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大秦賦》王翦滅楚前瘋狂討賞,為何獲贊無數嬴政為何無忠臣

電視劇《大秦賦》裡面有一個很牛逼的角色,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也是戰國四大名將當中唯一不被猜忌的一個,是唯一得到善始善終的一個。因為他不僅懂得打仗,還懂政治和忍心,他懂退讓和自保。

《大秦賦》對於王翦這個人物的刻畫雖然有很多添磚加瓦的情節,但大體能夠讓人看出來王翦一些無雙的智慧,能看出他是如何在絕對的王權之下游刃有餘的。但也能看出,嬴政這人的缺點所在,甚至能夠映射出秦國二世而亡的原因。

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看王翦究竟是怎樣一個智慧的人?

《大秦賦》裡,王翦在運用心術方面有幾次重鏡頭。

1、嫪毐之亂、無詔回師;2、秦滅趙、攻克邯鄲前,遲遲不肯進兵;3、最重要的一次、秦滅楚、出師之前的瘋狂討賞。

這幾處地方是很能表達王翦是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在王權下游刃有餘的?是如何避免君王的忌憚?又是如何成功的避開功高蓋主這一頂大帽子,最終還能撈一大筆財富舒舒服服度過晚年的?

01、嫪毐之亂,王翦無詔回師,如何避免王上的加罪和忌憚?

嫪毐在咸陽城叛亂時,嬴政在雍城行加冠禮。

王翦的駐軍本來不在咸陽城中,聽說有人劫了驪山大營準備謀反,他就直接帶了一萬兵去圍截。

王翦此時沒有秦王的詔令,按秦法是不能擅自帶兵離開軍營的,因為無詔回師是死罪,他卻依然帶兵回師截攔截反叛軍隊,殺了劫營的人到雍城去護駕。

王翦此舉雖然有功,但卻是死罪。但經過他一系列操作,嬴政不僅不怪罪他,還就算他有大功了。

王翦做了什麼呢?

他帶著驪山大營的軍隊,晝夜不息地趕路,帶著軍隊到了雍城,到了雍城三里的地方,他把軍隊留下,自己帶著幾個下屬進了雍城。那時他鬢髮散亂、十分滄桑,但要去見大王他也沒有修飾一二。更有趣的是,常年征戰沙場戰無不克、勇猛神武的將軍下馬的時候竟然摔了一跤,而且,摔倒後還起不來了,是被人扶著到嬴政面前的。

還沒見到嬴政就大喊臣有罪。

他被人扶著一路跌跌撞撞到了嬴政面前,撲通就跪下了。先陳述自己有罪,再說自己平叛的事,也交代了帶兵是來護駕的事實。

嬴政激動地說:“秦有王翦!寡人之幸!將軍神武!”

王翦聽到這話,激動得暈過去了……這真是,本來看著很動人的情節,觀眾看著卻忍不住發笑,都道,王翦會做人。

為什麼說王翦這樣的操作就是會做人呢?

首先是,王翦犯了大忌:

一、無詔回師,按律當斬,這是不爭的事實。二、王翦沒有虎符就能指揮動驪山大營的軍隊,這很恐怖,他有謀反的資本。三、秦王在雍城行最重要的加冠禮,王翦帶著大軍跑到雍城去,這很危險,萬一是謀反呢?亦或是逼迫秦王什麼的,這很危險。

但是,王翦也很無奈,知道有人謀反,不去護駕,死罪的機率也很大。

他還不如賭一把,先把叛亂平了再說。但他的平亂之舉的確是忠義之舉,這是他的底氣。

如果王翦因為自己平亂有功就趾高氣昂,雖然一時嬴政不會拿他怎麼樣,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能找個由頭把他給幹掉了。所以王翦見嬴政時的態度特別低,低到泥巴里去了。

他直接把自己給摔得爬都爬不起來,又是一臉滄桑樣,怎麼著都有點兒為了王的安危不顧自己的生死的模樣,而且,他老遠就哭著喊“臣有罪,請大王降罪!”接著他又說,叛賊已經伏誅,他帶著軍隊來護駕。

這就好像一個人說:“你罵我吧?我剛剛擅自做主把打你的人給打了。”但一個一心一意為你的人,你怎麼還罵得出口呢?

