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名門望族,有你的家族麼……

林姓在中國只是人口大姓,而在中國歷史程序中留下濃墨一筆的名門望族、士族門閥卻是這十個家族,史稱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弘農楊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 、陳郡謝氏 、清河崔氏 、滎陽鄭氏、范陽盧氏、太原溫氏。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一本《百家姓》,涵蓋了中國絕大多數家族姓氏。姓名是中華名文化的脈承之一,是人們以“血脈傳承”為根基的社會人文標識,人們族群而居,以血緣關係為紐帶逐漸繁衍成家族。某些家族經過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傳承發展成規模宏大的名門望族,更有甚者左右一國之政權。

作者本人姓“林”,《辭海》解釋說“林,姓也,史謂殷比干避難長林之山,因以林為氏”。大多數林姓族人皆以殷商比干為始祖,傳說比干擁有一顆“七巧玲瓏心”因直言進諫紂王得罪妲己,被妲己設計挖心而死,其妻避入深林產下一子名“泉”,遂後人以“林”為姓。我家鄉的牌坊上就刻著這麼一句“系出博陵入閩邦移桔裡蕃衍麟書綿世澤”,讓子孫後代謹記我族的祖源和遷徙之路。

解讀文字可得知我族起源古代博陵郡(今河北定州、深州市、饒陽、安國等地),晉朝隨元帝“永嘉南渡”遷徙福建莆田,後我族一支繼續南下至廣東陸豐市建“麟書庭村”,繁衍生息至今已歷近二十世有餘。

林氏宗祠

林姓雖然在歷史上不是名門望族,卻繁衍甚廣,尤其以廣東、福建二省、東南亞地區林姓人口皆排在前列。人才輩出的林姓家族更是以安東琅邪王府將軍、黃門侍郎林祿,“九牧林”林披,隋朝時代南方楚國皇帝林士弘和其後裔周世宗柴榮天下聞名。

隴西李氏、趙郡李氏

弘農楊氏

太原王氏、琅琊王氏

陳郡謝氏

清河崔氏

滎陽鄭氏

范陽盧氏

太原溫氏

秦漢時期設定隴西郡,李姓始祖即為秦國司徒李曇的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隴西李氏是著名的將門家族,湧現出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等將星。

魏晉時期天下大亂,李廣十六世孫李暠自立為西涼王,成為李氏第一個國君。後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更是賞賜有功之臣李姓,使之成為一個龐大的族群,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遠遠超過了趙郡李氏。

李世民

即華陰楊氏,西漢元鼎四年置弘農郡,轄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陝西渭河下游關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楊姓始自西漢丞相楊敞,楊敞玄孫楊震時官居太尉,人稱“關西孔子”,著名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就出自他之口。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秉其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一時顯赫。

楊堅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朝代“隋朝”,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出了“十一宰相”、武則天之母楊氏,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乃至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讓楊門光輝無比。

隋文帝楊堅

起源於山西省太原市,族人是黃帝的後裔,“王”這個姓來源於爵位,意為“帝王之後裔”,其中晉陽王氏、祁縣王氏是最主要的兩大房支,晉陽王氏始祖為東漢時的王柔、王澤兄弟,祁縣王氏始祖為東漢末的王允。

據民國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餘姚上塘王氏宗譜》載,王氏世系如下:“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晉,為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姬晉,名晉,字子喬,是東周靈王(姬洩心)的長太子,幼時天資聰穎,溫良博學,不慕富貴。太子晉卒後不久,靈王駕崩,太子晉的弟弟貴嗣位,是為景王。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太原王氏從戰國末期開始走向政治舞臺中心,湧現出許多文豪將星。

王翦:秦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王翦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秦始皇以王翦為師,王翦與大將蒙恬功勳卓絕,於是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其孫王元為避戰亂,遷居山東琅琊,史稱“琅琊王氏”。

西漢末年王莽:廢漢立新,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東漢末年王允、《蘭亭序》的王羲之、唐代大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北宋王安石、《西廂記》作者王實甫、明朝聖人王陽明,這些統統都是太原王氏的後裔。

司馬懿想滅王氏三族

陳郡謝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始祖為曹魏時期的典農中郎將謝纘與其子謝衡,興起於曹魏,衰於南朝梁,至南朝末年走向沒落。

謝氏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謝安,堪稱把謝氏一族抬上歷史的制高點——謝安指揮“淝水之戰”以八萬人大勝前秦25萬入侵者的奇蹟,此戰延續了中華華夏文明免遭北方蠻族的破壞,奠定了南北朝的基礎。

謝安

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為東晉大勝立下至偉的貢獻,奠定了陳郡謝氏為東晉以及南朝的當軸士族。後人將門閥士族鼎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比喻為“王謝”並稱的年代,謝氏還出了許多於文學貢獻與藝術才能的傑出人物,相比其他門閥士族,謝氏在文學藝術方面貢獻巨大。

謝靈運: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是第一位只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他還兼通史學,擅書法,曾翻譯外來佛經,並奉詔撰《晉書》。

崔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從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名門望族,號稱北方第一高門。秦朝時崔意如擔任秦大夫,其長子崔伯基在西漢時期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治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清河崔氏由此而來。

曹魏時因崔琰、崔林二人勳業之盛,清河崔氏躋身魏晉頂級門閥之列,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士族大規模南渡,而清河崔氏仍根植於河北,具漢魏禮法傳統,以儒家經學為本,力圖對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進行漢化改造,至南北朝時進入鼎盛時期,崔宏、崔浩父子先後輔佐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為北魏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並積極推動了鮮卑漢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時將清河崔氏列為四姓高門崔盧王鄭”之首,清河崔氏與范陽盧氏並稱為“崔盧”。

唐代,清河崔氏出了23人做過宰相,俊採星馳,人傑地靈,然而隨著唐末科舉制度推行和“黃巢起義”促使北魏政權瓦解,崔氏也隨著沒落。

清河崔氏有定著六房,分別為: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許州鄢陵房、鄭州崔氏、南祖崔氏。其中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同姓,但互相併非分支,同樣是高門士族。

崔燕劇照

滎陽鄭氏源自古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為姓,以故地滎陽為郡望。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南北朝時滎陽鄭與清河崔、范陽盧、太原王併為中國四大望族。

鄭興、鄭眾父子是東漢名儒;鄭渾歷任魏郡、上黨太守,是曹魏名臣;鄭泰是揚州刺史,漢末名臣;鄭衝是西晉太傅,開國元勳;鄭袤是密陵侯,西晉初名臣;鄭袤子孫四世都是西晉重臣;鄭渾八世孫鄭羲是北魏中書令,鄭羲子鄭道昭為兗州刺史,號稱北方書聖。

唐以後滎陽鄭氏連續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書、侍郎、節度使等更多。聲望達到鼎盛,其先賢或勤政於朝堂,或教化於州郡、或建功於邊陲,都為社會經濟文化作出貢獻。

鄭氏族徽

源自姜姓,齊國公卿高傒為盧姓始祖,其後人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

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的詩句。范陽盧氏與清河崔氏並稱為“崔盧”,有“北州冠族”之稱,北魏太常丞盧靖有三子,分別為北魏、北齊、北周三朝之帝師。

范陽盧氏以儒學、禮學、書法等為家學名著於世,在東時即有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曹魏時有司空盧毓。

盧植劇照

溫氏之先出自姬姓,太原溫氏最為著名的是初唐溫氏三傑:溫大雅、溫彥博、溫大有兄弟三人。連唐文宗都感嘆:“李氏君臨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聯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溫等望族聯姻的人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