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期待點燃古籍保護熱情 | 我看兩會

站在文化傳承戰略、國際影響力高度進行考量,也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新提法不可忽視的文化背景。

2021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的古籍修復師對古籍“溜邊”。圖/新華社記者 石毅 攝

文 | 李瀟瀟

“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首次增加了“古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表述的背後,體現了國家對全社會的呼籲:是時候去進一步提升古籍保護水平,拓展社會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了。

中華文明星漢璀璨,而古籍就是文化基因血脈傳承的重要一支。

2015年12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在演講中提及研究遭遇瓶頸時,是靠著重溫東晉葛洪的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才獲得重要啟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使我聯想到,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由此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

面對如此的世界性難題,正是古籍給了屠呦呦啟發。這也禁不住讓人想到,流傳千載的古籍善本之中究竟還有多少隱藏的精神財富、文化富礦等待我們開掘?

然而,沒有保護何談開掘?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這是我國首次由國家主持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工程。時至今日,該計劃已推行了14個年頭,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黃金期。期間,國家相關政策及行業規劃陸續出臺、《公共圖書館法》正式立法……古籍保護的方式方法和價值意義在層層細化中得以落實。古籍普查、資料釋出、數字化、相關平臺建立、修復、成果活化、展覽等向度都取得了新的進展。

2020年12月,江西省圖書館(江西省古籍保護中心)承辦“冊府千華——江西省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展覽現場還有古籍保護體驗活動,包括傳統雕版印刷、古籍修復和傳拓技藝等。圖/IC photo

同時,業界的提法也在演進:從“原生性保護”(修復處理古籍並改進存藏環境),到強調“再生性保護”(利用現代化技術將古籍的內容複製或轉移到其他載體上),再到提出“傳承性保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堅持上述三項並舉。伴隨著“存形”、“移形”,再到“傳神”三種思路的匯聚,“古籍保護”概念外延得以擴充套件,體現了行業認知的不斷深化。站在文化傳承戰略、國際影響力高度進行考量,也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新提法不可忽視的文化背景。當然,這更是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創新必要之舉。

同時也要看到,從事古籍鑑定、保護等的專業隊伍建設仍需加強。圍繞這個問題,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提出了將“古籍保護學”作為一級學科的提案。

而近年來,大眾媒介在古籍活化的程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典籍裡的中國》《古書復活記》等紀錄片熱播;古籍修復領域專業學者藉助短影片,推廣宣傳古籍保護理念及修復技術;解讀古籍、分享傳統文化等內容以說書、漫畫、美食、音樂等有趣、輕鬆又直觀的方式呈現。這些都成為宣傳、推進古籍保護工作全面開展的重要嘗試。

相信隨著古籍保護開發運營路徑框架的有力搭建,將有更多的人感受到古籍魅力並參與到保護古籍的行動中。到那個時候,古籍不僅會“活”起來,更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真正實現其當代“言說”。

新京報評論員 | 李瀟瀟

編輯 | 劉昀昀

實習生 | 呂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