當時所有的朝臣都在場,看著他演戲。

嬴政未必看不出他在演戲,但是也肯定沒法加罪於他了。尤其是他最後聽到嬴政一直誇他的時候,直接就暈倒在嬴政懷裡了。為了救自己而弄得這麼憔悴的將軍,誰還忍心加罪?

當然,王翦最厲害的還是他這一暈。

他這一暈其實是非常明智的。因為,他要是不暈,嬴政就不好下臺了。

嬴政都說:“將軍神武”了!要是不給個封賞似乎過不去。但是王翦見好就收,不降罪就好了,要封賞跟要命差不多,所以他直接就暈了,自然他這一暈把所有的尷尬都解了。

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王翦可以說把嬴政拿捏得死死的,他的功勞不能再大,他的姿態不能再低,他還能夠對著老闆扮柔弱,這真是其他的武將不會有的。

王翦的下一個重鏡頭是在秦滅趙戰爭中的。

02、秦滅趙、攻克邯鄲前,遲遲不肯進兵,其實是為了避免白起之禍。

秦滅趙之戰,王翦率領秦軍多次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都被李牧給打退了。他就用了個離間計,讓郭開使了手段把李牧給殺了。

這時候,趙國已經被秦軍圍困了一個多月,城內糧草匱乏,秦國的一名小將認為此時可以立刻攻打邯鄲把邯鄲拿下來了。但是王翦卻左顧右盼,時而看看地圖時而抿嘴沉思,就是不發表一言。這時候另一名小將又磨刀霍霍,揚言只要王翦一句話,他就可以一天之內攻克趙國邯鄲。

王翦聽了之後嚴肅而大聲地問了那名催戰的小將幾個問題:

1、燕魏齊楚,可有一國出兵援助邯鄲的嗎?2、大王可有王命,令我即刻拿下邯鄲城嗎?3、我大軍是否是到了糧草匱乏,需要即刻開戰嗎?

小將們的答案都是:“沒有”

王翦最後沉聲說:“既然如此,不必急於攻城!”

邯鄲城內的秦國間諜頓若把邯鄲城趙軍的佈防圖獻給了王翦。

王翦卻一邊看圖一邊對頓若說,如果拿下邯鄲城,先生當居首功啊!卻依舊不提要攻城的事情。

這下連頓若也開始催了,他說:“邯鄲城裡計程車兵半數都舉不起兵器了,將軍你怎麼還不下令破城呢?”

然後王翦又深沉地問了頓若兩個問題:

1、趙國宗室,可有勸降趙王的人?2、趙軍士卒,食不果腹,可有人棄戈而逃?

頓若的回答也都是兩個字:“沒有”

王翦心平氣和地說:“先生啊!我也恨不得立刻攻城而入,將趙軍綁到大王面前!”

接著氣勢一起,嚴肅而斬釘截鐵地說:“但是,兩軍對陣,拼的是意志和銳氣,趙軍的銳志未減,意氣未衰,我大秦的利劍也未到出鞘之時!請先生轉告大王,翦勢克邯鄲城!”

他說了一個字破城原則,那就是“困”

等到郭開派人來告訴王翦要與他裡應外合時,他才下令攻克邯鄲。然後很快邯鄲就被破了。

這整件事情的過程裡面展現了王翦的幾處智慧:首先,他很謹慎。

當初副將們覺得時機已到的時候他問的是,諸侯有沒有來救邯鄲的?大王有沒有說一定要打的?我們糧草還夠不夠?

他問這些跟打不打得下邯鄲城有關係嗎?顯然是沒有的,他的意思是,要是有人來就邯鄲,我們就打,要是大王有命令我們就打,要是糧草快沒了,我們就打。這意思很明白,現在去打邯鄲,邯鄲城是可以打下來的,可是,他現在不想打。為什麼呢?

危險。

這裡我們可以對標另外一個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白起的名字,熟悉大秦歷史的想必都不陌生,他可不僅僅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一個頭銜,他還有一個稱號叫“戰神”。很多人在《大秦賦》裡面找白起,其實,白起在趙國秦趙長平之戰之後的邯鄲之戰之後就沒有什麼存在感了,因為他不想打仗了。

他為什麼不想打仗?

