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明朝的官二代為什麼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官二代的權力之爭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平民,他從一個窮到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平民到南征北戰拼搏了近二十年一朝登上龍位的皇帝,這樣前後身份的懸殊想必歷史上並不多見,然而也許正是因為自己是謀反起家,正是因為自己出身貧苦對失去權力有著異乎尋常的恐懼。

在打下江山後,選擇了對身邊那些當初共患難同生死的兄弟們下手。他過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他的這些舉措。使得明朝276年時間內,沒有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黨爭現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

然而,他為鞏固君權,廢除丞相,令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而臣下權力分散,進而導致明朝後來內臣宦官亂政的局面。而在其臨終前更是留下了一條7個字祖訓,,叫做“異姓生前不封王”。當然這是為了維護朱明的統治,怕藩王作亂,竊取國運而代之設定的。

朱元璋立了一條祖訓,叫做“異姓生前不封王”。當然這是為了維護朱明的統治,怕藩王作亂,竊取國運而代之設定的。畢竟當年,因為異姓王的問題,劉邦吃了不少苦頭;而今,朱元璋汲取劉邦的教訓,異姓王一個也不封,儘管他們功勳卓著。

朱元璋時代,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等,皆為追封。從朱元璋的洪武元年算起,到崇禎十七年止,大明長達276時間裡,很難找得出一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生前得封王爵的異姓王。

然而朱棣卻是非比尋常。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國勢極盛,但是他卻是沒有遵循明太祖朱元璋的囑託。

他曾在第四次北伐途中封了一個前來投降的蒙古小王子也先土幹一個“忠勇王”,並賜名金忠,不過這純屬於名譽王了。也算是明北京政府唯一生前被封異姓王的人吧。不過他在的期間是明成祖朱棣的心腹重臣,為朱棣治理國家,為太子朱高熾監國,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他視酷吏為鬼魅,敢於同他們作鬥爭;身居要位,同列論事,不持兩端,但為人謙虛低調,常推讓功勞與他人。金忠廉謹自持,心慈人善,體恤百姓疾苦,俸賜有餘,必賑濟需要幫助的人。因此,在其去世時,上至明成祖朱棣、太子朱高熾,下至文武百官、普通百姓,均深悼之。

金忠死時沒有什麼積蓄。朱棣命有司治喪,為其建墳,建祠堂,復其韓嶺老家。此番看來,朱棣所謂也是明舉。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後世皇帝如果真的遵循,歷史或被改寫,但事實也向我們證明朱棣世人對其評價還都是不錯的。

《劍橋中國明代史》中稱“明成祖被公認為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透過他的征剿和對外的遠征,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他被譽為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他恢復了儒家治國之術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譽為一個把帝國南北兩部分統一起來從而為王朝奠定新基礎的人。”

追逐歷史,仰望天空,世世代代的風流人物又在何方?去尋找,去探索歷史的真相吧。數英雄,論成敗,一切皆成往事煙雲,隨風而逝,不變的是英雄的膽魄心魂帶給後人無窮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