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孫策讓孫權繼承江東,為何不讓大喬輔佐自己的兒子?原因很簡單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起三國,東吳,西蜀,北魏三足鼎立,在那個紛擾的亂世往往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孫策在父親孫堅死後用玉璽向昏庸的袁術借兵三千並帶走黃蓋,程普,韓當三員老將,憑藉勇猛的武力和“小霸王”獨特的人格魅力,征戰四方,所向披靡,成為了東漢末年的一方諸侯,然而就是這樣的時代寵兒卻英年早逝,死後將辛苦打下的基業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卻不傳給自己的兒子,這是為什麼呢?

說起孫策之死也是著實讓人惋惜,孫策憑藉向袁術借來的兵士,在短短六年的時間內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捲江東,將江東六郡收入囊中,為東吳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大戰,孫策計劃偷襲許都,但是,還沒來得及行動,就遇刺身亡了。當時,孫策殺了吳郡太守許貢,許貢的門客為其報仇,一次,孫策在外出狩獵中,與許貢門客相遇,遇刺,傷勢很重,孫策在死前,讓弟弟孫權繼承了江東基業。孫策死時,年僅二十六歲。

在封建統治時期,帝王權力的交替一般都會遵循“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兩個原則,特別是遵循父死子繼的原則,實在沒兒子時才會選擇第二種,否則皇帝那麼多兒子輪到孫子輩繼承皇位時恐怕江山都沒了。按照古人十六歲可結婚的標準,當時孫策的兒子應該有八九歲了,憑藉孫策手下民心擁戴,按道理找兩個託孤大臣,再由大喬輔佐自己的兒子這完全能行的通。為何孫策沒有這樣做?小編認為有這幾點

一,江東後方未穩,選擇孫權可保住基業。

當年孫策憑藉武力用極短時間內平定江東六郡,雖然憑藉良好的軍紀和安撫政策得到了廣大平民的愛戴,但因為統治時間較短,對於強權氏族和割據勢力採取的是血腥的高壓政策,這些問題都為統治的穩固埋下了隱患。

二,兒子太小,不足以駕馭老臣。

要知道那個年代風起雲湧,變幻莫測,有兵便可自立為王,要知道黃蓋,韓當,程普是遂孫堅打天下的老將,軍功卓越,若你沒什麼能力鎮得住他們,他們很可能就倚老賣老,不聽排程。而孫權籠絡人心這方面的權謀手段,恐無人能及。

三,孫權天資聰慧,本就有帝王之相。

三國志中就有記載,孫策對其弟孫權的評價:“據江東之眾,決機兩陳之間於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自比衝鋒陷陣的將軍,而孫權確實十足的像個運籌帷幄的帝王。就連當世梟雄也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感慨。由此可見孫權繼承江東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為江東大業,孫策英雄氣概,將打下的基業讓與孫權。然而當孫權即皇帝大位時,孫權尊父親為“武烈皇帝”,卻只追諡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按理說父親是第一位皇帝,哥哥就是第二位皇帝更何況基業都是哥哥打下來的,後世也議論孫權不厚道。

孫策的兒子未能繼位,愛妾大喬後世也少有記載。不由得讓人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