起因是,他遭到了秦昭襄王的猜忌。

白起一生戰無不克攻無不勝,當年長平之戰時,一戰拿下長平,殺了趙括,坑了趙軍四十萬投降計程車卒,又準備一舉進攻邯鄲把邯鄲拿下。

那時候趙國的有生力量幾乎都已經被白起給消滅了,他還故意放了一百多個看過坑殺趙軍現場的兒童兵回邯鄲報信,本意就是為了傳播恐懼,動搖邯鄲君民的軍心,為一舉打下趙國做準備。

但是,趙國一邊請求割地求和,一邊派了個間諜去秦國賄賂當時秦國的丞相應侯,離間他們說:“要是武安君白起攻下了邯鄲,那麼趙國就滅亡了,秦王肯定要君臨天下。

武安君為秦國打下七十多座城,肯定是位列三公,你應侯豈不是低他一頭?

秦國曾攻打韓國的野王,把上黨和韓國分開了,結果上黨不願意歸附秦國,就歸附了趙國。說明其他國家的人都不樂意做秦人。

如果秦國把邯鄲攻下滅了趙國,秦國也得不到多少土地,趙國北邊的土地會歸附燕國,東邊的歸附秦國,南邊的則歸附韓國和魏國。秦國竹籃打水一場空,反而白送給白起做功勞,還不如趁韓趙緊張的時候接受他們的割地求和。”

這應侯馬上跑去跟秦王說:“王啊!秦兵打了這麼久也很苦啦,讓他們休息一下吧?先接受韓跟趙的割地求和吧?”

這秦昭襄王就答應了,把白起從戰場上召了回來。

白起那個氣憤呀,他說:“現在不打邯鄲,以後就打不下來了!”

過了八個月秦王又準備打邯鄲,派了其他人去,結果敗了。秦王就準備再讓白起上場,白起就不肯了,他說:“你不聽我的話,現在知道錯了吧?”然後他就裝病。然後再過一段時間,白起就被秦王給賜了一把劍自殺了。

白起為什麼會被從戰場上叫回來呢?

一是因為,長平之戰確實把秦國消耗得也夠嗆。二則是因為,秦王害怕,他害怕白起功勞太大,他打仗太猛,等白起蕩平邯鄲滅了趙國回來,秦王就控制不住白起了。所以秦王就不讓他打了。

至於最後秦王為什麼過了幾個月又準備打邯鄲了呢?據說因為,韓趙准許要割的土地又不給了。

白起在長平之戰裡面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太自以為是了,他打下長平之後,並沒有問過秦王的意見,就自己準備好了對趙國的滅國戰計劃。

這原本是沒錯的,因為秦國對天下的作戰方針就是一統天下,殲滅六國。要是秦王對白起足夠信任,白起的做法就是正確的做法,畢竟,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也不必事事都向王上報備。

比如當年樂毅攻打齊國,燕昭王對他就是絕對信任,所以樂毅乘勝逐北,齊國被他打得還剩下兩個小城,燕昭王也沒有懷疑他。只可惜,燕昭王死得早,他兒子就因為猜忌樂毅,奪他兵權,樂毅就跑到趙國去了。

樂毅和白起一樣都是自以為忠臣,大行其事,問心無愧,不會搞小心思的人。所以他們難免就會顯得有點兒不太尊重主子了。再加上他們的能力那麼恐怖,容易猜疑的君王自然就不能放心地用他們,總要敲打敲打,搞搞權衡什麼的。

王翦比他們聰明的地方是他態度足夠低,也足夠把君王的命令當回事。這就是他滅邯鄲之前一定要問,嬴政有沒有命令他立刻拿下邯鄲的原因,他怕重蹈白起的覆轍。

所以,王翦在攻打邯鄲的時候顯得十分小心翼翼,一定要到了必須拿下邯鄲的時候再打。

所以,等到頓若拿來邯鄲佈防圖的時候,他就問了一些邯鄲城內的事情,說什麼意志和銳氣,其實都是因為沒有到必須拿下邯鄲的時候。

最後在接到郭開裡應外合的計劃時,他才說時機到了,因為,要是趙國丞相自己都來送邯鄲,他還不要就真的是過不去了。所以,這時候打邯鄲是最合適的了。

自然他該有的禮節都有了,該低的姿態都低了,這拿下邯鄲應該沒什麼問題了,也就不會造成君王猜忌什麼的了。

當然,上面王翦的各種神操作都是編劇為了豐富王翦這個人物加的,下面的操作才是真真實實的歷史上發生過的——關於王翦打仗的神極操作。

03。1秦滅楚之戰,秦王不信王翦,信李信,王翦告病還鄉

攻打楚國之前,王翦已經幫秦國拿下了趙國和燕國。

打楚國荊州的時候,嬴政問王翦和李信要多少人能把荊州拿下來?

