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新民橋下掛著的一把古劍,已掛了百年,為何無人敢盜走

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廣黃帝本行紀》

劍作為一種兵器,自古就一直出現在戰場上。

早在黃帝時期,當時剛剛進入青銅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造出了劍,因此劍也被稱為“短兵之祖”

。而在很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劍也常常作為主角出現在文章或者詩詞中,足以說明劍在古人心裡的地位。

而且在諸多出土的古墓中,陪葬品往往都少不了一把寶劍,

俗話說“寶劍配英雄”,所以這些有劍陪葬的人,大多身前都是習武之人或者是部隊中的人。劍這種東西往往被人們置於臥室或者庫房,但是在貴州卻有一把古劍,掛在新民橋下,已掛了百年,為何無人敢盜走?

這把掛在貴州省遵義市新民橋下的古劍,已經有年頭了,而且這把劍還有這神奇作用,可以預測福禍之事

。觀察的辦法也很簡單,因為劍懸掛在橋洞中,所以只需要觀察劍尖所指的方向即可判斷,

每逢有天災人禍發生之前,這把劍的劍尖就會向上指

,幅度越大,代表著這次事件越嚴重。根據當地一些老人講述,在唐山大地震來臨之前,這把劍曾經劍尖向上,近乎都快成了一種直立形態。而附近如果發生交通事故之類的事件,寶劍也會劍尖向上指,只不過幅度很小,不仔細觀察都看不出來。

至於為什麼會有一把寶劍懸掛在這裡,說法也有很多,當地流傳最廣的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是當時的這把劍是當時的朝廷命人掛上去的

,因為貴州地區比較偏遠,當地在古代時為少數民族佔領的區域比較多,所以為了震懾當地人,才會有這把代表著朝廷權威的寶劍放在這裡

。還有一種就和風水有關了,橋下的這條河叫做泮水河,曾經經常發大水

,搞得周邊百姓受苦受難,當地的縣令請來了一位道士,那道士站在橋上檢視之後,告訴大家,此地地形容易有蛟龍出沒,

每次發大水都是蛟龍在水中興風作浪,因此需要特殊材料製作一把寶劍,只需懸掛在橋洞之下,就能震懾水中的蛟龍

,讓它不敢再生出事端。

首先來看這座橋的地理位置,處於遵義市的播州區。

“播州”二字來自明代,當時由明太祖親自取名

,寓意為此地是為了安撫少數民族所設定的行政區域,而新民橋就在這個區域,立於泮水河之上。

而這座橋的修建歷時,在2005年時才被考究清楚

。當時當地政府修建河堤,請人清理河底淤泥時,找到了一塊石碑,這座橋的來歷都在石碑上記錄著。

這橋最早在乾隆年間就出現了

,但那時還不叫做新民橋。後來因為此地洪水比較多,這座橋在經歷數次洪水襲擊後,橋面缺失,橋墩倒塌。到了民國時期,當地一位孤寡老人,為了做善事,死後把家產都捐出來修橋,在當地一些鄉紳的帶頭下,召集當地人捐款,再加上老人的遺產,於是就有現在的這座新民橋。而當時修好了之後,擔心再遇上大水沖垮大橋,於是就按照迷信說法在橋下掛上“斬龍劍”。這種做法放在現在來看,就是封建迷信的做法,但是當時的人們還是比較相信這些東西的。

我們都知道,這把寶劍是個老物件,如果拿去換錢,也能值點錢,

為何寶劍一直掛在這,也沒有小偷小摸來盜竊呢?

這要從當地的另一個故事說起了,好多年前,

曾經有兩個小偷,因為生活貧困潦倒,於是打起了這寶劍的主意,兩人划船到橋下,準備偷竊寶劍。

就在兩人做好準備,要搭人梯上去偷盜寶劍時,突然水面水浪四起,可是那天是個無風的天氣,

又悶又熱,這水面自己就升起了波浪,小船在水浪裡劇烈搖晃,彷彿在大海中行船一般,沒幾下船就翻了。

而兩個小偷順勢掉進了水裡,其中一個因為水性不好,被活活淹死。而另一個雖然游上岸,但是回家後沒幾天,就變得瘋瘋癲癲的。

然後人們都說,這寶劍已經有了靈性,可以與水裡的蛟龍溝通,任何想對寶劍下手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但是這樣的故事,大抵是為了有人為了防止寶劍被盜,從而編纂出來的嚇人故事。

參考資料:《廣黃帝本行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