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許昌襄城縣也曾叫廣州,唐德宗為何不惜代價守住此城?

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大家對廣州再熟悉不過了,“北上廣深”,人人皆知。河南省下轄的許昌市也是歷史名城,曹操曾迎漢獻帝定都於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在許昌。看似兩個關聯不大的城市,實際上有很多緣分。

首先,有一條高速公路起於河南許昌,終於廣東廣州,這就是許廣高速。當你開車從廣州北上一千多公里,穿越廣東、湖南、湖北進入河南許昌後,不妨朝許昌西南方向去一座城市。這就是隸屬於許昌市的襄城縣,因為這裡和廣州實在太有緣分了。何以言之?因為在歷史上,襄城也當過廣州。

襄城位於許昌市的西南,再往西南不遠就是平頂山市主城區,面積約920平方公里。襄城這個地名出現於漢朝,設襄城縣。為什麼叫襄城呢?因為周襄王(公元前651年至公元619年在位)曾避難於此,故稱襄城。北魏瀕臨崩潰的孝莊帝永安年間(公元528年),北魏設廣州。不過,此時的廣州治所還不在襄城,而是在現在的魯山(平頂山主城區以西),襄城隸屬於廣州。到了東魏和西魏對峙時,廣州治所離開魯山,搬到襄城,襄城成了“廣州”。

至於原因?咱們來看地圖。咱們都知道湖北省省會武漢稱為九省通衢,實際上襄城也曾稱為九省通衢。襄城西鄰平頂山主城區,東鄰許昌主城區,東南不遠是漯河主城區。把區域放大,許昌往北不遠是鄭州,鄭州東是古都開封,西是古都洛陽。在元朝之前,西安——洛陽——開封這條沿黃河(含支流渭河)的狹長區域,是我國大一統王朝或北方大型王朝的核心統治帶,再往北是山西、河北。襄城往西南較遠處是位於南陽盆地的南陽,再往南是漢水畔的重鎮襄陽,襄城往南較遠處是長江中游的重鎮武漢。

這麼一大塊區域,是古代南北對峙時爭奪的焦點區域之一。北朝控制了這一塊,就能於北可守衛洛陽、開封一線,於南可威脅到南朝的長江防線。南朝控制這一塊,於南可守衛長江防線,於北可威脅到北朝的核心統治區。如果我們把以上區域劃成一個大圓的話,襄城基本上就處在這個大圓的中心位置。

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定都於鄴(以及太原),西魏定都於長安(陝西西安),北魏舊都洛陽就成了雙方爭奪的前哨陣地。距離洛陽並不遠的襄城自然也是雙方必爭地之一,可以說誰得襄城,就能佔據河南爭奪戰的主動權。西魏雖弱,但也志在奪取襄城。不過奪城之後卻守不住,很快就被東魏奪了回去。

到了東魏武定五年(547年)初,東魏和北齊的實際建立者高歡去世,控制河南的大將侯景不服嗣王高澄,將河南獻給西魏。西魏宇文泰憑空撿到一個大錢包,笑得合不攏嘴。得到河南後,西魏就可以從側翼包抄東魏,同時也改善了長安所面臨的被動形勢。稱為名將的西魏荊州刺史王思政率兵入襄城,不過王思政似乎並不太看重襄城,打算將行臺治所放在長社(河南長葛)。淅州刺史(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附近)崔猷卻回信王思政,反對他這麼做。崔猷非常看重襄城特殊的地理位置,說“襄城控扼京洛,當今要地,與國相接,(一旦東魏來攻)易於救援。”

崔猷的計策相對比較穩重。王思政駐守襄城,另外派兵於長社,二城互為犄角,再加上西魏本部為總援,易守難攻。可王思政始終不同意崔猷的建議,反覆向宇文泰陳請,最終宇文泰也同意不把重點放在襄城上。結果呢,王思政最終兵敗降於東魏,導致名節有虧。禪代東魏的北齊將襄城控制在手中,洛陽南線無憂,同時又可從側翼威脅到西魏控制的南陽、襄陽等重鎮,戰略意義非同一般。

唐德宗初年,著名叛臣李希烈率軍將唐朝大將哥舒曜圍困於襄城,這引起了唐德宗的極大憂慮。一旦襄城失守,則洛陽腹部受敵,洛陽要有失,長安的麻煩就大了。為了能救襄城,唐德宗幾乎是不惜代價的,到處發兵救襄城。不過哥舒曜最終糧盡棄城,襄城為李希烈所據。之後,叛軍乘勝攻佔了洛陽以東的重鎮汴州(河南開封),給唐朝製造了巨大麻煩,史稱“賊(李希烈)勢益張。”

襄城稱為廣州基本上只在東魏和北齊二朝,北周消滅北齊後,將襄城的廣州改為汝州,又幾經興廢,到了唐太宗貞觀初,汝州也沒了,襄城以縣一級單位劃入許州。有一點非常有意思,襄城隸屬於許昌,但在地理上卻屬於平頂山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平頂山煤田總儲量的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