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人均比較富裕的樞紐小城三門峽,文化與山水都超出人們的預期

地處黃河流域母親河南岸的三門峽市,位於河南、陝西、山西三省交界處,它的名字來源於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傳說。相傳大禹治水時,用神斧將阻擋大河的高山劈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滔滔大河得以東流而去,三門峽由此而得名。

三門峽建市時間不長,1957年因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而設。有朋友會問,這麼年輕的城市,能有多少歷史文化底蘊?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座“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樹半城田”的陝州古城,它始建於西漢景帝年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有名的夏商征戰、周召分陝、假虞滅虢、秦晉之戰等典故,無不發生於此,而三門峽城區就坐落在陝州古城。

三門峽地處秦嶺餘脈崤山山麓,千古雄關函谷關矗立境內,古時崤山與函谷關並稱“崤函”之塞,因而三門峽又稱“崤函”。崤函古道石壕段遺蹟,則位於三門峽市陝州區硤石鄉車壕村西南,唐代大詩人杜甫夜宿於此,曾寫下了著名詩篇《石壕吏》。崤函古道,在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它西端連線的是潼關,東端則是洛陽。如果說絲綢之路是東起洛陽,經過三門峽,到西安,然後繼續向西的話,這條崤函古道,可以說是絲綢之路的第一段路。

在崤函古道的谷口盡頭就是曾鎮守秦朝東大門的函谷關,蜿蜒的黃河繞城而過,與雄關相望。函谷關不只是因雄關要塞而有名,更是因為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著就的《道德經》而聞名於世。讓遊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的遊客更過是想在此朝聖祭祖。

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的黃河三門峽大壩風景區位於三門峽市區東北部。它北鄰山西,西鄰陝西,被人們稱為豫西“金三角”,是我國在黃河干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寶輪寺塔位於三門峽市區西部陝州風景區,原為陝州城內寶輪寺的寺塔,始建於唐朝,現寺已早毀,唯塔獨存。令人驚奇的是遊人立於塔四周數丈,叩石、擊掌,會聽到“呱呱呱”的類似蛤蟆的叫聲。叩石或擊掌越響、越快,這種蛤蟆叫的聲音也就越逼真、響亮,所以當地人俗稱其為“蛤蟆塔”。

虢國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區北面的上村嶺,是周代諸侯虢國國君及貴族墓地。整個墓區面積達4萬平方米,共發掘出各類貴族墓234座,車馬坑60多座,出土珍貴文物1萬多件。其中兩座國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貴一級文物,如有“華夏第一劍”之稱的玉菱銅芯劍、精美華麗的“綴玉面罩”等。

近年來,三門峽地區的地坑院已經成為中原文化的一個標誌。地坑院又叫作天井窯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如今“穴居”地坑院在三門峽市境內儲存較好,特別是陝縣西張村鎮的廟上村,有“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景象。

如今的三門峽還有天鵝之城的美譽,每到冬天,從西伯利亞飛來的天鵝,會熱鬧整個小城。而它的經濟發展更是可圈可點,前不久釋出的三門峽2020年全年GDP為1450。7億元,人均GDP達到了7。14萬元,相對比較富裕。

“東風灑雨露,會入天地春”,三門峽的文脈傳承與經濟發展只是中原大地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