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薦讀】時間就是金錢,你真的會浪費嗎?看完這些你就知道了. . .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開篇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爭論就是戰爭”這兩個隱喻,我相信即便不去把作者的論證過程都列出來,大家也還是會認同這兩個隱喻。

可是諷刺和矛盾的地方就在於:

1、那些認可“時間就是金錢”的人們,是否珍惜自己的時間呢?認可一條諺語或俗語很容易,並且在不需要思考的前提下,人們總是能夠拿出很多論據和論證去證明時間的寶貴性,可當你真的去做了一些浪費時間的事情時,你一定不希望別人用“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來提醒你,你做了一些浪費時間的事情。

2、人們之所以會認同“爭論就是戰爭”這一觀點,正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人們的價值觀決定著每個人對同樣的事物註定會有不同的看法,在坦誠的溝通中,人們只要產生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討論。就勢必會與他人交流自己的真實看法,因此由於人們對同樣的事物持不同的看法,所以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對立的聲音。

3、當“時間就是金錢”、“爭論就是戰爭”這兩個獨立的觀點都能被大眾所認同時,你會發現它們又是無法共存的。比如當你與他人討論某一話題時,你希望對方表達真實的觀點嗎?還是說你只是要對方認同你呢?如果每個人都表達真實的想法,那雙方就未必會拿出尋找共識的態度,即便有這樣的態度,也很有可能產生立場上的對立。當這個“對立”出現時,你還會謙遜地認為對方能夠在這場討論中毫不猶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就是願意在這件事(或是在你身上,或是在你們的溝通中)上花時間嗎?同樣地,如果你此刻還能看到“時間就是金錢”這一層,那麼你就在這場討論中放下姿態,放下最初只是想要說服對方的那個目標,而是單純地在討論中挖掘樂趣。那麼此時也就爭論就不再是戰爭了。

在上述兩個隱喻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幫人就是幫己”,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幾個隱喻是否能夠共存:

1、當你把熬夜寫好的活動方案交到領導面前時,按照“時間就是金錢”的隱喻,你可能認為你花掉了自己寶貴的時間,無論如何都應該得到領導的褒獎或是認同。然而此時領導看到的卻是“幫人就是幫己”,說得具體一點,你花了時間之前,最需要考慮的一點是,作為一名活動策劃人員,你設計活動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沒有在協助整個團隊推進整體工作進度的問題上下功夫,那麼你反感的整體思路可能都是有所欠缺的。也就是說你得能夠先成為眾多推進整體進度、滿足集體需求的員工中的一員,你付出的時間、精力及努力才能發揮作用、被他人所認同。

2、這時你希望領導看到“時間就是金錢”這個隱喻的存在,而領導卻希望你拿出“幫人就是幫己”的態度去做事。這其中的本質就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處理事情時所遵循的原則、價值觀,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得了解自己和他人當下所看重的東西是什麼。

透過以上對隱喻的學習及分析,也讓我對現實生活有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隱喻就相當於我們內心堅守的那些信念,每個隱喻都可以當作話題來討論,大家也很容易在這場討論中達成共識,這是因為沒有形成利益衝突時,人們討論的話題都比較空泛。

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如何處理事件、如何看待問題,如何進行思考,都取決於當下自己最看重的東西。它可以是金錢利益、可以是績效、一個非常有紀念意義的禮物、一篇專業度超高的文獻、一組經過精準測試的資料等等,它可以是任何你所在意的東西,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只要在溝通中你能把你此時所在意的這個關鍵點(也可以稱之為利益點)表達清楚,並且確保對方在聽、也能聽懂你在說什麼,那麼你的表達就是“達意”的。

你不需要時刻要求自己向他人呈現出一副“我理解你”“我都是為你好”的樣子。真誠地向他人傳達自己真實的意思,這一點似乎是絕大多數人都跨不過去的障礙,人們總是希望自己表達的內容能夠證明自己是個與人為善的人。

但是不論你怎麼掩蓋或逃避,你內心真正在意的那個利益點還是會被他人所捕捉。

比如,許多人常常會在一段描述之前加上“說實話”“你知道的,我這人從不說謊”。然而一個從不說謊的人根本不會在溝通中向他人證明自己是個不說謊的人,相反,只有當你的話經常被他人懷疑時,你才會有這樣“刻意強調些什麼”的表達習慣。

在溝通中,不要總是試圖用語言包裝自己的可信度,因為被包裝出來的形象和真實的形象必然存在著差別,不論這個差別有多細微。

其實所有的隱喻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這樣看來,身體可以是一種比金錢還要昂貴的成本,所以健康很重要;有時你浪費時間的行為會在未來被你自己所痛斥或苛責,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時間甚至比金錢還要重要;

幫人就是幫己,這個觀點,未必大部分人都認同,不過,如果你在有能力時,你選擇不去幫助那些對你來說足夠重要的人,你就會毀掉自己的人際關係;

同樣地,爭論是否等於戰爭,也不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當他人和你看法無法一致時,你是否能夠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就是敢於發起這場溝通中的“戰爭”)。

我們可以直接將文中的本體和喻體(這兩者可以是抽象化的行為,也可以是物體,並不侷限於某一類事物)都提出來,時間、金錢、幫人、幫己、爭論、戰爭。透過文中出現的溝通場景,結合本體及喻體的分析,我們就能充分了解到,人們在溝通的那一刻其實都是有自己想要追求的那個利益點的,而這個利益點,也就是我們前文提到的“你此時最在意的東西”。

當溝通的雙方所在意的東西無法達成一致時,隱喻的存在就自動被劃分出了優先順序的排序。而正是這個排序打破了原本你所認同的觀念。

沒有利益點出現時,人們沒什麼可爭取的立場。所以看似毫無關聯、但又能夠被大眾接受的各種隱喻都是可以同時存在的,也不怕被討論。但是利益的出現,就會使原本相安無事的隱喻發生內在的關聯,這時隱喻在人們心中就被分出了不同的等級。

然而隱喻本身應該被區別看待嗎?不過是在溝通中,人們的觀點起了分歧,才使得那些隱喻無法被客觀看待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