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中藥材產地初加工”與“中藥材產地趁鮮加工”一樣嗎?

《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指出“推進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

鼓勵中藥生產企業向中藥材產地延伸產業鏈,開展趁鮮切制和精深加工

。提高中藥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發展中藥材綠色迴圈經濟。突出區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藥材。” “

培育150傢俱有符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試行)》(GAP)種植基地的中藥材產地初加工企業,培育50家中藥材產地精深加工企業

。”

《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指出“

透過引導百家藥企在貧困地區建基地,發展百種大宗、道地藥材種植、生產,帶動農業轉型升級,建立相對完善的中藥材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

。”

儘管產地趁鮮加工和產地初加工的概念非常火,但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二者的區別,經常混淆概念。本文就來幫你答疑解惑。

一、“中藥材產地初加工”與“中藥材產地趁鮮加工”的定義

中藥材產地初加工

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是指對藥用植物或者藥用動物,根據藥材性質和商品銷售運輸保管的要求在產地進行的初步加工處理,

製成品是中藥材

中藥材趁鮮加工

產地趁鮮加工是指在產地用鮮活中藥材進行切制等加工,

製成品為中藥飲片

二、中藥材產地初加工部分

第一部分

中藥材產地初加工的必要性及意義

採收後的中藥材,除了骨碎補,鮮蘆根等少數種類可供鮮藥用外,大多用其幹品。俗話說“

三分種,七分收

”,為防止黴爛變質,嚴重影響藥材質量和療效,也為了便於分級、包裝、貯藏、調運,更主要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工炮製成飲片,藥材採收後,除了極少數藥材需要新鮮和保持原樣外,大部分藥材需進行產地初加工。

在初加工時,按藥材和用藥的需要,進行分級和其他技術處理,有利於藥材的進一步加工炮製和充分發揮其藥用功效,是中藥材優質的重要環節和保證。

第二部分

中藥材產地初加工的現狀

目前,中藥材的產地初加工僅僅是作為中藥材生產栽培的一個環節。《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第五章“採收和初加工”中,標明瞭產地加工在中藥材生產中的地位僅是中藥材種植生產中的一個步驟,並且強調,一般不改動原有產地加工方法。

但是,從事規範化種植研究的專家多是農業或者植物學專業的居多,對中藥材產地加工瞭解不深,因而,造成規範化種植的植物藥用部位實際上沒有經過規範化的產地加工。

又因為傳統藥中藥材產地加工生產中,各地藥農根據自己的加工習慣和銷售需求,形成了各地獨有的產地加工方法,例如中藥材天麻,四川通江縣產地加工是採用烘乾法,湖北則採取白礬水煮透心後乾燥,吉林將天麻與小米共煮透心後乾燥。

這些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造成了中藥材產地加工的“一藥多法”,進而影響中藥材質量參差不齊。同時,由於中藥材是作為農副產品市場化管理,一些不法藥材商利用藥材產地加工技術不統一,醫藥監督部門無法嚴格監管的薄弱環節,採用摻雜使假,以次充優等非法手段,嚴重影響中藥材的質量。另外,一些產地加工技術的原理不明確,產地加工的手工操作多、體力勞動強度大也造成實施產地加工的藥農為了追求經濟利潤而粗製亂造,很難保證中藥材的質量。中藥材產地加工的狀況和發展前景,近年來受到飲片炮製專家的重視。

第三部分

中藥材產初加工的常規技術

由於中藥材種類繁多,品種規模和地區用藥習慣不同,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現將一般常規中藥初加工方法介紹如下:

(一)中藥材初加工的主要方法

中藥材初加工的目的主要是清洗、除雜和乾燥,以純淨藥材,防止黴變。

藥材清冼主要有噴淋、刷洗、淘洗等方法。除雜包括挑選、篩選、風選、漂洗等,主要是去除非藥用部位。

因剛採收的新鮮藥材含水量高,富含營養物質,微生物極易從其傷口、皮孔、氣孔等處侵入,滋生繁衍,致使藥材黴爛;部分藥材雖然沒有黴爛,但也會因生熱、腐敗而變質,失去藥用價值。因此,及時乾燥是藥材產地加工的關鍵,方法主要有接觸乾燥、氣流乾燥、真空乾燥、沸騰乾燥、噴霧乾燥、微波乾燥、冷凍乾燥等。一些藥材在乾燥過程中必須進行揉搓,如山藥、黨參、麥冬、玉竹等。有些藥材在乾燥之前需進行蒸、煮、燙處理,如天麻、地黃、山藥、何首烏、黃精等。多數根和根莖類及皮類藥材在半乾燥時應停止乾燥,密閉堆積使之發熱,內部水分向外蒸發時遇堆外低溫凝結成水珠附於藥材的表面,稱為發汗,如玄參、丹參、板藍根、大黃、黃芪、薄荷、厚朴、杜仲。

