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朝皇族紅帶子能獲封什麼爵位?皇族的紅帶子和黃帶子有何不同?

在清朝皇室宗親被分為三類,分別是黃帶子宗室和紅帶子覺羅以及紫帶子的特殊皇族成員這三類,既然皇族被劃分了等級,當然就是為了強調親疏遠近之分,就如同普通人對待自己的親叔叔肯定和對待自己的堂叔不同一般,同樣道理皇帝也是如此,所以清朝的皇室就有了如此的區別劃分。

其實清朝各方面的制度基本都承襲於明朝,但是清朝也都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在各方面制度上都進行了革新,也包括皇族成員管理制度上也都進行了改革,就像黃帶子、紅帶子、紫帶子的區分。

在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皇太極推行漢化,效仿明朝皇室的皇族姓氏制度,將皇族姓氏定為愛新覺羅氏,並且皇太極還區分了皇族近親和遠親的區別。

皇太極以爺爺塔克世為界限,塔克世一系的後人都屬於皇室近親,是皇室嫡系子孫,被稱為宗室,而塔克世平輩以及長輩的同族後人屬於皇室遠親,被稱為覺羅。

覺羅在滿語中的含義是遠方的意思,可以引申為遠支親戚的意思,所以清朝稱皇室遠親為覺羅。不過實際上愛新覺羅家族的姓氏本身就意味著這個家族實際上是滿洲愛新部的遠支宗親的意思,愛新覺羅家族一直是愛新部的邊緣家族,只不過到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老爹塔克世時期,塔克世被明朝封為建州女真左衛指揮之職,愛新覺羅家族才以遠支宗親逐漸崛起。

皇太極為了區分近親宗室和遠親覺羅,因此制定了近親宗室可以佩戴皇帝才能戴的金黃色腰帶以彰顯身份地位,而遠支覺羅則佩戴紅色腰帶,所以民間俗稱為黃帶子和紅帶子。

因此清朝的近親宗室和遠親覺羅外在區別就是腰間的腰帶顏色,當然,在家譜中近親宗室和遠親覺羅也是分開記錄的,普通人的族譜叫家譜,而皇帝家的家譜則被稱為《玉牒》,而清朝的《玉牒》分為三系,一系是帝王支系,也就是記錄帝王及其後世子孫的譜系;另外一系是記錄近親宗室的譜系;最後則是記錄遠親覺羅的譜系。在《玉牒》中帝王和近親宗室都是用黃封面的,而遠親覺羅則是用紅封面的。

除了黃帶子和紅帶子之外,還有第三種特殊的皇室成員佩戴紫色腰帶,為何說佩戴紫色腰帶的人是皇室成員的特殊人群,因為這些人都是因犯事被革除宗籍的皇室成員,最初的時候被革除宗籍的皇室成員與普通旗人無異,其子孫後代姓名不得再被錄入《玉牒》,但是到了康熙時期,康熙規定愛新覺羅氏同姓不得通婚,而這些被革除宗籍的皇室成員從血統上來說還是愛新覺羅氏血統,康熙為了避免出現這些被革除皇室宗籍身份的人與皇族成員出現本家通婚的現象,所以就讓這些被革除皇室宗籍身份的人佩戴紫色腰帶。

康熙還允許這些被革除皇室宗籍身份的人及其子孫後代姓名可以錄入《玉牒》中,原來是近親宗室的人則附錄在黃冊之後,原來是遠親覺羅的人則附錄在紅冊之後。

而在系紫色腰帶的人中除了包括已革除皇室宗親身份的人,還包括了一位滿洲聖人的家族後裔,這個人就是覺爾察·達海。

達海是完善了滿洲文字和風俗的人,在皇太極時期被賜號巴克什,這個封號的意思就是滿洲聖人的意思,達海在滿洲人心目中就如同孔子一般,因此康熙特賜達海家族可以佩戴紫色腰帶,並且可以和皇室宗親一樣其家族女性成員不用參加宮廷選秀,以彰顯其家族身份高貴。

所以說在清朝普通百姓是沒有資格佩戴黃、紅、紫三色腰帶的,這三色腰帶代表著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等級象徵。

當然,黃帶子、紅帶子、紫帶子的區別不僅僅在於一根腰帶和在《玉牒》中的記錄區別,更重要的還是在於他們在物質上的待遇區別。

清朝的爵位分為皇室爵位和民爵,皇室爵位就是專門只能封給皇室成員的爵位,而民爵則是可以封給有功之臣的爵位。

清朝的皇室爵位主要分為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入八分的爵位包括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

不入八分爵位則有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二三等鎮國將軍、一二三等輔國將軍、一二三等奉國將軍以及奉恩將軍。

清朝皇室的爵位以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為界限,八分其實就是指的朱輪、紫韁、寶石頂、雙眼花翎、牛角燈、茶搭子、馬坐褥和門釘這八種衣食住行的待遇。

