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普通工人的月薪是40塊,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曾經流傳著這麼一個段子:10年前,我在銀行存了一萬元,當時的牛肉麵8元一碗,一萬元剛好可以買1250碗牛肉麵。我將一萬元按照年化收益率3。5%計算,10年後,我的存款將達到13500元。不過,10年後的牛肉麵20元一碗,我的存款只能買到675碗牛肉麵。為什麼存款增加了3500元,可以購買的牛肉麵卻少了將近一半,到底是誰吃了我的牛肉麵?

很顯然,“罪魁禍首”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指的是由於貨幣供應過多而出現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學現象。通俗解釋,即商品價格上漲,錢不值錢了。不過,通貨膨脹究竟使物價上漲了多少?能否用具體的量來直觀地衡量呢?

因此,經濟學中提出用消費者物價指數,即CPI來準確衡量物價上漲的幅度。CPI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相當於貨幣的購買力。例如,牛肉麵的價格由十年前的10元上升到如今的20元,則牛肉麵的CPI在十年間上漲了150%。可見物價上漲與貨幣貶值的速度超出人們的想象。

僅僅十年,CPI就上漲了150%,倘若經過四十年,物價又將有如何巨大的改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距今約40年,當時普通工人的月薪為40元,相當於40年後的多少元呢?

40元的商品購買力

如若想知道八十年代的40元相當於如今的多少錢,可以用食品的購買力作為參照物。首先,大米是生活必需品,米價也是大多數人家可以負擔得起的水平。例如,八十年代初,商店裡的米價大約為1角4分一斤,40元可以購買約286斤大米。

現如今,超市裡的米價各不相同,稍微好一點的大米一斤2。99元,一般的大米也是2。99元,兩種大米口感軟糯,回味香甜,皆可用來煮飯、煲粥,是家用中最常見的大米品種。此外,市場上還販賣著不少高價位的大米。且不談價格昂貴的大米,只按普通大米一斤三元計算。

如今的40元只能買大約13斤大米,而八十年代的286斤大米則需要花費858元。眾所周知,黃金並不會貶值,因為它代表的是購買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黃金價格為每克32元。如今的黃金價大同小異,金價一克約491元至489元之間。

若按八十年代的黃金價來算,當時的40元可以買1。25克黃金,約等於如今612元。因此,當年的40元大約相當於現在的600~900元,還不夠一個大學生的月生活費。據相關資料統計,不同地區的大學生所使用的生活費也不相同,廣州大學生的月生活費約2500元,北京大學生的生活費近3000元,甘肅大學生生活費約700元。

據相關調查顯示,近三成的北京大學生的月生活費超過1600元,主要用途為飲食、穿戴與社交。許多大學生稱2000元生活費仍然“吃緊”,吃喝後便剩不了多少了。如若按照大米與黃金的購買力來換算40元錢,區區幾百元根本無法支撐如今一個人的生活。

更何況不少工薪家庭只有一位男人賺錢,妻子在家相夫教子,日子只能緊巴巴地過,只能自求多福不要遇到重大事故,否則連應急的款項也湊不出來。由此可見,八十年代的四十元工資實在微薄,大部分人都是捉襟見肘。還有人提出能否用房價來衡量40年前的40元的價值。

然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實行“福利分房制度”。有實權或有經濟效益的單位會建設或購置一批房子,再透過福利分配的方式分給單位的部分職工。由於僧多粥少,單位會根據職務等級高低來分配住房。例如,特甲級可以分配到200公尺以上的“大花園精緻住宅”,三級可以分配到“上等住宅公寓”,九級只能分配到“板房簡屋”。總之,大多數工人都能享受到單位分配的房子,因此房價不具有參考價值。

80年代的補貼

用米價與黃金來衡量購買力具有一定參考意義,但僅依靠它們來衡量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工人的生活質量,是不夠全面的。40年前的40元工資的確不多,然而當時的工人家庭並非只依靠工資生活。除了住房包分配外,工人家庭還能享受糧食補貼、書報費補貼以及孩子的學雜費補貼。

例如,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東省南海縣的中小學的一學期學費僅需3~5元,書本費為每學期5元。由此可見,八十年代孩子的上學費用普遍低廉,為家庭減少了不少負擔。此外,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更是享受到了令人羨慕的待遇。

由於八十年代正處於國家恢復高考後不久,此時的大學生不僅可以被免除學費,還能享受到國家包分配工作的待遇。一位網友稱自己在1989年進入河海大學就讀,但學校免學費,只需要交書雜費與被子的費用。每個月的生活費為60元,其中學校補貼17元。

還有一位網友稱自己1982年入學,但不僅不用繳納學費,國家還會每月補貼22。5元,其中包括33斤的飯票與12。6元的菜票。除此之外,學校寒暑假也會發補貼,家中只需每月郵寄10元即可。然而,自1997年高校全面並軌起,學費逐年遞增,上大學一年花費約一萬元。

現如今,絕大多數學生上一年大學的花費在兩萬元左右,畢竟除了吃飯外,還要偶爾聚餐、買衣服、買禮物等。少部分自覺的學生會透過兼職賺取生活費,從而減輕家庭負擔,大部分學生還是隻能伸手向父母要錢。學校每年都會設定國家助學金,不過能夠透過稽核的名單少之又少。

因此,如今的工人工資雖高於80年代的工人工資,但相對應的補貼卻少了。而40年前的工人工資雖低,國家卻包分配房,包孩子學雜費,承擔了家庭的大額支出,可見二者沒有可比性。

結語:

不少人嚮往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僅用40元錢就能過舒坦的日子,殊不知40年前後人們的幸福標準並不同。在八十年代,普通家庭一年能吃上一頓肉都歡天喜地,而如今的家庭則對吃肉習以為常。因此,與其去羨慕過去的生活,不如過好現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