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納爾瓦之戰:彼得大帝臨陣退縮,沙俄八千精兵陣亡

1700年,沙俄騎兵主將舍烈麥捷夫率先潰逃,引起全軍大潰敗,沙俄中路軍立刻崩潰,紛紛往後撤。瑞典軍乘勝追擊,沙俄士兵亂成一團,蜂擁渡過納瓦河,橋樑承受不住而崩塌,沙俄士兵落水而死者不可勝數。此戰,沙俄35000兵馬被8000瑞典兵擊敗,瑞典陣亡667人,沙俄陣亡8千餘人,其餘全部舉手投降,沙俄全軍覆沒。

納瓦河之戰時,號稱沙俄兩位大帝之一的彼得一世以為軍隊提供後勤為由,連夜逃回下諾夫哥羅德。彼得一世御駕親征,遇上年僅18歲的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卻並未上去迎戰,而是將軍隊指揮權交給戴克親王,結果慘遭失敗。戰後,沙俄被迫對瑞典議和,可惜卡爾十二世樹敵太多,最終被沙俄逆襲成功。

17世紀以來,歐洲各大強國紛紛崛起,彼此之間相互攻殺,為爭奪領地大打出手。其中,處在第一梯隊是的英國、法國。第二梯隊是奧地利、瑞典;第三梯隊的是普魯士、波蘭、西班牙、荷蘭。第四梯隊的是沙俄、丹麥。

今天看來毫不起眼的瑞典為何能位列第二梯隊呢?很簡單,瑞典非常重視軍事技術、戰術、訓練等方面革新,瑞典軍隊戰鬥力非常強悍。三十年戰爭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橫掃德意志聯軍,令歐洲大開眼界,被譽為“北歐雄師”。

瑞典軍隊,尤其是陸軍非常強悍,古斯塔夫的線性戰術不是蓋的。今天,瑞典是一個小國,卻也是一個軍事強國,他的航空製造、船舶製造水平非常高,是少有的能獨立研製第三代戰鬥機的國家。瑞典的缺點就是人太少,戰爭資源有限。

作為北歐霸主的瑞典,在國王卡爾十二世的率領下繼續對外擴張,與波蘭、薩克森、丹麥等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矛盾尖銳,經常兵戎相見。彼得一世,沙俄著名的大帝,與葉卡捷琳娜並稱沙俄“兩大帝”。彼得一世上臺後,決定為沙俄奪取出海口,開啟與西方交流的大門,增強沙俄實力。

為了沙俄的未來,彼得大帝幾乎是全盤西化式的改革,不但革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連留鬍鬚都不允許。沙俄男子一律剃光鬍子,以擺脫原始野蠻狀態,朝著文明方向前進。一頓改革後,沙俄對土耳其開戰,奪取亞速城,取得了黑海出海口。

奪取亞速城,還不足以支撐大國崛起,因為黑海海峽被土耳其控制,英國皇家海軍在背後支援,彼得大帝不敢去招惹英國。如此,彼得一世將目光對準瑞典,試圖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為沙俄贏得發展機會。

沙俄國土面積大,人口眾多,體量超過瑞典,但沙俄過於落後。單打獨鬥,彼得一世搞不定瑞典,他必須尋找盟友支援,波蘭、薩克森、丹麥成為聯合物件。這幾個國家組建“北方同盟”,一起向瑞典發起挑戰,長達二十年的北方戰爭拉開序幕,精彩紛呈。

波蘭、薩克森、丹麥先出兵,攻擊瑞典西部,挑起戰爭。此時,年僅18歲的卡爾十二世並未知道他們與沙俄結成同盟。為防止兩線作戰,卡爾十二世派遣使者去莫斯科,向彼得表示友好關係。彼得一世熱烈歡迎使者,表面答應中立,實則暗中調兵遣將,準備攻擊瑞典東部。

瑞典使者從莫斯科回來後,卡爾十二世得到彼得中立的“承諾”,於是親率15000兵馬反擊丹麥。卡爾十二世沒有直接與丹麥主力交戰,而是奔襲西蘭島,攻擊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擒賊先擒王。