朱輪、紫韁指的是馬車的車輪是紅色,騎馬的韁繩是紫色;

寶石頂就是指官帽上鑲嵌的寶石不同,在清朝只有入八分爵位的皇室貴族才能佩戴寶石頂,而不入八分爵位的人和一二品大官只能佩戴珊瑚頂;

雙眼花翎就是指官帽後面的花翎,不入八分爵位的人都只能佩戴單眼花翎,而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這一級爵位的人是佩戴雙眼花翎,貝子爵位往上的高等爵位的皇室貴族佩戴三眼花翎;

牛角燈、茶搭子、馬坐褥分別是指晚上照明的射燈和儲存熱水用的保溫墊以及馬鞍轡下墊的一層褥子;

門釘則是指府門上的釘子,皇宮中的門釘是九行九列八十一顆,親王家門的釘子數量是九行七列六十三顆,從郡王級別到奉恩輔國公級別府上門釘數量是一致的,都是七行七列四十九顆,而所有不入八分爵位的府上門釘數量都是一樣,是五行九列四十五顆。

而且入八分爵位的人必須在朝廷中擔任差事,且不得批准不能離開京城,在出席一些國家大型典禮活動時,入八分爵位的人是要跟在皇帝后面而行的。

相比之下不入八分爵位的人就不需要在朝廷中擔任差事,也更加自由可以隨時離開京城,出席國家大型典禮活動時則不能跟在皇帝后面,只需要跟在本旗旗主後面即可。

因此從這些可以看出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在各方面待遇都不一樣,入八分爵位很明顯待遇要比不入八分高不少,所以也能看出來入八分爵位那都屬於是近親宗室才能被冊封的爵位,而不入八分爵位肯定就都是遠支覺羅才能被冊封的爵位了。

但事實上紅帶子的遠支覺羅能被封到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兩個級別爵位的人都少之又少,能獲封這兩個級別爵位的人都是祖上有戰功的家族,實際上紅帶子的遠支覺羅能獲封最低階的爵位奉恩將軍就已經很不錯了,絕大多數的紅帶子的遠支覺羅都是閒散覺羅即沒有封爵的皇親。

在清初時期閒散的皇親沒有封爵也就是沒有任何收入,與平民無異,只是在社會上身份地位高於平民,並且不受地方官府法律約束,閒散的皇親如果犯了法是要由地方官府移交到宗人府處理的。

因此這些閒散皇親由於沒有收入,所以仗著社會地位和特殊身份不受法律約束,欺壓百姓的人有不少,他們根本不會從事生產工作,人品好一些的則生活得也很落魄,因為放不下皇族成員的身份去生產工作,雖然人品好一些不會欺壓百姓,但生活的卻很落魄。

所以到了乾隆時期,乾隆考慮到這些閒散皇親要麼欺壓百姓,要麼生活落魄,不管哪一條對皇室的名聲都不好,於是乾隆下旨賜給閒散皇親配穿正四品武官頂戴和朝服,並每年給他們發低保,還要求宗人府嚴格約束閒散皇親的不法行為,這樣這些閒散皇親才算是穩當了下來。

乾隆所發的這筆低保官名叫作養贍銀,也是按照黃帶子和紅帶子分發,黃帶子的閒散宗室每年可以從朝廷領取36兩銀子42斛米;紅帶子的閒散覺羅每年可以從朝廷領取24兩銀子21斛米,至於紫帶子的都屬於被革除宗籍的皇室宗親,不受懲罰就不錯了,自然也不會有任何待遇了。

這筆養贍銀是個什麼消費概念呢?按照晚清時期的人均收入計算,當時人均年收入大概在6兩銀子左右,實際上貧民要比這個收入還低,大概在2兩銀子左右,這麼一對比,那這個養贍銀給的還是很多的了。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主要依據還是在清朝時期京城消費水平比較高,按照史料記載晚清時期京城的五口之家年均開銷大概在30兩銀子左右,這麼一算的話,那這筆養贍銀還真可以算是低保了,這些黃帶子的閒散宗室和紅帶子的閒散覺羅連孩子都不敢多生,當然,這是指在京城生活的水平,如果離開京城,那麼他們領的這筆錢花起來還是非常富足了。

不過到了晚清時期由於清朝各種割地賠款,財政十分緊張,這筆養贍銀基本已經名存實亡發不出來了,所以晚清時期那些黃帶子閒散宗室和紅帶子閒散覺羅依靠這筆養贍銀生活的基本都陷入了困境。

紅帶子覺羅能獲封的爵位最高也就是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年收入是700兩俸銀和700斛祿米;輔國公年收入是500兩俸銀和500斛祿米。

