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南宋文天祥】大宋狀元宰相文天祥,為何會被稱為奸臣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江西廬陵人(今江西吉安)。二十歲時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他日後自稱“大宋狀元宰相”,便是來歷於此。三十七歲時,因為得罪了權相賈似道,被迫“致仕”,年紀輕輕就退了休在家閒住。直到恭帝登基,元軍南下,朝廷號召各地勤王,他才成為寥寥幾位率軍勤王的將領,率領自行招募的義軍趕赴臨安。但是,南宋的主力部隊已經喪失殆盡,從太皇太后到滿朝文武,全都想投降議和。文天祥雖被封為左丞相兼樞密使,但也只能負責去元營議和。結果,因為在眾多蠅營狗苟的同僚之間表現的過於卓爾不群,被元軍大帥伯顏看出是個英雄,導致被扣押。

而在前去議和之前,文天祥便已經深知不可能以歲幣稱臣之類的條件換得社稷的保全,為了能為日後趙宋社稷保留根苗,上疏請謝太皇太后允許宋恭帝的一兄一弟出臨安,吉王趙昰赴福建,信王趙昺赴廣東。謝太后同意,進吉王為益王,判福州;信王進為廣王,判泉州。以駙馬都尉楊鎮和二王兩個舅舅“提舉二王府事”,迅速出城南下。兩位小王爺大的九歲,小的只有六歲,在顛沛流離中歷經苦難,甚至險些餓死,但在眾多忠心的臣子們保護下,總算安全逃到溫州。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也隨之感到,保護著他們來到福州。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夏六月,陳宜中、張世傑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改元景炎。進封皇弟趙昺為衛王。升福州為福安府,以趙昰生母楊淑妃為太后,以陳宜中為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直學士。原本已經滅亡的南宋朝廷便這樣復生,無論對於元軍還是南宋軍民,情勢都起了很大的變化。

當伯顏統兵南下滅宋之時,世祖忽必烈曾曉諭伯顏,不可嗜殺,伯顏也自誓下江南不妄殺一人。客觀的說,伯顏統兵期間,由於他軍紀嚴明,再加上宋方守將大多不戰而降,直至拿下臨安,雖然戰場上屍橫遍野,但屠城之事並不常發生。但是,隨著南宋流亡朝廷的建立,使得原本對南宋朝廷腐化、聚斂、禦敵無方失望透頂的江南士民重新看到了希望,頹廢苟安之氣迅速被抗戰精神所取代,州郡望風而降的趨勢停頓下來。元軍尚未涉及的福建、兩廣以及川蜀、兩淮部分地區紛紛厲兵秣馬,所謂“自夏伹秋,一城不降” ,而“自夏伹秋”正是趙昰被立為新帝之後。戰爭的程序也隨之步入更為殘酷的階段。

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大都途中,到鎮江時趁看守不備連夜逃出至真州(今江蘇儀徵),安撫使苗再成開門迎入。兩人商議召集各路宋軍反攻,並寫信給死守揚州的李庭芝。但因戰亂訊息不通,李庭之只知道文天祥曾經和元軍議和過,並不知道他逃出之事,以為他已降元反而誆自己出城,於是便寫信給苗再成,讓其殺死文天祥。苗再成雖不相信文天祥是奸細,但也不敢做主,便把文天祥送出城外。文天祥一行到達揚州,卻發現到處都是懸賞捉拿“文丞相”的告示,無奈只得繼續逃遁,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趕到溫州,後聽說流亡政府在福州,便趕往投效。

文天祥的忠貞才識早為眾人所知,立即被拜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但是,由於主政的陳宜中一向嫉賢妒能,文天祥擔心引起內部紛爭,對右丞相一職“固辭不拜”,只接受了“樞密使同都督”的官職。

顧誠先生在他的鉅著《南明史》中,對傳統中被過度美化的明朝忠臣如史可法、瞿式耜、何騰蛟等人有非常嚴厲的批評,指出他們的種種無能、自私和短視,並認為“如果他們真的那麼優秀,南明絕不會滅亡”。這樣的批評對於南宋最後的流亡政府的群臣們,也很適用。且不說從來就沒什麼忠義之心的陳宜中,即使是和文天祥一起被列為“宋末三傑”的張世傑、陸秀夫,雖然忠誠之心可鑑天日,卻也不能算是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物。張世傑總有膽怯和儲存實力之心,而陸秀夫雖然耿直,卻從來無所作為,對於一系列戰略上的失誤沒有任何建言。

文天祥到福州後,提出要回溫州組織舟師,由海道而進收復兩浙。但一心想要放棄溫州的陳宜中不同意,將文天祥外派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招募士兵。文天祥到劍州後,很快就聚集起相當可觀的部隊。 在南宋國運的最後時刻,唯一能算得既有忠貞之心又有恢復之志兼具抗敵之膽的,僅文天祥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