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全網刷屏,話題過億,他憑什麼能熱搜第一?

熱搜第一名,刷爆朋友圈。

一夜之間,“二舅”火了。

UP主@衣戈猜想 用短短11分鐘,講述了二舅艱苦但充實豐滿的一生,無數觀眾被二舅的故事治癒。

就在我打下這行字的時候,原影片瀏覽量已經破兩千萬,仍有十多萬人同時觀看這條影片。

超高的關注度同時也帶來爭議,

僅僅過了一天,就有聲音認為UP主熬了一鍋苦難的雞湯,“對一切苦難輕描淡寫,對一切痛苦視而不見”,更有人感嘆“人命真賤”。

所以今天我還是想聊聊,看完二舅的故事,到底是被激勵了,還是更絕望了。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二舅曾是村裡的天才少年,少年時的他正好能趕上恢復高考,以二舅的學習能力,他的人生軌跡原本有可能是一路碩博,然後在大城市謀個體面工作,最終光榮退休頤養天年。

但命運跟二舅開了個玩笑,初中時,一場醫療事故導致他終身殘疾。

二舅提前結束了他的學術生涯,兩年迷茫期之後,他決定當一名木匠。

在後來的人生裡,二舅成了無所不能的匠人,妹妹出嫁,他用一雙巧手打出整套傢俱作為陪嫁;

村裡誰家有東西壞了,甭管帶電的不帶電的,都要叫二舅去瞧上一瞧;

經過自學,二舅還在村裡兼職算卦;

年輕時他一個人撫養孤女寧寧,人到中年,又獨自贍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親,甚至為了母親學會了針灸。

短短十一分鐘,我看到時代的列車呼嘯而過,艱苦歲月、改革開放,一直到智慧手機下沉到鄉村的今天,也看到一個普通人平凡的一生。

很多人說二舅的故事是影片版《活著》,命運不斷對他進行打擊,他都穩穩接住了這些不幸,並把日子過出了傳奇的味道。

但二舅的經歷又與《活著》不同,有著不同的溫度。

的確,不是誰都能跟把自己治殘疾的“仇家”相逢一笑,也不是誰都能在澡堂子裡和北京的首長談笑風生,更不是誰都能像二舅一樣身體殘疾但一生充實豐盈。

有一個很有趣的細節是,

老照片上,二舅的姿態總是能完美掩蓋他殘疾的痕跡,頗有點“把傷痕當酒窩”的意思。

在採訪中,UP主也提到,他的確有解構苦難之意,

比如引用《史密斯夫婦》的配樂,給二舅的故事平添幾分優雅;用混不吝的旁白,讓寡淡如白水的情節有了幽默感。

二舅苦嗎,苦,漠視苦難是對身處其中的人極大的不公正。

但如果沉溺苦難,亦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和福貴一樣,面對各種困難和打擊,二舅從不妥協,正如他自己摘抄的話所言“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於二舅而言,勝利未必是一個有形的結果,面對命運的枷鎖,不遺憾過去,不畏懼未來,不放棄認真生活就是最大的勝利。

從世俗意義上來看,二舅平凡極了,但從生命的飽滿度上來看,二舅就是人中龍鳳。

因此UP主寫下了這樣的旁白,從二舅一個普通人身上,他看到了“我們這個民族所有的平凡、美好與強悍”,以及作為大寫的人,二舅面對生活始終“莊敬自強”。

二舅的故事也讓我想到最近叫好不叫座的

《隱入塵煙》

男女主人公都是村裡的邊緣人物,不受待見,被家人當做拖油瓶,急著將他們“出手”,兩人從此結合,相依為命。

導演把他們塑造成一對農耕文明裡的亞當夏娃,他們是土地的孩子,從一無所有,到建起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家,他們身體力行著中國人古老的生存智慧。

從沒到過市裡的亞當夏娃不懂玫瑰加燭光的曼妙,互相用麥粒在手臂上壓出花的形狀,這就算是給對方種下了羈絆。

房子一次又一次被推倒,他們也一次又一次的重建家園,直到最後,他們沒能成功守住這個家。

既然沒有結果,那麼,對抗的意義何在?

“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本身”,在我看來,對抗本身也正是意義所在。

就像神話裡的西西弗斯,他被命運緊縛,反覆經歷將巨石推到山頂,然後巨石重新滾落山腳的酷刑,但他每將巨石推上山一次,都是對神祇的挑戰。

這種向死而生的挑戰固然悲壯,但任誰面對如此不屈的生命都得發出讚歎。

我們不歌頌苦難,因為苦難本身沒有意義,有價值的是面對苦難仍然堅韌挺拔並得到成長的生命。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碗太過濃稠的雞湯,實在喝不下,難道“四肢健全,上過大學,又生在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就必須成功,這種論調實在讓人覺得充滿壓力和窒息感。

而我們長久以來的精神內耗,也很難在觀看完一條十一分鐘的影片之後被瞬間治癒。包括我自己在內,大部分年輕人可能也很難完全與自己和解。

二舅早就找到了自己的路,UP主堅信,二舅的“人生路最後通向的一定是勝利”。

但不管是二舅還是《隱入塵煙》,從沒把勝利和物質世界的成功畫等號。

二舅一生勤勉,樂天知命,得到了村裡人的敬重與信賴,寧寧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成長為了一個孝順的孩子。

在我看來,和解不意味著躺平,被二舅所鼓舞,也不必像是打了雞血一樣想立刻幹翻這個世界。

或許好好生活,好好看看一路走來的風景,是當下的我們最好的解藥。

我們可以不成功,但務必認真生活。

看完二舅的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點個在看,聊聊你的想法。

我們明天見。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阿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