李信說,只要二十萬。王翦說,沒有六十萬打不下來。

嬴政說:“王翦你小子老啦,害怕啦!該歇歇啦!還是李將軍年輕膽子壯適合!”

結果嬴政就派李信去打了。這王翦一看嬴政不聽自己的,就稱病告老還鄉了。這才是和白起重合的部分。兩人都因為不被君王信任告老還鄉了,秦王準了。

之後王翦的做法才真正體現王翦和白起不一樣的地方,他比白起“睿智”的地方。

李信帶著二十萬打荊州打輸了,二十萬軍隊廢了。

03。2秦滅楚之戰,李信兵敗,嬴政重啟王翦,王翦瘋狂討賞,實際為了保命

李信兵敗,嬴政當然很憤怒,可是沒有辦法,他可不是個折了二十萬就裹足不前的人,他自己急急忙忙跑到王翦家裡,去認錯。

他說:“將軍啊,我悔不聽你的計策啊!李信果然讓我秦軍受到了折辱!現在荊州的兵馬就要往咸陽城來了,您老雖然在病中,難道就忍心不管我了嗎?”

看嬴政這演戲的手段也極其高明。態度也足夠低下,比他爺爺秦昭襄王牛逼。雖然王翦不是白起,但不想走白起的老路的話也應該學會騎驢下坡了。可是王翦也不糊塗,他的條件還是必須要的,所以就跟嬴政來了一把推讓。

當時他說打荊州要六十萬大軍的時候,嬴政評價說他老了,於是,

他就說:“我老啦!大王你還是再找一個能幹的人吧!”

嬴政說:“好了!別多說了,就你了!”

王翦說:“一定要我去,必須要六十萬大軍。”

你看,王翦說要六十萬大軍,就六十萬大軍,不會因為嬴政認個錯就少一點。可是六十萬大軍是個什麼概念?幾乎是秦國的全部兵力了。

要是王翦帶著這六十萬大軍謀個反什麼的,輕輕鬆鬆就能把大秦給端了。嬴政怎麼可以不忌憚?

雖然嬴政因此答應了王翦的請求,但是猜忌卻是難免的。就算嬴政一時不表達出來,這朝中大臣要是有像應侯那樣嫉妒他功勞的,在後面扇個風點個火什麼的,王翦難免不被扣上一個謀反的帽子。為將的最怕後方失火。

白起的前車之鑑,王翦倒是很以為然。

所以,他出軍之前就開始瘋狂討賞賜,讓嬴政給他準備好大量的好田好地好宅子。

那嬴政笑著說:“你去吧,還怕我虧待你不曾?”

王翦說:“替大王帶兵打仗,有功又沒得封侯的,還不趁著您倚重我的時候,為子孫討點賞賜?”

王翦這話是當著為他送行的所有大臣的面說的,他的意思很明白,我幫大秦打仗,不要封侯拜相,就要錢財。

以前秦昭襄王之所以忌憚白起,是因為白起的地位是跟著他的軍功一直漲的,到白起長平之戰時,已經是武安侯了,白起要是再打下去就沒得封了,這很危險,而且白起又不懂得收斂,最終導致自己的死亡。

王翦可不想死,他為嬴政提前想好怎麼封賞他。給錢,給宅子對於嬴政來說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不會傷筋動骨。所以他自然給得痛快。

王翦為了表現出他對那些天地財產的重視,總共派人催了嬴政五次,他求嬴政一定要給他最好的田地。

當時的人可不像我們幾千年後這麼旁觀者清,很多人是看不懂王翦的操作的,就是覺得他太過分了,仗還沒打贏就獅子大開口討賞賜。

王翦說:“你懂什麼?大王性情粗暴多疑,不輕易相信人,現在他把全國的兵力都給我,我不多多為子孫後代討些田產來表示我的忠誠,回頭讓他坐在那裡思來想去地懷疑我啊?”

王翦最後幫助秦國統一了天下,並且很及時地功成身退了,是很難得的得到善終的人。

後世大多數人都用王翦的例子來對比白起、甚至是李牧、廉頗等人。認為王翦比他們所有人都聰明,他不僅懂得打仗還懂揣摩主子的心思,懂得保命。

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王翦他為什麼要保命?

