

這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巖坑木槨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組成。

造墓時是先在風化的頁岩上挖出墓坑,然後建造槨室。發掘時,由墓口向下深挖10米才到坑底,可見墓挖的不淺。

漁陽墓為當時最高等級的“黃腸題湊”葬式。槨室是用一段段枋木心壘起來的,因常用的柏木心呈黃色,故稱枋木為“黃腸”;枋木壘槨牆時都是端頭向內,即所謂“題湊”。圍好外槨牆後,再分隔出一個個房間,便形成了“槨室”。

黃腸題湊

槨室分外槨與內槨兩部分。靠後正中間,是棺室。棺放入後,再用厚板將槨室蓋上,然後覆土掩埋。

漁陽墓的覆土很特殊,將開鑿墓坑時挖鑿出來的岩石粉碎,攪拌到從外面運來的灰褐色湖泥中回填。填土時,每達一定厚度就要夯築一次,這樣層層夯打,非常結實。發掘時發現,夯打層每層在三四十釐米。

這樣回填方式,很顯然是出於反盜墓的考慮,泥土中摻雜碎石,可大大增加盜掘的難度,所以考古發掘時也費了不少事。

漁陽大墓槨室暴露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難也難不住盜墓者。在發掘回填土時,發現了3個古代盜洞,也就是說,有三批盜墓者光顧了此墓。

一號盜洞位於坑北偏西的位置,洞口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1。84米,南北寬1。46米,垂直打到槨頂板。在頂板上,鑿一個長0。72、寬0。52米的方洞,進入墓室。

底部積滿隨葬品的槨室

二號盜洞洞口也是橢圓形,但開口很大,東西長2。7米,南北寬2。3米。

盜墓者在挖到外槨室後,將題湊翻挪開,進入外槨頂部,然後將厚厚的蓋板鑿出洞,鑽進墓室內。

三號盜洞口同樣是橢圓形,與二號盜洞手法差不多,但比二號盜洞要小些,東西長2。6米,南北寬2米。

外槨蓋板上的盜洞

從盜洞開挖情況來看,一號盜洞與二號盜洞、三號盜洞的挖掘方法差別明顯,應該不是同時代的盜墓者所為,而二號盜洞、三號盜洞差不多,盜墓時間相隔也應不遠。

隨後盜洞中的出土物,證實了這種分析。

出土玉環

從一號盜洞裡,清理出盜墓者遺棄的青瓷罐、青瓷碗。

在二號盜洞裡,清理出漆耳杯、漆盂等殘件。

三號盜洞出土物特別,清理出盜墓者遺棄的草蓆殘片,砍鑿的碎木屑都很清楚。看來,盜墓者當時是連續乾的,帶著席子,累了困了就在盜洞裡休息和睡覺。

槨室清理現場

從盜洞形制及出土的遺棄物分析,一號盜洞年代靠後,應該是唐朝盜墓者所為。二號盜洞和三號盜洞較早,應該是漢朝盜墓者挖的,他們比唐朝盜墓者厲害,更狠。

這三次盜墓活動,破壞是非常嚴重的,特別是漢朝盜墓者的破壞最糟糕。如果不是被盜,很可能從墓中再出土一具不腐女屍。因為密封層被完全破壞,空氣、水進入,衣物、屍體均已腐爛,考古人員在棺材中連人骨頭都沒有看到。

蓋板全部提取後棺槨結構,正中內棺被盜墓者破壞

漁陽墓下葬時在保護措施和處理手法上,比馬王堆要弱一點,但也已非常講究。

從考古報告所述來看,題湊四周及槨室頂、底先鋪厚10-30釐米不等的青膏泥,以防水滲透;膏泥外再填塞木炭,以防潮。木炭厚35-50釐米不等,厚薄不均,但槨室頂部鋪炭較均勻,厚約30釐米。槨頂木炭之上覆蓋青膏泥,之上再塞填土。

安徽六安雙墩大墓槨室周圍青膏泥清理現場

決定屍體儲存質量的葬具是一具套棺,為長方形兩重棺,置於內槨室後部。

內外兩棺緊密套合在一起。兩棺內外壁用多層麻布襯底,外髹黑漆。外棺應該是彩棺,黑漆上施有硃紅彩繪,但已經漫漶不清,大概能看紋飾為龍鳳雲氣紋。

清理後看到,外棺蓋已被盜墓者掀開了,翻倒在底板上。

外棺蓋被盜墓者掀掉,內棺蓋被鑿壞

內棺板要比外棺板稍厚點,為0。14米,棺蓋板要厚很多,0。24米,這樣的內棺足可很好地保護屍體。但棺的蓋板兩端及側板,已被盜墓者鑿壞了,暴露出棺內情況,盜墓者將手伸進內棺尋寶。

考古人員在清理棺材後,發現下面還有下葬時運棺的輁軸,即柩車,是一長方形框架,下面放支枋、帶滾輪組成,棺材就置放於上面,拉或推進墓裡。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墓三次被盜,破壞嚴重,隨葬品流失,但仍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總數超過3000件,有金器、玉器、石器、鐵器、漆木器、骨角器、陶器和紡織品等。

“漁陽”漆耳杯

其中漆木器種類繁多,有耳杯、盤、盒、盂、壺、卮、案、幾、匕、磬、排簫、琴、瑟、築、陸博、硯盒、奩盒、具杯盒、傘、杖、座器、俑以及木質象牙、犀角等。

這些器物,大多已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也就是說,被盜墓者動過——是盜墓者不要或不便帶走的。

在葬具和隨葬器物上發現了刻寫的題記,還清理出百餘枚木楬。考古結論為什麼認定這是長沙王王后“漁陽”的墓?就是靠這些題記和文字,再結合葬式和出土物,便不難知道墓主的真實身份了。

“長沙後府”封泥

據“黃腸題湊”葬式和“長沙後府”封泥、寫有“陛下贈物”與“王裞”木褐等出土物可知,墓主應為漢初吳氏長沙國的王后。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漁陽”並不是墓主的名字,可能是她生前所食封邑之稱。照這樣分析的話,女墓主則可能是皇家公主,下嫁長沙王的。

槨前室出土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