有英國皇家海軍協助,瑞典軍隊順利登島,圍攻哥本哈根,丹麥國王菲特烈四世被迫求和,退出戰爭。丹麥退出戰爭,卡爾十二世聚集海軍、陸軍主力,渡海攻擊波蘭大後方。此時,波蘭、薩克森聯軍主力投入愛沙尼亞戰場,準備與沙俄發起進攻,壓根沒有精力顧及後方。

瑞典軍隊在拉脫維亞登岸,然後圍攻波蘭、薩克森屯糧基地裡加。如此,波蘭國王只好率兵回援,準備與宿敵瑞典決戰。就在這時,卡爾十二世得到一個驚人的訊息,彼得大帝不講武德,沙俄10萬軍隊已經出動,分三路殺入愛沙尼亞。

彼得一世率10萬大軍參加戰爭,其中35000兵馬圍攻愛沙尼亞戰略重鎮納爾瓦要塞。此時,納爾瓦只有1200兵馬,難以招架沙俄攻勢。為此,卡爾十二世只要從里加返回,率8000精銳火速增援納爾瓦,與沙俄對決。

從人數上看,圍攻納爾瓦的沙俄軍隊有35000餘人,其中步兵27000人,騎兵8000人,而瑞典只有8000,沙俄佔據絕對優勢。此外,沙俄有火炮190門,瑞典僅有37門,力量對比非常懸殊。但是,軍隊素質、武器質量,以及戰術指揮水平,瑞典又碾壓沙俄。就此而言,雙方旗鼓相當。

沙俄、瑞典旗鼓相當,但彼得大帝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他以為軍隊籌集糧食物資為由,跑去了下諾夫哥羅德,將指揮權交給戴克親王。此時,沙俄軍隊圍攻納爾瓦多日,糧食、彈藥消耗殆盡,但彼得不應該離開前線,以免影響軍隊士氣。

彼得大帝離開前線,沙俄軍隊士氣低落,戴克親王不敢與卡爾十二世決戰,而是下令士兵躲進營壘中,藉助防禦工事反擊瑞典軍隊。可惜的是,瑞典火炮非常先進,沒有經過強化的防禦工事壓根就擋不住瑞典軍隊進攻。

卡爾十二世兵力不多,卻主動發起進攻,騎兵從左翼、右翼發起攻勢,吸引戴克注意力。接著,瑞典軍隊火炮齊射,連續朝著沙俄軍隊轟炸兩小時,相對簡陋的防禦工事被摧毀,步兵乘勢發起進攻。瑞典步兵手持燧發槍,朝著沙俄軍陣地發起衝鋒,快速突破第一道防線。

瑞典火器在射程、射速、殺傷力方面強於沙俄,這是卡爾獲勝之關鍵。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後,瑞典軍隊繼續發起進攻,第二道防線即將崩潰。就在這時,舍烈麥捷夫因畏懼瑞典火炮,率騎兵先潰逃,引起全軍混亂,沙俄軍隊紛紛後撤。

瑞典騎兵、步兵窮追不捨,沙俄軍隊亂成一團,納瓦河上的橋樑被壓垮,沙俄軍隊成了待宰羔羊。此戰,沙俄慘敗,陣亡8000餘人,其他幾乎全部投降,後被放回國內。瑞典損失很少,僅僅陣亡6百多人,可謂是巨大勝利。

納瓦河之戰,8000瑞典軍隊擊敗沙俄35000兵馬,卡爾十二世名震歐洲,彼得大帝黯然失色。可惜,卡爾十二世過於迷戀戰爭,與波蘭、薩克森、丹麥等國關係非常緊張,此後又繼續開戰,瑞典國力被耗盡。

沙俄、波蘭、薩克森、丹麥等聯手,從東線、西線同時發起進攻,卡爾十二世疲於應對,最終還是輸掉北方戰爭,喪失了北歐霸主地位。但是,瑞典重視軍事技術革新的傳統並未改變,今天還能生產不少先進武器,令人刮目相看。

參考書目:《彼得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