05王翦保命的背後,暴露出秦王的弱點,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秦無忠臣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裡面寫下一段評語:

“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致物身。及王離為項羽所擄,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太史公的意思很明白,王翦作為秦將,雖然功勞很大,但是他卻不能夠輔佐秦王,建立德政,並且幫助秦國鞏固根本,只知道迎合秦王的意思,然後撈點財物保命。但是秦國二世而亡,他孫子幫秦國帶兵卻變成了項羽的俘虜,也是一大諷刺。

太史公大概想說的是,王翦有些目光短淺,不能算真正地為子孫後代謀劃。因為,

如果一個人眼看著國家走向不正常卻還不知道諫言糾正,那麼國亡的時候,他也是沒法存身的。意思就是,王翦沒有盡到勸諫秦王,為大秦鞏固根基的責任,不能算是一個聰明人。

其實,司馬遷這裡對王翦有些苛責了。

因為,歷來忠臣只有遇到明主才能發揮作用。比如樂毅遇到燕昭王,君臣相知,燕國也瞬間壯大;比如吳王闔呂用伍子胥使吳國壯大,趙惠文王用廉頗藺相如等,趙國國力強盛;秦昭襄王用白起,白起攻無不勝。

但是,燕昭王死,燕惠王猜忌樂毅,樂毅跑了,燕國迅速變弱;闔呂死,夫差不用伍子胥,把吳國滅了。趙孝成王長平之戰把廉頗換掉,四十萬趙卒被坑,後來又啟用廉頗,趙國倒安穩了一段時間。到趙偃把廉頗趕走,趙遷又聽郭開讒言把李牧殺了,趙國就滅了;秦昭襄王后面沒用白起,邯鄲之戰就敗了;當然,秦國國力那時候還強盛,損失個把將軍也是一時的,很快會有其它的常勝將軍,比如王翦這樣的。所以秦國對將軍什麼的就更加沒那麼肉疼了。

大秦國可能國力強了很長一段時間把他們的君王都養得很有傲氣,不僅非常地寶貝手中的權力,也非常地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凡是迎合自己的意見通常都很能聽進去。凡是不太順耳的意見,可能就不太能中聽。

這也是王翦選擇保命,不選擇直言,只做迎合君王的事情的原因。

像王翦這樣順應君王的大臣並不少。

比如商鞅,他很有能幹,他和秦孝公講了三種道:“帝道、王道和霸道”前面兩種秦孝公都不喜歡,他喜歡霸道,所以商鞅就專門為秦孝公打造霸道。

而秦相李斯也差不多,他起初幫助秦國滅六國用的就是秦始皇用的帝王道。秦始皇喜歡絕對的掌控權力,李斯就為他制定相應對策。甚至為了秦始皇的專制統治,他還專門進諫了一條焚書坑儒,禁止私議的建議,秦始皇一一採納了。

李斯能夠官至丞相就是因為他懂迎合,他太懂迎合了!

秦始皇是個很不喜歡別人議論他的人,從前的皇帝死了以後,後輩都會根據他們的作為給定一個諡號。秦始皇把這個取消了,他說:“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王,真不像話!以後秦國世世代代都不能給他們的父親取諡號!”

李斯禁止民眾私下議論,毀掉諸子百家的書籍,其實是想讓民眾沒有知識文化,好管理。這一切都是為了迎合秦始皇。

但是呢,可笑的是商鞅被車裂了,李斯被腰斬了。

《大秦賦》王翦滅楚前瘋狂討賞,為何獲贊無數嬴政為何無忠臣

《大秦賦》王翦滅楚前瘋狂討賞,為何獲贊無數嬴政為何無忠臣

《大秦賦》裡,李斯大言不慚地對秦始皇說:“秦國無忠臣。”這一點李斯說得很對,儘管,李斯標榜自己是大秦第一忠臣,但懂點歷史的都知道,李斯不是。

不是李斯不做忠臣,而是秦始皇手下做不了忠臣,只能做順毛的狗。比如趙高,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他一個屁都不敢放,秦始皇一走,他就作妖了。

所以說,王翦的惜命,李斯的迎合,趙高的溫順都說明了秦始皇幾個致命的弱點,他專斷、殘忍、還有多疑。故而沒有人敢提出逆耳忠言。

這才是秦國二世而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