黃帶子宗室能獲封的最高爵位則是親王爵位,清朝的親王每年收入是1萬兩俸銀和1萬斛祿米,除此之外清朝還規定親王可以申報一個兒子為親王世子,作為親王世子每年還有6000兩俸銀和6000斛祿米。

也就是說一個親王每年可以收入1。6萬兩俸銀和1。6萬斛祿米,要比那兩個不入八分的公爵收入多很多。那也沒辦法,誰讓黃帶子宗室人家是皇帝近親而紅帶子覺羅是遠親呢,這才叫親疏遠近之分。

而且在清朝想獲得爵位其實還很難,不是皇室宗親生下來就有爵位的,清朝的皇室爵位獲得途徑通常分為功封、襲封、恩封、襲封四種形式。

功封通常就是指立下戰功的情況下可獲得封爵,紅帶子覺羅即便立有戰功,頂多也就會被封到不入八分鎮國公或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兩級爵位。

襲封就是指兒子繼承老爹的爵位,在繼承時要按照清朝的世襲遞降規矩繼承爵位,在清朝除了極少數獲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家族承襲爵位不需要世襲遞降之外,其他的所有爵位都需要世襲遞降。也就是比如老爹是親王爵位,那麼兒子再繼承爵位只能繼承低一級的郡王爵位,這種封爵前提就是得有一個好爹,能有爵位傳承下來。

恩封就是指皇帝很喜歡你,沒理由地就想給你封爵。比如雍正的十三弟胤祥,他在康熙時期沒有封爵,哥哥雍正繼位之後很喜歡他,直接將他晉封為怡親王,在他死後他的家族更獲得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待遇,胤祥的怡親王爵位就是典型的恩封,當然這種情況通常都會出現在黃帶子的近親宗室身上,紅帶子作為遠親覺羅與皇帝的血緣關係都很遠了,幾乎不會得到皇帝的喜愛和關注,也就談不上恩封了。

考封是指透過像科舉考試一樣成績優異者獲得封爵,這也是清朝獨有的一種封爵制度,也是清朝皇室宗親獲得封爵的主要途徑。

考封的考試專案主要為滿漢文翻譯水平、騎馬射箭和步行射箭三項,主要是針對非嫡長子的皇親受封爵位的考核,畢竟清朝是有著嫡長制度,只有嫡長子才能降級承襲父親爵位,那其他的兒子想獲得封爵就得走考封之路。

但是考封制度的前提還是得有一個好爹,當爹的封爵越高,那麼兒子走考封獲得的爵位也會相應高一些。

就如上圖所示,如果老爹是親王,那麼親王嫡福晉所生的幼子按照規矩想獲封不入八分輔國公爵位的話,就得需要參加考試,而且必須三項考試全部考優才能順利獲封,如果兩優一平,就得降級承襲一等鎮國將軍爵位;如果一優二平或二優一劣,就得降二級承襲二等鎮國將軍爵位;如果是一優一平一劣,這就降三級承襲三等鎮國將軍爵位;如果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那就不用想著封爵了,直接變成黃帶子閒散宗室了。

不過考封有一點好處,那就是不管是黃帶子閒散宗室和紅帶子閒散覺羅,父親沒有封爵也可以走考封之路,比如父親沒有封爵,紅帶子覺羅就是以閒散覺羅身份參加考封的話,前提必須是成績極為優異,可以獲得雲騎尉這類的小封爵。

清朝的雲騎尉這個封爵通常都是冊封給因公殉職的烈士子女的爵位,年收入大概是85兩銀子左右,基本相當於一名正五品官的年收入。

雖然雲騎尉這個小封爵的地位待遇並不高,但是對於紅帶子的閒散覺羅來說也算是很不錯的收入了,因此在清朝考封之路成了很多紅帶子的閒散覺羅努力奮鬥的目標。

寫在最後

所以從這些可以看出雖然在清朝紅帶子覺羅算是皇室宗親,隸屬於皇室宗人府管轄,但實際上他們所能獲得的封爵和待遇遠比黃帶子的皇室近親差很多,畢竟皇帝親戚也是要分親疏遠近的嘛。

不過清朝的皇族區別劃分和獲得爵位的途徑都要相對比之前歷朝歷代都更加合理,其實清朝設定這些規矩無非就是為了限制皇族,也是擔心過於龐大的皇族成員群體日後會成為拖累國家財政的負擔。

在清朝限制皇室成員獲得爵位的手段下,清朝皇室成員中有爵位的人僅佔6。3%,而這些獲得爵位的皇室成員中,獲得不入八分爵位的人佔比為75%,也就是說清朝皇室成員中大多數人都只獲得了低階的爵位,而清朝皇室成員中更是有高達93。7%的人是沒有任何封爵,也就是閒散的皇親。

所以清朝的皇族區分對待和獲得封爵制度相對都要比其他朝代合理得多,能有效的扼制後期過於龐大的皇族成員成為國家財政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