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三國中,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給世人描繪了一場無比精彩的空城計。

當時諸葛亮錯用馬謖,

導致失去絕對的戰略要地,蜀國軍隊糧草運輸全線崩盤

為此,諸葛亮不得不安排蜀軍逐一退回漢中,

而他自己則在西城拒守司馬懿

。一出好戲徐徐上演,真就讓司馬懿止步不前。

可要說司馬懿真的不知道空城計的真假,或許很多人都不會相信。

那麼當他識破諸葛亮的詭計以後,為什麼依舊選擇撤走軍隊呢?

原因很簡單,司馬懿知道他不撤軍的話,

自己必定很快就會給諸葛亮陪葬

飛鳥盡,良弓藏的慘劇,他可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

唯有保留自己的價值,在魏國境內才足夠安全

空城計的漏洞

小說之中描述的空城計十分精彩,尤其是諸葛亮臨危不亂的氣度,也讓人尤為嚮往。

只是仔細觀察空城計的細節就會發現,

這其中有足足四點漏洞,完全犯了兵家大忌。

哪怕其中任何一點出現差錯,諸葛亮都會死無葬身之地。

生性多疑誰都能說,

但這也不過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兩個人的“默契”而已

其一,諸葛亮在四道城門中分別安排20多個士兵裝扮成老百姓打掃城門,

這種裝扮肯定瞞不過司馬懿

。瞞不過卻依舊要這樣做,豈不是證明自己在掩飾什麼。

倘若司馬懿懷疑這是諸葛亮故意詐他,

後續則真的有伏兵,那這二十個人又能夠起到什麼作用呢

?在萬餘人的戰場上,哪怕二十多個武林高手,也翻不起一點浪花

其二,諸葛亮身邊的兩個書童,面對司馬懿十五萬大軍的時候,難道沒有一點點懼色?

要知道這十五萬大軍只要發動進攻,西城彈指可破

就算書童不知道城中虛實,但在直面魏國軍隊的時候,也能夠像諸葛亮一樣從容?因此,只要司馬懿盯著這兩個書童看,

絕對能夠發現端倪

。這樣一來,諸葛亮豈不是自作聰明?

其三,

諸葛亮坐在城門之上,未免太危險

。司馬懿生性多疑不假,可他只需要安排兩個神射手前去攻擊諸葛亮,諸葛亮還坐得住?

要知道漢末三國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可不一樣。

先打招呼再打仗的方式,根本就行不通

。一旦司馬懿偷襲得逞,那蜀國即便有埋伏又如何?無人指揮的情況下,魏國軍隊取勝的可能性一定更大。

其四,

試探性進攻

。當時司馬懿知曉街亭之戰的結果以後,分析出蜀國糧草供應出現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

他知道蜀國軍隊必須回撤,否則自己耗都能夠把他們耗死

,所以才有了率領大軍進攻西城的機會。

而諸葛亮獨坐城頭之時,司馬懿完全可以安排一萬人試探性進攻,十三萬人安營紮寨防止偷襲,另外一萬人則當做斥候全部撒出去。這樣一來,

即便蜀國真的有埋伏,自己也可以從容退走

要知道當時魏國國力本就強於蜀國,諸葛亮想要一口氣吃掉十五萬大軍,

太難太牽強

可司馬懿卻連試都不試一下,這也未免太假了

。難怪後人評說,如果不是給司馬懿留面子,估計諸葛亮自己都要出城和司馬懿說一句:“這局不算,下局再來。”

看破不點破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看破一切以後,仍然選擇撤走呢?

這還要從馬謖失街亭以及魏國內部政治局面兩個方面說起

如前文所言,馬謖失街亭以後,蜀國戰線崩潰。

這個道理司馬懿懂,魏國君臣也懂

因此,司馬懿作為魏軍前線統帥,必須要發動對諸葛亮的追擊。要不然他無法對曹睿交待,

也無法對三軍將士交待

從這一刻開始,司馬懿和諸葛亮兩個不同陣營的頂級謀士,就已經開始準備為兩國士兵君臣安排一出好戲。

當司馬懿來到西城城樓下,看到諸葛亮主動現身的那一刻,

他就知道對方已經給自己準備好了退兵的理由

接下來只需要配合諸葛亮,

主動表現出自己的性格“特點”

,蜀國危機就可以輕易解除。

不過蜀國危機解除以後,司馬懿也需要諸葛亮幫自己安排伏兵追擊的家假象——

懸羊擊鼓

,讓雙方能夠各取所需。

司馬懿成功向曹睿證明自己判斷的準確性

,曹睿也深信魏國內部除去司馬懿之外,一定沒有人能夠識破諸葛亮的詭計。到時候十五萬大軍被消滅,諸葛亮揮師北進,魏國岌岌可危。

只是身為臣子,司馬懿為何會如此費盡心思討好曹睿?除去之前提到的“飛鳥盡、良弓藏”之外,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和曹丕對曹睿的影響

