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徐志摩的一首短詩,感動了太多的人們,我們應該都讀過

前些時侯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寫了一篇賞析,就把它和杜甫的《早花》賞析放在一起發了出去。不想有詩友評論說“徐志摩就是一個有才華的渣男”,令白馬大為驚訝。

細細想來徐志摩為了追求心儀的林大小姐,拋妻棄子,實屬過激,過於狂熱,誠如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給他回信裡的話:“閣下用情之烈,令人感觸,徽亦惶惑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誤解了。”在那個新思潮湧動,十分崇尚婚姻自由的新舊更替中的社會背景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往往對有文化的年輕人是一種束縛。

婚姻自由是一回事,道德可沒那麼自由的,當一個人跨越了傳統的道徳底線,勢必會被人鄙視漫罵,甚至唾棄的。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禮上,他的老師梁啟超在為他倆證婚時這樣說道,“我來是講幾句不中聽的話,好讓社會上知道這樣的惡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勵——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以至於學無所成,做學問不成,做人更是失敗!你離婚再娶就是用情不專的證明!以後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陸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過來人,我希望你能恪守婦道,檢討自己的個性和行為,離婚再婚都是你們性格的過失造成的,希望你們——不要一錯再錯自誤誤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為行事的準則,不要以荒唐和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當兒戲,以為高興可以結婚,不高興可以離婚,讓父母汗顏讓朋友不齒。”

恩師訓誡,愛意重重。而徐志摩一路走來,想來應該也是困惑重重。心中所望,大與願違。婚姻與愛情,對他來說是兩碼事。好在他有生花妙筆,性情亦灑脫,心中苦樂,滌出靈感,自然成詩。今天我們要讀的他的這一首小詩,詩意特別具有當今佛系青年的靜心隨緣的特點。

時光如水

總是無言

若你安好

便是晴天

這四句四字短詩經常在社交類網路帳號的簽名上看到,讀起來感覺十分愜意。直到最近才知道這是徐志摩寫的。這首短詩是溫婉可人的,是對一段感情可望而不可求的淡然,自我慰藉,對心上人的美好祝福。這背後不知蘊含了多少火熱的激情,深情,苦情。

時光如水。這是詩人化用了《論語。子罕》裡聖人孔子所說的“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當日孔子站在河邊興嘆,借河中流水以告誡他的學生,要珍惜這大好時光以勤奮學習,莫叫它白白流走。詩人這句話其實是“時光如流水”的簡化說法,是在感嘆人生苦短,聚少離多。李後主《浪淘沙令》裡有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也是在感嘆時光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

李太白在《將進酒》裡這樣描寫時光如水,“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韋應物在《淮上喜會梁川故友》裡把時光如流水描寫成“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而杜工部在《哭長孫侍御》裡面描寫道為“流水生涯盡,浮雲世事空。”可見,流水在傳統詩歌裡常被用來比喻時光。無知快樂的童年,懵懂求知的少年,高歌莽進的青年……人一生有多少時光不知不覺就這麼悄悄地溜走了。

但也有人把“時光如水”中水理解為一泓靜水,這也是可以的。歲月靜好,波瀾不驚,坐看水窮雲起,嗟呀花開花落,莫不是時光中的一方剪影。李商隱在他的七絕《謁山》裡寫道:“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同樣感嘆歲月難再,而世事無常。由此悵悔不已,“自是長恨人生水長東”。(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但現代詩人徐志摩這一句“時光如水”讀來卻是溫和婉柔,反給人一種心寬似海,包容過往,善渡痴心,笑對未來的灑脫。這就顯示了詩人徐志摩真的不同於其他人的那種糾結心理,該放的就放,活在當下,不念過往。這還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追求一位女孩子,談一場戀愛,得不到就自暴自棄,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徐志摩的感情之路,也真的不是那種一帆風順的過程。23歲時在倫敦碰見16歲的林徽因,併為之拋妻棄子。他和原發妻子張幼儀簽訂了中國近代史史上第一份離婚合同。但最終沒有得到林徽因的回頭。對於他來說顯然是雞飛蛋打的,苦逼不堪的。

時光如水,總是無言。這個可以說是對林徽因的詩《仍然》的一個迴應吧。林徽因在她的《仍然》裡這樣寫道:“

你的眼睛望著我,不斷的在說話:

我卻仍然沒有回答,一片的沉靜

永遠守住我的魂靈”

時光是無言的,林徽因對徐志摩也是無言的。說什麼好呢?當繾綣纏綿已經成為往事,當一個人不再輕易言愛,當一葉小舟獨自翩然於滄田桑海,深沉像暮色降臨,彼此卻仍然是彼此心中的星月,閃爍著,移動著,卻不再發聲。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也是無言的,是一種無聲的再見,即使再怎麼留戀。

若你安好,便是晴天。白落梅在她的書《林徽因傳》裡卻把徐志摩這兩句詩改寫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語序顛倒了一下,但讀起來更加順口一些。這應該是最好的祝福了。這不是非愛即恨的那種極端的感情用事,也不是失愛後便悒鬱不堪,悶悶不樂一輩子的偏執。 這兩句讀起來令人感到有如春風化雨,滋潤暖心的觸覺,這正是徐志摩詩歌的魅力之處。

這首詩短小輕靈,自然隨心,真情流露於外,構思無雕飾痕跡。如口語一般無絲毫滯澀感,和現在的一些詩人寫的作品一對比,就會發現二者之間的差別。白馬認為,寫詩要有詩味,沒有味的詩如嚼蠟一樣,是經不起反覆閱讀的,讀一遍就不會再讀二遍了。

好的詩歌是一杯酒,一盞茶,一碗湯,一盤菜,一塊肉,品味後讀者都能有所得。徐志摩這首小詩就有這個特點。和他之前詩歌句式一樣,以短小,精簡的句式結構為主,絕無冗長的篇什,卻在方寸之間見性情,見藝術,見真美。這正應了王國維用“隔”與“不隔”來鑑賞詩詞的標準。這首詩對詩人對讀者都是不隔的,讀了之後都能感到身心有一種被洗滌,煥然一新的愉悅。

親愛的詩友們對這首短詩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詩友們在評論區交流探討。歡迎關注白馬侃詩詞!大家的關注是白馬的最大寫作動力!!更多精彩,咱們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