(二)中藥材不同用藥部分的初加工方法

1.種子類

一般果實採收後直接曬乾,脫粒,收集種子。有些藥材要種皮或果皮,如薏苡仁、決明子等。有些要擊碎果粒,有些則要蒸,以破壞藥材易變質變色的酵素,如五味子、女真子等。

2.花類

為了保持花類藥材顏色鮮豔,花朵完整,採後應放置在通風處攤開陰乾,或在低溫下迅速烘乾,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濃郁的香氣,如紅花、蕪花、金銀花、玫瑰花、月季花等。極少數種類則需先蒸後再進行乾燥,如杭白菊等。

3.果實類

一般果實類藥材採收後直接曬乾或烘乾即可。但果實大又不易乾透的藥材,如佛手、酸橙、鮮木瓜等應先切開後乾燥。以果肉或果皮入藥的藥材,如瓜簍、陳皮、山茱萸,應先去除瓤,粒或剝皮後乾燥,此外,有極少數藥材如烏梅等還需經烘烤煙燻等方法加工。

4.皮類

一般採後趁鮮切成片或塊,再曬乾即成。但有些種類在採收後應趁鮮颳去外層的栓皮,再進行乾燥,如丹皮、椿根皮、黃柏皮等,有些樹皮類藥材採後應先用沸水略燙後,加碼疊放,使其“發汗”,待內皮層變為紫褐色時,再蒸軟颳去樹皮,然後切成絲片或捲成筒,再進行乾燥,如肉桂、厚朴、杜仲等。

5.全草和葉類

採收後宜放在通風處陰乾或晾乾,尤其是含芒香揮發油類成分的藥材,如薄荷、荊芥、麝香等忌曬,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損失;有些全草類藥材在未乾透前就應紮成小捆,再晾全乾。如紫蘇、薄荷等。一些含水量較高的肉制葉類,如馬齒莧等應用沸水略燙後再進行乾燥。

6.根及地下莖類

這類藥材採收後,一般先洗淨泥土,除去鬚根,蘆頭和殘留枝葉等,再進行大小分級,趁鮮切成片,塊或段,然後曬乾或烘乾。如白芷、丹參、牛滕、前胡、射干等;一些肉質性,含水量較高的塊根、鱗莖類藥材,如天冬、百部、薤白等,應先用沸水稍燙一下,然後再切塊曬乾或烘乾;對於質堅難以乾燥的粗大根莖類藥材,如玄參、白芍等藥材,先要用沸水煮,再經反覆“發汗”,才能完全乾燥。還有些種類的藥材,如山藥、貝母等須用硫磺燻蒸才能較快乾燥,保持色澤潔白,粉性足,且能消毒,殺蟲防黴,有利於藥材的貯藏。

第四部分

中藥材炮製

(一)中藥炮製的概念

為了充分發揮中藥防治疾病的作用,並克服某些毒副反應,保證安全有效,中藥材經產地加工後,在使用前必須根據病情和實際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炮製處理。中藥炮製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種炮製方法或者炮製一種藥物同時可具有幾方面的目的,這些不同的炮製目的雖有主次之分,但彼此間往往又有密切的聯絡。

某些藥物雖有較好的療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透過炮製,則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和副作用,使服用後既達到應有的療效,又不致產生不良的反應。如,草烏生用是大毒,經用豆腐炮製後,毒性顯著降低面又保持其固有的療效;柏子仁具寧心安神、滑腸通便作用,如果要用於治療失眠而又需避免病人產生滑腸,則可將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其致瀉的副作用。

(二)中藥炮製的方法

南北朝時期,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問世。該書記載了300種藥物的炮製方法與技術,在總結前人炮製技術的基礎上,又將整個中藥炮製的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其中所列的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飛等。其中蒸又分為清蒸、酒浸蒸、藥汁蒸;煮分為鹽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為蜜炙、酥蜜炙、豬脂炙、藥汁塗炙;浸分為鹽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漿水浸、藥汁浸、酒浸、醋浸等,為臨床用藥的炮製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寶貴經驗,其中的許多炮製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第五部分

中藥材加工前景--一體化

因產地初加工、與中藥炮製都包含了淨處理、切制處理的過程;而炮製進一步運用臨床理論為中藥材藥性的加強,降低毒副性等方面有深一步的理論技術依據,進而中藥材行業逐漸提出來“

產地加工與中藥炮製的一體化

”的觀點。

一體化符合中藥產業發展的趨勢。為了確保中藥材的產量和質量,我國正在推行符合“GAP”標準的中藥材規範化生產基地建設。在“GAP”第五章“採收與初加工”裡面規定了產地加工的步驟以及對加工裝置和加工場地的要求,勢必會讓遵守“GAP” 標準的種植基地建設自己規範化的加工車間。而中藥行業推行的飲片生產規範化必然要求建立規範化的飲片廠,逐步透過“GMP”認證。 這樣一來,有的飲片廠和藥品生產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保證藥材來源和質量,便和當地的藥材種植基地結合起來,為完成產地加工和中藥炮製兩個環節打下基礎。中藥產業化的發展給中藥產地加工和中藥炮製提供了一體化平臺,隨著產業化程度的加大,這種模式將會增多,最終形成主流。

