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吳棠:被野史淹沒的好官,實際上他並沒有給慈禧姐妹送過禮

《清代野史大觀》是一部輯錄清代遺聞軼事的著作,裡面記載了很多奇聞異事,一定程度上儲存了豐富、真切的社會生活史料。不過既然是野史,那麼自然就有很多地方與正史存在偏差。

御史這裡就列出一個典型的案例,這個故事很多作者在不同平臺上都有撰文,說的是慈禧太后的父親惠徵去世時,姐妹倆護送靈柩返京時的一段奇遇。

根據記載,慈禧入宮前家境並不富裕,惠徵去世後,姐妹倆一邊買船送父親靈柩北上,一邊打算進京參加選秀。當她們路過清江碼頭時,恰好當地縣令吳棠有一個老友前不久去世,其靈柩正好也是船載同期抵達清江。

吳棠便派人送銀三百兩給老友家屬,哪知辦事的人麻痺大意,錯把銀兩送到了慈禧姐妹船上。吳棠得知後,責怪辦事之人並叫他趕緊把送錯的銀兩要回來。

這時旁邊的師爺向吳棠進言,說這姐妹倆是旗人,她們此次進京一是護送父親靈柩,二是去參加選秀,萬一她們將來被皇上選中,必將記下今日之恩以圖回報。況且大人也不缺這三百兩銀子,因此大人非但不該討回銀子,還應當親自到船上去憑弔才是。

吳棠聽後覺得有理,當即來到慈禧船上,假惺惺地弔唁一番。而此時的慈禧正處淒涼境地,忽然有個縣官跑來送銀子表哀思,一時感動得掉淚,因而真誠地說,若是日後得志,必不忘今日恩情。後來慈禧掌權,吳棠仕途就像坐火箭一般,官至總督。

吳棠因送錯一次禮,成就一生功名的故事,被很多作者編排成不同的版本發在各大平臺上,就是御史前幾年也有發文。因為這段野史流傳較廣,所以需要澄清事實,還給吳棠一個清白。

慈禧護送靈柩一事純屬子虛烏有

的確慈禧早年家境一般,但畢竟她的父親惠徵是旗人,久在外地任官,雖不比京中權貴,卻也不至於窮困到連路費都拿不出的地步。

惠徵入仕很早,早在道光十一年就以八品筆帖式在吏部任職,此後憑藉旗人入仕的特權,一步步高昇,到了道光晚年時已外放正四品山西歸綏道。咸豐二年,惠徵調任安徽寧池太廣道,這個職務在安徽地方官系統中,也算是一個肥差了。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太平軍進攻皖南地區,惠徵由於擅離職守逃往江蘇鎮江避難被革職。咸豐三年惠徵病逝於鎮江。

慈禧是於咸豐二年被選入宮中的,賜號蘭貴人。這麼算起來時間就對不上,即惠徵去世的前一年,慈禧已經入宮。試想已是貴人的慈禧,按照清代後宮的定製,別說是到鎮江護送靈柩,就是宮門也難出一步。

再者按照清代旗人的管理制度,不管是文官還是地方駐防八旗武官,他們的旗籍仍在京城。自康熙以後形成定製,凡在外為官之旗人,不管是因公殉職還是病死任上,都有官方安排車船護送至京歸葬,費用則有該旗都統衙門負責。也就是說,惠徵死後所有的開銷是由滿洲鑲藍旗都統衙門提供,用不著家人護送。

吳棠全憑自己能力升任總督

正史中是有關於吳棠的詳細記載的,他是安徽省盱眙縣人,出生在一個赤貧的家庭,史料中說是

“家奇貧,不能具膏火,讀書恆在雪光月明之下”。

吳棠幼時聰明好學且頗有天賦,但在科舉路上屢屢受挫,道光十五年考中舉人,但此後數次會試皆名落孫山。後來他參加吏部六年舉行一次的舉人大挑,被選為淮安府桃源縣知縣。

由於出身貧寒,吳棠深知百姓之苦,到任後勵精圖治,訪貧問苦,以禮化民,以文治縣,親治匪患和水患,為政三年境內大治。三年任滿調任清河知縣,咸豐二年因政績突出晉升邳州知州。

吳棠仕途的真正崛起得益於太平天國運動,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在手無兵柄的情況下,他徒以忠義號召,會同鄉紳魯一同招集鄉勇,倡辦團練。有力地抵抗和鎮壓了太平軍。

因守城有功,咸豐十年吳棠因功升任徐海道。咸豐十一年獲越格提拔,擢升江寧布政使代理漕運總督。同治二年,實授漕運總督。

曾國藩收復金陵後,吳棠署理江蘇巡撫,不久又署理兩廣總督。後朝廷下旨讓兩江總督曾國藩北上剿捻,慈禧曾下旨讓吳棠署理兩江總督。但因吳棠並非湘、淮軍一脈,遭到了曾國藩、李鴻章的反對,故調任閩浙總督。

此後數年,吳棠任職不定,或調四川總督,或調雲貴總督。但吳棠最為重要的職務並非是總督,而是開漢臣之先例,被委以成都將軍。

同、光時期,八旗駐防將軍的地位有所下降,權力地位明顯不如地方實力派督撫。但畢竟八旗駐防將軍是旗人專缺,向來不予漢臣染指。吳棠為何被朝廷委任為成都將軍,正史中沒有記載,但不難看出慈禧對他確實是很器重的。

正因為吳棠擔任成都將軍的原因不詳,所以野史就杜撰出了這樣一個故事,以此來證明吳棠曾與慈禧有過私人交集。吳棠的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崇陵傳信錄》中,後被各野史引用,《清代野史大觀》所載亦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