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關羽敗亡於臨沮,諸葛亮法正都在劉備身邊,誰該為丟失荊州負責?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坐了一回超級過山車:五月,曹操退出漢中;七月,劉備進位漢中王、大司馬;八月,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被潘璋部將馬忠擒斬於臨沮,荊州全境失守。

關羽隕落,劉備折了臂膀,他稱帝后不設大將軍大司馬一職,就是認為除了關羽之外,無人堪當此任;荊州陷落,進取中原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支撐點,連諸葛亮的隆中對也化為泡影。

對劉備和諸葛亮來說,失去關羽和荊州,都是要了半條命的沉重打擊,所謂“劉備諸葛亮合謀殺關羽”,那只是毫無依據的猜測——即使關羽真有跋扈之舉、不臣之心,劉備和諸葛亮也不會以失去荊州為代價來避免太阿倒持、尾大不掉,處理關羽有千百種方式。

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會發現很多人都錯怪了諸葛亮:救不救荊州,他這個雜號將軍說得不算,而且他在劉備集團的主要工作就是搞後勤,打誰不打誰,劉備並不需要徵求諸葛亮的意見。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後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事實上諸葛亮的地位不但低於關羽張飛,甚至可能低於糜竺:

“拜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之右。”

古代以右為尊,我們熟知的廉頗藺相如之爭,也是因為藺相如

“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所以廉頗才大為光火: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古代降職又叫“左遷”,諸葛亮上朝排班坐在糜竺左邊,說明即使是在形式上,諸葛亮也不是文官之首。

劉備稱帝前,諸葛亮一直是軍師將軍,再往前,就是和龐統“併為軍師中郎將”。

劉備入川,帶的是軍師中郎將龐統;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帶的是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法正;劉備進位漢中王,諸葛亮還是軍師將軍,法正則成了尚書令、護軍將軍。

法正是在劉備進位漢中王第二年病逝的,而關羽辭世和劉備稱王,是同一年的事情,這就是說,襄樊之戰開打直到關羽敗亡,真正在劉備面前說話好使的,是尚書令法正而不是軍師將軍諸葛亮——在曹魏集團,夏侯惇也得聽尚書令荀彧的。

護軍將軍的職責是“督護諸將軍”,權力比四方將軍還大,文武一起開會,法正肯定要坐在翊軍將軍趙雲右邊。

劉備集團的分工很明確:關羽鎮守荊州,魏延鎮守漢中,張飛鎮守巴西,諸葛亮

“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法正

“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這樣看來,只要劉備和法正決定開戰,諸葛亮就一定會搞好後勤保障工作,所以關羽敗亡臨沮,我們不能錯怪諸葛亮——荊州是諸葛亮桑梓之地,即使劉備捨得,他也捨不得。

法正對襄樊之戰什麼態度,史料沒有記載,但是我們細看《三國志》,就會發現劉備也是一肚子苦水:漢中之戰,我已經被曹阿瞞消耗得筋疲力竭,拿什麼去支援關羽的襄樊之戰?

漢中之戰可不是像小說寫得那樣輕鬆,諸葛亮搞後勤也是捉襟見肘:

“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

(楊洪,字季休,後代法正為蜀郡太守)

,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劉備咬牙堅持到曹操退走,曠日持久之戰,掏空了蜀中兵源和糧秣,不得不按照劉巴的辦法對西川進行敲骨吸髓的搜刮,這時候再抽調力量和資源去馳援襄樊,估計後院會燃起一把大火,連他的漢中王寶座都會被燒掉。

陳壽這樣評價劉備的兩個主要謀士:

“龐統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結合上下文看,我們就知道“仲叔”與“儔儷”對偶,都是類似和差不多的意思,“仲叔”比“伯仲”弱一點,但是把法正比作曹操身邊的程昱、郭嘉,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龐統已經在雒城攻堅戰中陣亡,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最相信的謀士應該是法正,而法正的戰略規劃並不在荊州而在漢中和雍州、涼州:

“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劉備稱帝后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這就足以說明,劉備對法正的戰略規劃是持肯定態度的。

是固守荊州還是西取雍涼,在劉備集團內部肯定有爭議,關羽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在襄樊之戰乃至荊州之戰中,他好像有點越權了。

在建安二十四年,荊州是劉備的老根據地,益州是新佔領區,按照常規理解,應該是固守荊州、穩定益州、供給漢中——曹操撤退的時候,把漢中老百姓都裹挾走了,劉備得其地而不得其人,估計也沒撈到什麼資源。

劉備集團擴張太快,文官和武將都不夠用,新歸附之人除了法正之外,也就是吳懿吳班兄弟還值得信任,許靖、劉巴、周群、張裕、彭羕等人的忠誠度極低,就連馬超,也是腦後生有反骨,有一塊地盤就可能割據稱王。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集團肯定是求穩不求戰,關羽主動或被動發起襄樊戰役,肯定得不到西川和漢中的足夠支援。

關羽要求劉封孟達出兵襄樊,不是戰敗後而是戰敗前: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劉封和孟達不肯倉促發兵,應該是出於兩方面考慮:其一,上庸、房陵、西城等地剛剛歸附,急需鎮府,實在抽不出兵力;其二,關羽以前將軍、假節鉞、董督荊州事的身份,不應該給劉封孟達直接下命令。

當時上庸三郡很不穩定: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

透過這段記載,我們就能看出劉封跟孟達原本就不對付(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申耽的家屬雖然送到成都做人質,但這哥倆一直沒有對劉備心服口服,當地百姓也未必拿劉備當自己人。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也是統領孟達、申耽、申儀三太守的“副軍將軍”,相當於半個“欽差大臣”,劉備給他的任務,就是確保三郡安定,如果主力部隊未請示劉備就都抽調去已經佔據優勢的襄樊前線,後防失守誰來負責?

劉封就是去了荊州,也打不過先期到達的徐晃和後續跟進的張遼,就更別說已經進軍摩陂的曹操了。

這樣看來,關羽圍攻襄樊確實有些操之過急,而且他有沒有向劉備及時彙報戰況,正史中也沒有記載,但是他抓獲的于禁和三萬曹軍沒有押赴成都獻俘,那卻是有據可查的:

“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

(屬於孫權的)

湘關米。

關羽寧可去搶孫權的糧食,也不向劉備開口,是不想給主公添麻煩,還是想自力更生?這個問題,到今天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這也給讀者諸君留下了這樣的難題:關羽敗亡於臨沮,諸葛亮和法正都在劉備身邊,誰該為丟失荊州負責?這事我們不能錯怪諸葛亮,劉備似乎也有苦衷,那麼關羽圍攻襄樊,到底是對了還是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