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縮骨功”繼承人王寶合:免費收徒無人學,晚年被年輕人輕易擊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行業的種類和數量逐漸豐富起來。各行各業自有其執行規則,只有有天分肯鑽研的人,才有可能能夠做到行業頂尖水平。

在歷史上出現過的無數行業當中,有的發展到現在越來越紅火,但有的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而逐漸沒落。

“代代相傳,使得蘇州人在文化心態上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對於部分行業來說,如果過於嚴苛的規定傳承人,那麼會在無形當中增加這一行當被傳承下去的難度。

因為包括封建男權思想在內的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行業起步要求就是代代相傳,即血親相傳,又或者傳男不傳女,這就自然會增加傳承發揚的難度。

作為“縮骨功”最後的繼承人,王寶合曾經憑藉一手出神入化的功夫驚豔了許多人,在傳承技藝的同時,也讓自己賺取了生存的資本。但隨著年歲漸長,身體已經不如以往硬朗的王寶合卻遺憾發現,自己這一身縮骨絕活,竟至今也沒能找到傳承人。

代代傳承

“爺爺(王玉林)是“北京天橋八大怪”之一。”出生於1893年的王玉林,本身是河北滄州吳橋縣楊家寺人,在1917年為了生存,跟著親戚闖關東賣藝。這段賣藝生活很好地鍛鍊了王玉林的膽量和能力,隨即,1919年,王玉林拜韓景文為師。

在從韓景文處學到了縮骨功之後,王玉林便投入到了艱苦卓絕的學習練習生活當中。學成之後,從1928年開始,王玉林便帶著家人一路北上,沿途用賣藝來積攢生存資本。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北平之後,王玉林便開始了其在天橋的賣藝生活。

因為表演十分出色,影響力越來越大,在1929年,王玉林帶著家人去到了朝鮮演出。後來1937年的時候,王玉林又先後在“德州、濰坊、青島等地戲院、茶樓獻藝。”

1953年的時候,在雜技表演屆已經有了一定影響力和地位的王玉林回到了家鄉,加入到家鄉的吳橋馬戲雜技團第二師三團中,擔任團長。

1959年的時候,因為其一身技藝十分精湛,王玉林去到了天津市雜技團開始從事教學工作。憑藉自己在於、雜技事業上做出的傑出貢獻,王玉林在1966年被評選為天津市人民代表。

曾經憑藉著自己一手縮骨絕活,帶著一大家子幾乎跑遍了全中國的王玉林,將自己的本事,傳給了自己的孩子王福壽。

透過代代傳承,王福壽又將這一身的本事傳給了王寶合。為了能夠餬口,讓自己在社會上立足,生存下來,王寶合日夜鑽研,不僅學會了這門功夫,更是透過悉心研究,將這門功夫學得十分通透。

事實上,除了縮骨功之外,得益於家族傳承,王寶合“還會中翻、水流星、飛叉、魔術、三仙歸洞”等功夫。因為縮骨功和深喉紉針術的學習練習過程十分辛苦,所以王寶合練了許多年才練成。

講到自己學習這些的過程的時候,王寶合表示,在那個年代,要是沒有點真本事的話,就連肚皮都填不飽。就這樣,靠著自己的天賦,以及日以繼夜的勤奮練習,王寶合成功將一項項讓人眼花繚亂的本事練得爐火純青。

在2004年的時候,王寶合所表演的“三仙歸洞”,直接獲得了河北省的文藝振興獎。

傳承方式

“第一代“八大怪”,大約出現於清代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在清朝到新中國成立的動盪歲月當中,曾有過幾批十分引人注目的天橋八大怪。這些人各有各的本事各有各的絕活,每次表演,總能引得人們發出陣陣喝彩。

在雜技藝術如此受歡迎的時候,如果這些身負絕活的人能夠適當放寬收徒的條件,那麼也許這些技藝能夠得到更多的傳承。

但一來當時競爭激烈,為了生存,為了養家餬口,部分技藝除了不能外傳之外,還需要嚴防死守,防止行業機密被偷去,二來,在傳統固有思想的影響下,部分人堅持代代相傳的傳承方式。

古老的傳承方式,加上一些傳男不傳女的規定,再加上隨著時代變遷,人們思想的轉變,生活狀況的改善,這些曾經在江湖上掀起過風浪的技藝,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師承王福壽的王寶合,雖然自己練習十分刻苦,但其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沒能意識到傳承的重要性和難度。

等到王寶合意識到的時候,傳承已經變得較為艱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橋雜技的傳承人”,王寶合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沉重擔子。在這些年當中,其一直在努力將吳橋雜技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吳橋雜技,讓更多的人願意來學習吳橋雜技。

晚年生活

“雖然個頭小、身材瘦,眼神裡卻透出矍鑠的光。”在2007年的時候,王寶合在人民大會堂國宴廳內的表演,讓許多觀看節目的貴賓都忍不住站了起來,為臺上精彩紛呈的表演而鼓掌喝彩。當王寶合一段表演結束後,觀眾們紛紛欲罷不能地喊到,希望能夠再來一段。

因為表演效果十分好,觀眾又十分熱情,所以最後主持人只能小聲跟王寶合說,“只能再給你十分鐘了,還有別的節目呢。”

當時王寶合在臺上表演的,正是其拿手絕活,“三仙歸洞”和“縮骨軟功。”曾經給眾多觀眾留下過深刻印象的王寶合,因為其出神入化的記憶,所以有著“鬼手”之稱。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曾經靠著自己精彩卓絕的表演震撼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的技藝傳承人,在晚年的時候,卻輕而易舉的被一位年輕人所擊敗。

在失敗之後,王寶合更加深刻地意識到了傳承的重要性。在王寶合71歲的時候,其對“三仙歸洞”有了傳人十分欣慰,但對於“縮骨功”等未能找到傳人的功夫十分擔憂。

王寶合表示,最得自己真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王立剛。在王立剛32歲的時候,其所表演的“三仙歸洞”已經到了十分精湛的地步。

“只是可惜了“縮骨功””,談到自己這門至今沒人願意學習的功夫,王寶合非常遺憾,其表示,因為“縮骨功”需要下苦功夫,而現在生活條件普遍變好,所以沒有人能夠下得了自己那樣的苦功夫。

在2008年的時候,王寶合曾經跟著省、市的招商團去到香港招商。在招商的時候,王寶合為香港商人們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絕活,併成功贏得了滿堂喝彩。

在王寶合的助興之下,最後招商團得到了香港富商投資的機會。等到招商結束後,王寶合才知道,看了自己表演後願意投資的人,正是李嘉誠的孩子。

小結:

“我又給他表演了一場。”在後來李嘉誠的孩子去到投資地點考察的時候,王寶合又給其表演了一場,成功再次贏得了投資人的欣賞,為招商團起到了絕對的積極助力。

作為“縮骨功”最後的繼承人,王寶合雖然在晚年的時候,被年輕人輕易擊敗,但其一身的本事絕活卻是一直都牢記在其心中的。現在,雖然“三仙歸洞”等絕活已經有了傳承人,但“縮骨功”因為需要極其刻苦的學習練習,所以至今免費收徒都沒有人願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