三、中藥材產地趁鮮加工部分(作者:梁小平、宋敏)

中藥材由於其自身特性,在採收、乾燥後再進行加工,或難以切制(如:鉤藤、桑枝、桂枝、川木通、首烏藤、皂角刺等木質化的藤莖類中藥材),或造成有效成分損失(如:乾薑、苦參、葛根、烏藥等有效成分不穩定類中藥材),或導致非藥用部分難以分離(如:茯苓、茯苓皮、山藥等去皮類中藥材),或不易乾燥倉儲(如:山楂、佛手、浙貝母等富含汁液類中藥材)。

為了保證中藥材(中藥飲片)質量,減少再加工難度,便利倉儲運輸,《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2010年修訂)中規定:“

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是指標準中要求需在產地用鮮活中藥材進行切制等加工的中藥材

”、“

購進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的,應對其加工質量進行評估

。”

GMP已對藥品生產企業購進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作了明確規定;但中藥材經過產地趁鮮加工後,其外觀、性狀已經發生變化,難以全面評價質量狀況;因此如何控制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的質量,是中藥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質量控制。

一、明確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品種範圍(目錄)

究竟哪些中藥材屬於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的範疇,《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凡正文中未列飲片和炮製項的,其名稱與藥材名稱相同,該正文同為藥材和飲片標準。”本人認為此類中藥材可作為廣義的產地趁鮮加工品種(如:川貝母、金銀花、紅花、赤小豆等)的基本範圍;《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正文中各品種項下,在“來源”內容中表述有“趁鮮××”的品種,本人認為此類中藥材應為狹義產地趁鮮加工品種(如:桑枝、桂枝、乾薑等)的具體範圍。

只有從法定標準明確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品種範圍,才能劃清中藥材與中藥飲片(即藥材與藥品)的界限,防止中藥材專業市場將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品種範圍擴大化,借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的名義銷售中藥飲片,這樣即有利於藥品生產企業的執行,更有利於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醫藥市場的監督管理,規範市場行為。

二、加工條件評估

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是保證中藥材(中藥飲片)質量的首要環節,是保障藥品質量的起始工序,藥品生產企業應將質量保證體系前移,把產地趁鮮加工品種納入過程質量控制範圍,在產地趁鮮加工品種的原產地和GAP基地選擇加工(種植)專業戶,並對加工條件、乾燥設施、水源質量,尤其是乾燥設施提出具體要求,進行評估後確定,進行定點加工。

三、產品檢驗

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由於其性狀、外觀已發生改變,某些變質藥材真相得以掩蓋,難以評價質量;必須配合科學手段進行檢驗,除《中國藥典》(2010年版)各品種項下規定的檢驗專案外,還應增加下列必檢專案檢驗。

黃麴黴毒素

檢驗:可控制因氣候因素、乾燥條件等限制,未能及時乾燥,導致發黴變質後再經過加工處理,掩蓋發黴變質真相的情形。

二氧化硫限量

檢查:可控制因加工不當、乾燥失時等因素導致藥材變質後,再用硫黃燻蒸處理,掩蓋真相的情形。

浸出物

檢查:用原藥材做對照,可判斷中藥材加工過程中浸泡“傷水”、加工失時、汁液流失等情形,防止中藥材成為“柴”。

討論

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質量控制,首先應由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明確其品種範圍,控制品種範圍擴大化傾向,本人認為應以狹義產地趁鮮加工品種範圍為宜;其次由購進企業對加工戶的生產條件實施現場評估,定點加工;最後對其進行檢驗,尤其是增加黃麴黴毒素、二氧化硫限量、浸出物檢查、酸敗度檢查等必檢專案的檢驗,方能保證產地趁鮮加工中藥材的品質,確保中藥材形、色、氣、味與內在質量指標的有機統一。

附:64種藥典規定可以趁鮮加工的中藥材(2015藥典)

1、藥材切片(共28個品種)

乾薑、土茯苓、山柰、山楂、山藥、川木通、三棵針、片薑黃、烏藥、功勞木、地榆、皂角刺、雞血藤、佛手、苦參、狗脊、粉萆薢、浙貝母、桑枝、菝葜、綿萆薢、葛根、紫蘇梗、黃山藥、竹茹、桂枝、狼毒、滇雞血藤

2、藥材切段(共18個品種)

大血藤、小通草、肉蓯蓉、青風藤、鉤藤、高良薑、益母草、通草、桑寄生、黃藤、鎖陽、槲寄生、顛茄草、野木瓜、廣東紫珠、首烏藤、桃枝、鐵皮石斛

3、藥材切塊(共3個品種)

何首烏、茯苓塊、商陸

4、藥材切瓣(共4個品種)

木瓜、化橘紅、枳殼、枳實

5、藥材切瓣或片、段(共11個品種)

指可選用多種切制方法加工的藥材,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