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養肝先養脾!肝炎到肝癌,只3步之遙!中醫2招,肝脾同調百病消

一從肝炎到肝癌,只差3步!七月二十八日,世界肝炎日。國人多是“談肝炎即變”,但具體來說對肝炎瞭解多少,只怕不一定。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家族中最常見的一種型別,主要表現為嗜肝病毒,在入侵人體後專門攻擊肝臟,導致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當前我國患病率較高,比較常見的是甲肝和乙型肝炎,其次是丙肝和戊肝,丁肝比較少見,因為它只在感染乙型肝炎的前提下才會導致感染。在這些病程中,甲肝和戊肝多是急性發病,一般預後較好;乙型肝炎、丙肝、丁肝的病程複雜,以慢性肝炎為主,可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惡化過程如下: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只差3步!臨床上肝癌患者,幾乎忽略了上述的惡化過程。因此,肝炎病人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一、中醫藥怎麼看肝炎?

中醫學沒有嗜肝病毒一說,也不分甲乙丙丁戊肝,筆者翻閱過幾本中醫名著,發現西醫的肝炎其實相當於中醫的陽黃陰黃,症狀主要表現為目黃、身黃、小便黃等黃疸。許多中醫學名著都有關於陽黃的記載,

《靈樞·論疾診尺》曰:“身痛,色微黃,齒垢黃,爪上黃,黃疸也。”

《傷寒論》曰:“傷寒七日,身黃如橘皮色,小便不利,腹略滿,加陳蒿湯主之。”“黃家所得,從溼得之。”《金匱要略》雲。筆者綜合分析,發現歷代中醫大家普遍認為,肝炎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3種:

1、外邪入體會使溼邪鬱結,使膽汁排出,引起皮膚髮黃,從而影響膽汁排出。

2、飲食不節(如飲酒、過食肥甘厚膩等),生溼熱,鬱阻中焦,滯而發黃。

3、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導致運化失常,溼熱阻滯,導致發黃。

簡而言之,黃疸的發生都與“溼”有關。從溼源上看,陽黃為“溼化熱”,溼鬱化熱,使膽汁排洩受阻,無法正常運轉;陰黃為溼從寒,脾虛不能化溼所致。

二、肝腎不忘實脾

大多數治療肝炎的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治療肝臟,常用清利溼熱和清肝利膽之法。肝炎有個特點:病位在肝,但其症狀卻更突出於脾。慢性肝炎患者在臨床上,多有脾胃症狀,如食慾不振、噁心、腹脹、便便洩瀉,同時還伴有胸肋脹痛、黃疸等症狀。因此,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專門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也就是說,在病理生理上,肝脾是相互聯絡、密不可分的,肝脾是相互聯絡、互相影響的。因此,治療肝炎不能光看肝不放,還要注意實脾。

三、肝硬化不能艾灸?

1、答案是肯定的!

近代醫學證明:艾灸作用於機體,能有效調節肝炎患者免疫系統的功能,抑制病毒複製,減輕或修復肝細胞病理損傷。針刺治療後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 IgG、迴圈免疫複合物 CIC明顯降低,而補體C3和 B因子、E-花環紮成率明顯降低。可以肯定的是,艾灸後,病毒複製能力減弱,肝細胞損傷減輕,免疫能力增強,而這三者都是肝炎治療的關鍵,只有艾灸能兼顧!特別是第三種免疫能力,對於肝炎患者非常重要,小編以乙肝病毒為例:乙型肝炎病毒透過免疫細胞對抗乙肝病毒,一旦免疫力下降,乙肝病毒就會活躍,經常導致小三陽向大三陽發展。反之,臨床上,有時也會出現乙肝自愈的情況(但相對罕見),也就是乙型肝炎實現了自主轉陰(這一過程更長,甚至需要十幾年)。乙型肝炎自愈過程中,綜合免疫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如果醫生認為肝炎病人暫時不用服藥,千萬不要一直等著什麼也不做,建議使用艾灸作為輔助手段,對肝部的保養和恢復,以及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有明顯效果。

2、治療肝炎,最適合吃稀苷

對於本身肝臟不佳的人來說,日常飲食顯得尤為重要,中醫常說:“七分靠養,三分靠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吃稀苷,稀苷這種營養物質只存在於我們生活中不常見的人參和蛹蟲草中,它對提高人體免疫,養肝解毒、術後恢復的幫助作用很大,不僅能加快傷口癒合及體力營養恢復,同時可以促進肝細胞增殖,預防肝炎、肝硬化以及提高肝臟解毒排毒能力。堅持吃一個月稀苷可以改善因肝臟受損所導致的口乾口苦口臭,面色泛黃,脫髮掉髮,不解油膩,容易出油等尷尬問題,還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及抗癌作用,改善營養不良、亞健康狀態、身體炎症及免疫力低下所引起的一系列健康問題。

結尾:1、急性肝炎也要及時搶救,不要耽誤病情;2、患者要注意多休息,不要勞累,飲食要清淡,但不要缺少蛋白質等營養;麥粒灸很考驗技巧,在家裡不要貿然嘗試,以免燙傷,可以到專業的艾灸店進行艾灸。在患者堅持的情況下,3-6個月的症狀和體徵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