曹操懷疑司馬懿,但他能夠壓制住司馬懿。因此,

他對後人勸說多是可用、可大用,但不可讓其掌權

。儘管身為司馬懿的學生,但曹丕也十分認可曹操的觀點,於是他又將這一認知交給曹睿。

這樣一來,司馬懿深刻明白曹睿之所以重用自己,

完全是自己還有用武之地

。一旦在西城擊殺或者活捉諸葛亮,那自己對曹家也就沒有了任何用處。

到時候想要存活下來,

君臣之間的鬥爭必不可少

。可曹睿年富力強,且還有無數曹操舊臣支援,自己純粹是死路一條。所以無論司馬懿多麼不甘,也不得不放走諸葛亮。

當然,對於司馬懿來說,其實殺不殺諸葛亮,

都沒有太大關係

諸葛亮軍事方面勝過自己不假,但也絕不是碾壓自己。

只要自己避而不戰,讓諸葛亮的詭計沒有任何用武之處,那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曾經諸葛亮為了讓司馬懿主動出戰,還專門送了婦人的衣服羞辱他,結果司馬懿僅回覆兩個字“受之”,搞得諸葛亮一點脾氣也沒有。

司馬懿的謀劃

事實上,

小謀謀利、大謀謀國

。司馬懿的謀劃,也並不只是在空城計這一場較量之中。

在他的計劃裡面,魏國才是自己最終的目的。曹操能夠壓制自己,司馬懿並不在意。曹丕防備自己,司馬懿同樣也沒有放在心上。可到了曹睿這個時候,

竟然想著找機會弄死自己

,那司馬懿真忍不了。

天下大勢依舊在曹睿一邊,

他只能繼續忍耐機會

,給自己塑造出和諸葛亮一樣的賢相形象。可等到諸葛亮去世以後,曹睿為何依舊沒有找機會除掉司馬懿呢?

這還要感謝當時獨立在幽州地區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如果不是他的反叛,給了司馬懿領兵出征的機會,

或許司馬懿早被幽禁起來,遠離政治中心

原本幽州這個地方,天高皇帝遠,一直都不怎麼服從中原。到了魏國建立以後,

更是時叛時降

,搞得魏明帝很是頭大。

當時遼水大漲,魏明帝派兵出征公孫淵受阻以後,此人十分得意。無奈之下,曹睿只能再次請司馬懿出山。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司馬懿率領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餘眾,討伐遼東

抵達目的地以後,

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

,在南線多豎旗幟,主力部隊則悄悄渡過遼水。等到公孫淵反應過來以後,已經無力迴天,只能退回到襄平一帶堅守。

為了緩解壓力,公孫淵還寫信求助孫權,結果孫權出兵為其聲援,沒多久就被打回去。

僅僅過了幾個月的時間,遼東便徹底迴歸魏國掌控

此後,雖然魏明帝仍然在找機會應對司馬懿,但還未等他有所行動,身體就已經走到了盡頭。

到了這個時候,他只能希望司馬懿能夠如同外在表現一樣,對魏國十分忠誠,

否則三國之爭,魏國很有可能會被其他兩個國家覆滅

只可惜魏明帝沒有想到,

自己終究還是所託非人

,司馬懿隱藏一生,也終於開始展露獠牙。

至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魏國大將軍曹爽陪同曹芳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掃墓之時,

起兵政變成功並控制京都以後,將曹魏軍權全部收入司馬家族之中

更悲哀的是,曹爽遠離京都,本有機會召兵反擊,

結果卻被司馬懿騙去投降

,冤死獄中。

如此老謀深算的一個人,

在空城計中表現卻那樣“愚蠢”,實在讓人無法相信

結語

戰爭只不過是政治較量的一種延續,一種方式

,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諸葛亮希望能夠完成劉備的遺願,光復漢室。

但他遇到堅守不出的司馬懿,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可如果司馬懿主動出擊,是否有機會擊敗諸葛亮呢?

在魏國主場作戰以及魏國國力更加強悍的優勢下,

即便機會很小,也不代表沒有

然而司馬懿寧願天下人看輕自己,也不願意去冒險收穫名聲

,就足以看出司馬懿的理想。

因此,後人再次看待空城計的時候,也不妨真正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去看一看,倘若真的將諸葛亮弄死,自己是否還能完成對魏國的謀劃。

將天下人皆當做棋子,這樣的氣魄又有多少人擁有